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人文圖典|城市垃圾箱變遷

2020-10-18 凝風雅軒

2000年之後,上海分類垃圾箱逐漸普及

垃圾處理,一直是人類生活的伴生物。新陳代謝的規律總是會產生大量廢棄物,對垃圾的處理,反映了文明的水平。我們的祖先在垃圾處理上極有智慧,並且產生了一系列的管理辦法,有的辦法甚至是非常嚴厲的。《韓非子內儲說上》載,殷之法,棄灰於道者斷其手。聽聽也是怪嚇人的,「灰」即垃圾,就是說一般民眾如果隨意居民將垃圾丟棄在道路上,就會被處以斷手的刑法。唐代律法規定,隨便丟棄垃圾者杖刑六十下,主管部門監督不力將一同獲罪。

民俗學的經典著作《夢梁錄》記載南宋杭州城裡,就有了專門的職業清潔工,那個名稱今天談起來也是怪怪的,叫「傾腳頭」。古人沒有化學物質,處理環保問題不突出,但是對於垃圾處理,要麼直接燒掉,要麼就填埋起來。現在考古工作者挖掘出大量瓷器、漆器碎片,保不準是當年古人填埋垃圾的垃圾場。

古代的垃圾,當然與現代社會的垃圾處理很不一樣,古時候的糞便、泔水之類的垃圾,統統運到莊稼地裡肥田;動物屍體一般都是被殘酷的自然法則解決了,有個瘟疫什麼的災難,挖個土坑拌上石灰水,或是一把大火焚燒,金屬類物質,由於古代產量低,基本都回收利用了有的時候為了防疫就燒了。至於。 古代是沒有現代的生活和生產垃圾的,因此,他們的垃圾一般只有: . 穢物 盛放穢物的東西常見的有痰盂恭桶各種瓷器瓦罐土木盆等

城市的出現,使得人類處理垃圾的水平有了提高,垃圾集中填埋,那個土坑坑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垃圾桶。以後陸續出現如柵欄桶,用幾個竹片箍成一個桶狀物,供人們仍廢棄物,後來又有用水泥製成的垃圾桶等,儘管構造簡單,還是較好地起到了存放與周轉垃圾的作用。

晚近已降,西方人處理垃圾的方式,也深深影響著中國人處理垃圾的方式,就以上海為例吧,上海19世紀50年代開埠以後,馬路兩旁都有了垃圾箱,這個傳統一直保留至今,垃圾箱,有的地方或稱「垃圾桶」,也有叫「廢物箱」的,一般設立在城市道路和人群流量較高的地方,設立垃圾箱,提醒公眾不可亂扔果皮紙屑,不可隨地吐痰,注意環境衛生,這對於改善城市衛生狀況,無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及至1980年代,,水泥製成的垃圾箱基本在各個城市普及。1990年代各個城市的垃圾箱水平都有提高,呈現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格局。但是,由於對垃圾處理以及環保意識還不到位的緣故,在許多地方,雖然設置了垃圾箱,環衛工人辛勤處置,效果還是不理想,每到夏天,蒼蠅成群,蚊子亂舞,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公眾的健康生活。

那個年代的垃圾箱,人們在垃圾箱的材質上或者外形上,動足了腦筋,有水泥的,木質的,塑料的乃至不鏽鋼的,等等,1990年代我與上海市容環衛系統做裝置藝術的朋友曾經談起,能不能將城市垃圾箱做得更美觀一些,現在的垃圾箱實在太難看。這些年我們欣喜地看到,全國各地許多文化創意工作者在城市垃圾箱上做了許多文章,城市垃圾箱也越來越美觀,這是很大的進步。

是的,城市美化與美容是需要社會各方來推動的,到1990年代末期,這種變化終於來了,可能是環保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了,馬路上開始出現另一類垃圾桶,就是一個垃圾箱裡分置了兩個小桶,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垃圾箱開始出現不同的顏色標示——從而成為我們司空見慣的分類式垃圾桶。倘若去各個景點看看,垃圾箱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個變化很好,可回收垃圾箱的設置也為有價值的垃圾提供了二次利用的機會,減少了可利用資源浪費的現象。現在,這種分類垃圾箱已遍及全國各地,體現了人們環保理念有了新的進步。

分類垃圾箱的出現可以說是垃圾桶史的飛躍,但是光實行垃圾分類還不夠,近來上海的垃圾分類成為熱議話題,這也是新民俗的一部分,移風易俗,生態環境保護也是時不我待。

從垃圾箱的變遷,我看到了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深化,也看到了人們對於舒適的環境、高質量生活品質的不斷渴求,更感受到我國社會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

