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東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塗麗華 湖南文理學院副教授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各國大學紛紛轉向線上授課,有些宿舍也隨之關閉。新冠病毒的威脅、學校停課與生活上的諸多不便,迫使許多留學生選擇回國。
鑑於全球疫情、國際局勢的不可預測性和不可控性,留學生轉學國內高校繼續求學的需求已經難以避免。就此,全國政協委員倪閩景曾提出全面開放高職高專學校、啟用插班生考試、建立國外高校學業成績轉換機制、採取先試點再擴大的建議,為歸國留學生轉學提供機會。對此,有專家認為,應該滿足留學生中斷留學歸國入學的需求,也有專家持否定態度。
我們認為,不同國家高校間的轉學應當是新時代教育國際化的內容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要為留學生轉學國內做好準備。
首先,從法律上看,參照2016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二十二條:「學生一般應當在被錄取學校完成學業。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難、特別需要,無法繼續在本校學習或者不適應本校學習要求的,可以申請轉學。」由於疫情在某些國家、某些高校已經使得一些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陷入了特殊困境,有些學生可能患病或面臨染病的巨大風險,或者家庭因疫情影響無法在經濟上支持孩子繼續留學。這些學生可以提出轉學國內高校的申請。
個人情況與國際局勢未來可能會出現種種變數,少數留學生還可能因為外部其他原因,無法按原計劃繼續在國外學習,中斷留學歸國插班入學已是現實需求。即便留學生與海外高校已構成契約關係,當前疫情的常態化已超出了各國政府與高校可協商、可預期以保證契約正常履行的範圍。面對當前形勢,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應該在特殊時期依法為我國留學的公民提供回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其次,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留學生是人才,他們之前在國外學習的經歷已經構成其知識結構的重要部分。雖然未能在國外完成學業,但他們已經擁有一些明顯優勢。首先是一定的語言優勢和文化優勢。其次是專業優勢。我們之前常抱怨留學生歸國人數太少,而特殊時期人性化的自由轉學政策有利於提前吸引優質的留學人才最終選擇回國,服務於國家建設。在疫情與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中,我國若以靈活的轉學政策對人才施以援手,有利於未來人才儲備。從這個角度看,當下反而是難得的機遇。
第三,為大學校園增加國際化的課程元素。大學國際化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增加大學整體氛圍中的國際化元素,以此形成國際化氛圍,從而讓所有學生受益。這也是大學必須錄取來華留學生的原因之一。來華留學生確實負載了國際化因素,而赴海外學習的中國留學生轉學返回國內高校學習時,也負載了豐富的國際化因素。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他們在教學中具有獨特價值,其國際化經歷有利於拓寬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視野,增強教學的挑戰性。他們留學的語言也易於作為一種異域文化帶來思想的碰撞,為高校課堂帶來活力。
為此,國內高校應當在特殊時期,鑑於在線授課的容納度廣闊,拿出一定名額在國際範圍啟動自由轉學政策,接受留學生轉學進行在線學習完全沒有問題。如果能夠恢復面授,各高校基於課堂的可容納規模、專業的可容納規模,結合自身不同情況可以提供不同的轉學方案供中國留學生回國選擇。
筆者建議,各高校接收留學生的人數佔年級學生人數的2%~10%;美國常青藤高校的學生可向原「985工程」高校提出轉學申請,州立高校學生可向原「211工程」高校提出轉學申請。這些轉學申請者的學術能力與今年剛剛高考錄取的學生相比顯然具有優勢。
高校接收轉學生的教學資源豐富,但是宿舍資源將非常緊張。為此,建議教育部出臺政策,允許高校不為轉學學生提供宿舍。這是轉學在今年特殊情況下能夠開展的基本條件。
自費留學和公派出國留學在教育財政方面有所區別,但是基於學分的知識結構等價。從知識結構等價出發,接受中國留學生轉學回國內高校學習和以稅收資助學生短期公派出國留學實質等價。因此,積極接受中國留學生轉學回國意味著節約財政投入。
從教育史上看,靈活的轉學機制曾是我國高校基本制度。1926~1930 年,清華錄取轉學生人數佔總錄取人數的比例分別為10%、6%、18%、11%、21%。總體而言,清華每年轉學生佔總錄取人數的比例一般在10%到20%之間,個別年份達到20%以上。對院士成長的研究表明,上世紀50年代有大量院士轉學。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本科期間曾四次轉學。轉學同樣是美國高等教育制度的一個重要部分,哥倫比亞、哈佛等大學都從一般大學招收轉學生。2010~2011學年,哥倫比亞大學招收了123名轉學學生,佔在校生的2%。國際間的自由轉學已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趨勢。
對於本科生而言,轉學一般應當以接受三年級或者四年級學生為主,此時學生的專業均已經確定。在轉學學生註冊入學之後,需要根據其專業完成課程轉換和成績轉換,包括學生的通識教育模塊和專業課程模塊,其中通識教育模塊中一般需要補修政治理論課學分,但是免修英語課學分。對於碩士研究生而言,需要在完成成績轉換後,儘快確定論文選題和導師。
期待我們一方面直面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新問題,另一方面在疫情時代和後疫情時代建成與國際接軌的轉學制度。
《中國科學報》 (2020-07-07 第5版 大學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