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1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每年都會有一些熱詞成為網際網路詞彙界的「網紅」,網絡用語幽默風趣、特點鮮明、靈活多變,深受網民的喜愛,如果你不懂這些可能你就out了!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作為「漢語盤點2017」活動最具網絡特色的組成部分,本月18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17年度十大網絡用語」。這十大網絡用語都有哪些?流行背後反映了我們怎樣的社會生活?
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網絡流行語,還記得去年嗎?一位小夥子失戀後操著口音錄製了一段網絡視頻,讓「藍瘦香菇」這個詞大熱。一轉眼,2018年就要來了,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在年末發布了「2017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對這一年最流行的網絡新詞進行了盤點。
打call
今年十大網絡用語中位列第一的就是「打call」。打是打電話的打,而call正是英文裡打電話的意思,但是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可不是平常人們說到的打電話,而是粉絲文化中的一部分,意思是臺下的粉絲在演唱會上跟隨音樂的節奏,按一定的規律,用呼喊、揮動螢光棒等方式,與臺上的表演者自發互動。隨著某選秀節目的播出,打call一詞大火,通常人們都是這樣遣詞造句的:「為XX打call」,即「為XX加油、吶喊」。
尬聊
除了「打call」之外,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不少人認為「尬聊」這個詞今年特別火,而這也與排行榜不謀而合。受訪者韓女士說:「我認為今年特別流行的一個詞兒應該叫尬聊。不但流行而且是真的特好用。因為成年人每天都要跟認識、不認識的,熟悉、不熟悉的人在聊天,真的是非常尷尬。」看得出這樣的一個詞絕對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恰如其分地描繪了大家日常中尷尬的聊天。
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2017年上半年,有知乎網友拿出證據表明:杜甫為李白寫了很多詩,而李白卻寫了一首《贈汪倫》,為此網友們紛紛為杜甫鳴不平,吐槽李白「你的良心不會痛嗎」。隨著「鸚鵡兄弟」表情包的橫空出世,這句話進一步大熱。張先生在和同學們侃大山時就經常會用到這句話,他說:「我記得第一次看到『你的良心不會痛嗎』這句話應該是在微信群裡聊天兒的時候,有一個人發了一個『鸚鵡兄弟』的表情,配的就是這句話。大概意思應該是,吐槽對方做了某件事後難道不會感覺過意不去嗎,或者是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難道不會感覺抱歉、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嗎?」
油膩
說到「油膩」這個詞,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但是它在今年也榜上有名。中年男性中有人「中槍」,但也有人還不明白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受訪者陳先生表示:「一開始看到油膩這個詞我真是不明白什麼意思,剛才我上網查了一下,『油膩』是網絡流行語,就是指一些讓人看著討厭、不招人喜歡的特質,多形容那些油腔滑調、世故圓滑、不修邊幅、邋遢的人。我想想好在我似乎還不是這樣的啊。」其實追根溯源,引爆這個詞的正是作家馮唐撰寫的《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一文,在這場網絡狂歡中,有人吐槽、有人哀嚎,也有人分析中年男性的深層焦慮。
其實除了剛才提到的這些以外,榜上有名的還有「皮皮蝦,我們走」、「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扎心了,老鐵」、「還有這種操作」、「懟」以及「你有freestyle嗎」。
縱觀這十大網絡用語,或來自於電影、電視綜藝節目,或來自於直播平臺,網際網路專家王越表示,網絡流行語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真實一面,人們需要用這種方式來彌合時間、空間和感情的隔斷,宣洩情緒、協調關係、弱化衝突。
在王越看來,「近些年來,源自網民口中的各式各樣的流行話已經時刻在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實際交流溝通。究其根本是因為網絡空間在物質、精神層面日漸豐富,已經具備了對人文文化的傳承承載功能。可以說藉助網際網路世界,人類得以用快速趨近對稱的信息交流方式產生、傳播、沉澱更加普世化、更有時代感的新文明。」
但是王越表示,客觀來講網絡流行語集精華和糟粕於一身,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有呈現大眾智慧的優秀內涵,也有反映浮躁思想的誇張文化。真正的新文明除了需要有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承擔,也應該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擔當。作為記錄時代特徵、人文典故的網絡文化,會在歷史長河中被逐步洗滌,其中應景的、優質的會得到深化、加強,得以沉澱和保留。而這個過程也要求教育部等相關人文組織正面看待,有序引導,去偽存真,通過開放、碰撞的方式更好地推廣發揚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