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擔任過工程學院分管研究生的副院長,就要給全校研究生上《工程倫理》課?這不是什麼道理,這是根據工程倫理中的「上級指令的抗辯理由」。即:如果下屬不知道其上級的命令是非法的,而且人們也無法合理地期待他應該知道這點,那麼下屬執行上級的非法命令的行為就沒有過錯。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據此提出「平庸之惡」的概念,如何避免「平庸之惡」,就是《工程倫理》力圖達到的目的之一。同時也期望學生通過該門課的學習,成為更優秀、更有責任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電車難題」是工程倫理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它由英國哲學家Philippa Foot在1967年提出。其大致內容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怎麼辦?大多數人認為應該拉拉杆,犧牲一個拯救五人。可這樣,你要為那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然而身處這種狀況,你不拉拉杆,就會造成五人的傷亡,將會同樣不道德。總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就是工程倫理要討論的內容。
以英國哲學家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學者,強調實際功效或後果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判斷依據,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以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原則,在西方它不僅是判斷個人行為的道德標準,而且是判斷政府行政和立法行為的道德標準,政府的政治設施和法律制度必須能夠實現、維護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根據功利主義原則當然是拉拉杆,犧牲一個拯救五人。反對拉拉杆的依據是康德條件:未經一個人自願且明確的同意,任何其他人都無權把這個人僅僅作為完成某種目的的手段!
康德條件確實佔據道德高地,但在實際場景中常無法實行,那功利主義是否就能通行無阻呢?
哈佛教授桑德爾在電車悖論的基礎上演繹出這樣一個難題:醫院裡有五個病人需要立刻器官移植才能存活,恰好隔壁有個人在體檢,他完全滿足那五個病人的需求,這時醫生能犧牲那個體檢者拯救五人嗎?答案顯而易見,幾乎沒人認為可以!為什麼在這功利主義準則不能用?通常認為超過了某種度,不得不採用雙重標準。我覺得更要從人類的心理學角度來解讀這個問題。
在電車悖論中,人們同意犧牲一個救五人,是符合人常用上帝視角看問題的心理,決定別人的事情時喜歡高高在上。但在器官移植問題上,那個體檢人絕對是無辜者。如果無辜者被殺,就會違背了人們心目中的「公平世界假設」。「好有好報、惡有惡報」是絕大多數人第一性原理。只有做壞事的人才可能有災禍。這點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很多,如看到電動車被撞,立馬想到騎車人不遵守交通規則;說某人窮立刻會聯想到此人好吃懶做;談到騷擾立刻想到女生自身不檢點等等。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反對犧牲體檢者,正是為了維護人心理中公正世界的假設。這樣大家才會沉浸在「好人有好報,好人一生平安」美好世界中安穩生活下去。
這裡只是工程倫理的前言,後續內容我將逐步推出。最後強調一下,工程倫理是哲學的一部分,它在提升學習者認識水平的同時,也會造成困惑。它讓人對熟知的事物感到陌生,對很多問題無法像以前一樣放棄思考,具有工程倫理觀點後將再也無法回到從前,你的認知就像從孩童思維進入成年思維一樣。
現有工程倫理的教材很多,我將從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給與解說。
難免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多多指教。
部分參考資料來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