為此,本期圖典特發一組垃圾箱變遷的老照片,供讀者們參考。

古代垃圾處理填埋的土坑時代

簡易垃圾桶的出現

1960年代蘇州虎丘後山一條小路放著青蛙垃圾桶

1960年代的城市垃圾箱和周邊經過的人

1960年代 上海街頭的水泥垃圾箱 人們晨練擱腿

1970年代瀋陽市街頭的企鵝形象的垃圾箱

1980年代,具有河南洛陽特色的垃圾桶遍布城市角落

1980年代江南旅遊景點出現環保垃圾桶

上海1980年代出現分類垃圾箱

     2019年6月28日於滬上五角場凝風軒

相關焦點

  • 用街道「遇見」城市 看臺北步行區的變遷(圖)
    用街道「遇見」城市 看臺北步行區的變遷(圖)     臺北西門町是臺灣第一個徒步區(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臺北捷運文湖線南港軟體園區站與對街中國信託大樓間建置空中步道。(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2月11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文說,「如果街道讓人覺得有趣,這個城市就會有趣;如果街道看起來平凡無聊,這個城市也會顯得無聊。」知名城市評論家珍。
  • 綿陽:年年燈會記錄城市變遷(圖)
    綿陽:年年燈會記錄城市變遷(圖) 一屆燈會講述一年的故事,年年燈會則記錄了一座城市的變遷。  從近4年燈會來看,2008年迎春燈會是以科技與夢想為主題,以及喜迎08中國奧運為主要內容,突出時代特色。2009年春節燈會和往屆格外不同,經歷了「5·12」地震的考驗,這一年燈會以「難忘2008」為主題,重點展示抗震救災精神。
  • 不鏽鋼垃圾箱到底有哪些好處,看了就明白了!
    而隨著人們素質的逐步提高,人們對於環保也越來越重視,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的共識,文明、乾淨,和繁華一樣成為了一座城市的名片。公用垃圾桶也隨處可見。垃圾桶,顧名思義它是將被丟棄的垃擠集中起來,方便人們處理。
  • 民法典來了|結合民法典話說「性騷擾」
    民法典明確規定了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對性騷擾事件的防治義務,倡導構建對性騷擾社會規制的第一道屏障。民法典來了|高空拋物、好意同乘、自甘風險……看侵權責任編如何回應民生熱點民法典來了|「緊急自衛權」,行使需有道民法典來了|肖像權保護,看民法典如何守護你的「臉面」民法典來了丨設立居住權,讓大家真正做到「都挺好」
  • 談「典」說法 | 從十大亮點看民法典的人文情懷
    縱觀整部《民法典》的內容,可以看出其立足我國國情,回應人民需求,反映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彰顯了權利本位的民法精神。為認真學習《民法典》的法治內涵,理解其所體現的人文精神,筆者特撰文列舉《民法典》諸多亮點中十個方面的內容,以與廣大網友探討交流。
  • 青聽·清雅國風|先秦民歌: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聽歡迎到網易雲音樂,關注@共青團中央收聽更多團團推薦的歌兒大家好,歡迎來到今晚的青聽,我是予你詩話的李星月,又到了每周日 「清雅國風」欄目時間,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國風音樂是今天的青聽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大家收聽今晚的青聽清雅國風。期待每個周日的晚上,在共青團中央的微信公眾號與您相遇。
  • 青聽· 清雅國風|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聽歡迎到網易雲音樂關注@共青團中央收聽更多團團推薦的歌兒大家好,歡迎來到今晚的青聽·清雅國風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國風音樂是《望嶽》。《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於盛唐時期創作的五言古詩,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詩中近景遠景結合,又用「鍾」字點活天地萬物、「割」字突出泰山之高遮天蔽日,寫出薄暮時分飛鳥還巢,山中浮雲層出不窮的景象。
  • 青聽·清雅國風|蜉蝣之羽,衣裳楚楚:這首關於《詩經》的歌,好聽
    青·聽關注@共青團中央收聽更多團團推薦的歌兒《國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點擊查看視頻MV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彈幕版視頻從今天起,每周日的青聽將推出全新欄目「清雅國風」,每周為您推薦一部國風音樂。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國風音樂是《詩經蜉蝣》。蜉蝣不僅是一首關於光陰易逝的詩,以獨特的視角借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人生的美麗和對於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一隻小蟲尚且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何況芸芸眾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如果詩經會唱歌,我想,這就是心中《蜉蝣》的旋律。
  • 「國風秦韻」系列美術展走進奧地利
