作者:易顯飛(長沙理工大學教授)
中國要將「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實現工程大國向工程強國的轉變,需要更多的頂尖工程技術人才和工程技術大師。隨著高鐵、水電等越來越多的工程行業走出國門,中國工程師更多地參與到全球工程實踐中來,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工程事務對他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代社會對工程師的要求不僅是純技術效率上的,還要求他們對工程的生態環境、公眾健康、安全和人文等社會影響有足夠的認識,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和強烈的倫理道德意識,尤其是對專業工作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能力。因此,工程倫理教育已經成為當今工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工程師培養是否全面,對工程師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很大。
一個國家的工程競爭力說到底主要取決於工程師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工程師的國際競爭力如何,如何提升他們的國際競爭力,一直備受關注。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工程師的國際競爭力存在某些優勢,但總體上還不盡人意。這固然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結果,但與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的不足存在較大關聯。工程倫理教育可引導工程師把倫理作為重要因素融入工程實踐中去,使工程不僅追求「真」,還要向「善」的方向發展。當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工程教育,每年培養的工科類工程技術人才數量國際領先,但是不少高等工科院校在對未來工程師的正確、全面的工程觀與工程文化的塑造方面仍是「短板」。從工程倫理教育的角度,我們應當從四個方面著手,提升中國工程師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提升我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應改善工程倫理教育環境,建立工程倫理教育長效機制。工程倫理教育發揮著工程專業通識教育的功能,可以讓工程師跳出工程技術領域來看問題。畢竟,現代工程實踐已經進入「大工程」「系統工程」時代,需要參與者樹立以工程倫理為核心的大工程觀,運用整體思維能力、綜合系統能力協調各方關係,進行工程決策,解決工程活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到目前為止,工程倫理課程已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20餘所高等院校開設。其中,清華大學將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教育課程納為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必修課,實現了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教育在研究生課程教育中的全覆蓋。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我國工科類高等院校數量眾多,唯有通過制度化的途徑,譬如將工程類專業的學生滿足工程倫理方面學習的一定學分要求作為授予學位的前置條件,將接受工程倫理教育考核作為未來職業工程師認證的必要前提,將工程倫理教育納入工程類專業認證與學科評估體系等,方能建立真正的工程倫理教育長效機制。
第二,提升我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需要更新工程倫理教育理念,將其貫穿於工程師個人職業生涯的全過程,不斷提升工程師自身「含金量」。一方面,在校學生通過參與工程企業實際操作,在工程訓練中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第一線的倫理道德規範,與職業工程師相互交流,在踏入企業之前強化自身職業道德倫理意識,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另一方面,企業在職工程師通過參加有針對性的職業倫理道德教育與工程倫理培訓,結合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從強化基本的倫理教育到人際倫理教育,再到人際與環境倫理雙重教育,提高主體責任意識,增強職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真正實現「負責任創新」。
第三,提升我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增強工程倫理教育實效,需要優化工程倫理教育教學模式,積極創建倫理課程體系,打造與專業學科緊密相關的倫理教育課程,注重從生活實踐與工程案例中進行學習和訓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工程倫理意識,樹立並形成正確的工程倫理觀。欣喜的是,相比本科生,我國研究生工程倫理教育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018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要求將《工程倫理》列為工程類碩士的公共必修課程,以《工程倫理:概念與案例》等為代表的相關教輔書也在編制出版之中。在教學模式優化方面,單一的課堂講授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模式創新仍任重道遠。在倫理課程體系方面,應該有工程倫理「學科群」的意識,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受教育者設置特色鮮明的課程。與一般的倫理學課程不同,作為應用倫理學類課程,要善於構建注重案例分析,理論與實踐深度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在師資隊伍方面,要避免思政教師、工科專業教師、工程倫理類教師「各自為戰」的現象,應成立專業化的工程倫理師資隊伍。
第四,提升我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應注重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既要立足本國國情,又要以國際視野推動工程倫理教育國際化。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外來人才,聘請國外優秀工程師、設計師與工程倫理領域學者來華講學交流,與國際一流大學圍繞特定議題定期舉辦學術交流,對國際熱點的工程倫理問題進行研討,在拓展眼界的同時,結合本國國情解決現實問題;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積極大膽走出去,第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要主動參與國際間的工程項目,進行跨文化與跨倫理交流,在合作過程中增進了解。高等院校應當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國際項目與海外實習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領悟工程倫理的地域差異性。工程倫理教育工作者更要充分利用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平臺,學習借鑑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的工程倫理教育理念;再結合國情和自身專業特點,挖掘工程倫理教育的「中國優勢」,總結「中國經驗」,形成既與國際接軌又具有一定「中國特色」的工程倫理教育體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新興增強技術前沿與人類深度科技化問題的哲學研究」〔18BZX042〕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03日 15版)
[責任編輯:孫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