    29日晚間,一場名為「國風秦韻」的系列美術展在位於維也納的歐洲時報中國文化中心拉開帷幕。開幕式上,音樂和美術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令200多名華僑華人和奧地利來賓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採和魅力。代表團團長、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藺寶鋼在開幕式上說,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古絲綢之路連接歐亞大陸的起點城市。展覽共展出40餘件陝西藝術精品,囊括了國畫、水彩、雕塑、壁畫、書法等極具中國情懷與人文精神的美術作品。藺寶鋼還現場展示了一幅近10米長的工筆畫卷《大唐玄奘西天取經圖》。
  • 為什麼朝鮮街頭很乾淨,卻看不到垃圾箱
    在我們身邊,為了創建衛生城市,很多地方出現了大量垃圾箱,款式越來越新穎,價格越來越高,每個箱體上明顯標註著分類投放標誌,似乎垃圾箱越多,城市越乾淨,但是,突擊檢查過後,街頭衛生依然不盡如人意。行走朝鮮,特別是在平壤,你會吃驚的發現,這座城市太乾淨的,藍天白雲淨土,每一口深呼吸都是有氧運動,更奇怪的是,這裡的街頭你看不到垃圾箱。在平壤中心廣場參觀的時候,我們邊吃香蕉邊走,就見導遊不時用眼睛的餘光看行我們,一開始,我們估計是導遊饞了,因為來之前就聽說朝鮮水果特別貴,一般人買不起。
  • 這樣的智能垃圾箱,你們小區有了嗎?
    小區智能垃圾箱陸續在眾多城市投入使用。據數據了解,我國垃圾分類工作逐步推進,全國46個重點城市陸續開啟強制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加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等設施建設工作,在不同地區開展垃圾分類示範點項目。
  • 想在浪漫星空下體驗國風集市嗎?廣富林國風音樂露營節開始報名啦!
    想在浪漫星空下體驗國風集市嗎?廣富林國風音樂露營節開始報名啦! 松江有一處絕妙之地跨越古今5000多年見證著九峰三泖間人類文明的歷史變遷
  • 書·法|馬亞: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五條
    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五條馬亞,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業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國風書畫院副院長
  • 路上吃剩的早餐扔進哪種垃圾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帥實習生趙新月文圖    7月9日,大河報以《街頭垃圾箱換新,功能為何不更新?》為題,報導了鄭州市鄭東新區街頭垃圾箱換新後,有市民提出疑問:鄭州即將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為何新換垃圾箱的功能沒有更新?報導發出後,引發讀者關注。
  • 廢舊電池放哪個垃圾箱
    (記者 徐朝政 文/圖)近日,黔江市民撥打本報熱線反映,前幾日更換家中遙控器產生了廢舊鋰電池,發現附近沒有電池回收處理點,詢問周邊居民得知以往的廢舊電池都是混作一般生活垃圾倒在垃圾箱裡,缺少分類歸放的渠道和意識。
  • 行業氣質來自人文底蘊——探索第七季中國好貓步的國風情懷
    組委會希望通過這次嘗試,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提升參賽少兒模特的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強化選手中國審美的意識,希望選手能夠在國風舞臺上展示自我,突破自我,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CCAC承諾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高少年兒童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守護少兒模特行業秩序,打造少兒模特賽事活動的國家級品牌,全面開創少兒藝術工作新局面,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垃圾箱不是「裝水果的手提箱」
    垃圾箱被譯成「裝水果和皮毛的手提箱」,這樣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譯有望不再出現。昨天,合肥市英語翻譯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來自高校或機關事業單位的18位外語專家將負責審校合肥市政府的翻譯文稿以及所有對外宣傳、招商引資宣傳冊。
  • 說法|誰才是我的近親屬?《民法典》有了明確界定
    說法|誰才是我的近親屬?《民法典》有了明確界定!在《民法典》中搜索「近親屬」,出現19次,「親屬」3次,「家庭成員」5次。根據《民法典》的規定,「親屬」「近親屬」「家庭成員」從所涉範圍上說,是一個逐步限縮過程。「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這符合人們的日常認知。
  • 國風儀式回歸 感受傳統魅力
    鄧女士供圖 南國早報記者 張文卉 實習生 蒙高輝 編者按 又到一年中秋佳節,穿漢服出街,拜月遊園賞花燈,用傳統方式來演繹佳節越來越受到人們推崇。近年來,國風興起,席捲生活的各個方面。記者採訪了解到,人們越來越喜愛「國風元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熱衷「國風」文化。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文地理學與城市研究碩士
    MSc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Studies (Research)人文地理學與城市研究理學碩士(研究型)學院:地理與環境系全日制:1年學費:22,608英鎊人文地理學和城市研究是社會科學中動態的、相關的領域,涉及空間、經濟、社會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