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鄰不如陌路:亞美尼亞與土耳其如何結下世代血仇?

2020-12-15 讀懂本星球

2020年實是多事之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如火如荼,西亞地區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又爆發了激烈大戰。

兩國面積雖小,火氣卻很大。這場衝突一度發展到了號召老人孩子齊上戰場,全民抗戰直至彈盡糧絕的境地。

▲納-卡衝突

不過,戰事雖激烈,但隱藏在這場衝突背後的卻是高加索地區歷史悠久的政治角力。盤踞在高加索地區的傳統大國,如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紛紛下注,使本就惡劣的局勢越發混亂。

尤其是土耳其,力挺盟友亞塞拜然,甚至派遣僱傭軍親自下場,與亞美尼亞爭鬥不休

那麼,土耳其為何要踏入這攤渾水?土耳其和亞美尼亞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矛盾呢?

1.千年歷史,仇怨之種

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之間的矛盾,是深駐於兩國歷史和地緣政治之中的。亞美尼亞處於大名鼎鼎的高加索地區,北鄰俄羅斯,南接中東地區,西靠黑海及其背後的歐洲,東方是廣闊的伊斯蘭世界。

正是東西方重要交通要道,是西方文化與伊斯蘭文化之間的焦點。

貫穿此地的大小高加索山脈,更是將這片本就複雜多樣的土地,劃分成天然獨立的政治地理單元。

大高加索山以北,即北高加索地區,是俄羅斯的傳統統治範圍,也是一片聚集了車臣等民族矛盾的紛爭之地。

而在大高加索山脈以南,即是本次衝突的重點地區——南高加索地區,存在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及喬治亞等國。

▲南高加索地區

在古老的時代,亞美尼亞人先後臣服於亞述帝國、波斯帝國及塞琉古王國的統治,並於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建立起籠罩整個高加索地區的龐大帝國,其勢力範圍一度延伸到埃及北部。

▲大流士時期亞美尼亞曾臣服于波斯帝國

但好景不長,隨著西方的羅馬日漸強盛,整個高加索地區很快就臣服在羅馬的兵鋒之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庭帝國)繼續與東方的帕提亞帝國(即安息帝國)爭奪高加索地區。

最終,曾經強盛的亞美尼亞王國被一分兩半,分裂為東、西亞美尼亞,並分別成為東方薩珊王朝(安息帝國的徵服者)與東羅馬帝國的附庸。

▲亞美尼亞分裂為東、西亞美尼亞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基督教大興。亞美尼亞人受到薰陶,開始信仰基督教。在亞美尼亞基督徒的傳說中,位於西亞美尼亞境內的亞拉拉特山是諾亞方舟最後的停靠點,而亞美尼亞人即是諾亞的後代。

▲西亞美尼亞境內的亞拉拉特聖山

在東方民族的入侵中,亞美尼亞人堅定地保護了自己的信仰,即使面對刀兵威脅也決不改信。公元301年,當時的亞美尼亞國王更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以示信仰純粹,永不改變。

▲亞美尼亞的埃特希米津大教堂,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303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教堂之一。亞美尼亞的基督教獨樹一幟,從圖片可以看出,亞美尼亞的教堂修建的既沒有俄羅斯東正教堂洋蔥頭的特徵,也不像歐洲的天主大教堂一樣宏偉。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國家興起,並向西侵襲。他們滅亡了薩珊王朝,並與拜佔庭帝國激烈地爭奪亞美尼亞的控制權。這是土耳其人先祖第一次與亞美尼亞人發生交集,也是雙方仇怨的開始。

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紀,著名的「十字軍東徵」爆發,西方世界的基督徒大舉進攻阿拉伯世界。而居於戰爭前線的亞美尼亞人,卻將擁有共同信仰的基督教騎士當作了救世主。

他們在戰爭中支援十字軍,不久令周邊的阿拉伯世界的鄰居對其滿腹憤怒,而這正是亞美尼亞與其周圍的阿拉伯人衝突不斷的起點。

▲十字軍東徵

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當代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成為了阿拉伯世界新的霸主。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佔了君士坦丁堡,徹底終結了拜佔庭帝國的統治。亞美尼亞全境,也隨之徹底落入土耳其人的掌控之中。

在這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帝國中,亞美尼亞毫無疑問是一個另類,由於亞美尼亞人不願更改宗教信仰,因此他們被奧斯曼土耳其高層視為二等公民,既不允許擁有武裝,又不允許他們加入帝國軍隊,在宗教上要求亞美尼亞人順從伊斯蘭教習俗,在經濟上更要求他們承擔更高的賦稅。

但這些亞美尼亞人擁有超凡的商業才能,他們雖然無法在帝國中獲得高位,卻善於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憑著踏實肯幹和卓越的語言才能,亞美尼亞人很快成為了奧斯曼帝國境內極有財力的一大勢力。

這一階段,亞美尼亞人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生活還算順遂。而強盛的奧斯曼帝國,也還勉強能容納這些異教徒在帝國境內正常生活。

▲富有的亞美尼亞商人

從歷史上看,亞美尼亞所處的地理優勢反而成為了弱小民族的原罪,四面八方而來的侵略者,令這個民族承受了無窮的災難。

在長久的徵服與反抗中,亞美尼亞人與周邊民族的仇恨日漸增長。而亞美尼亞人的堅定信仰,更令其與周邊異教民族之間的分歧越發明顯。

儘管此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並沒演變成不死不休的大戰,但怨恨的種子已經埋下,只待破土而生。

2.怨恨之種,世代血仇

亞美尼亞人的平靜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16世紀時,位於亞美尼亞東方的伊朗薩非王朝,開始圖謀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得亞美尼亞這一戰略要地。

1603年,伊朗人迫使處於交戰區附近的3萬戶亞美尼亞人遷徙至伊朗境內,這些可憐人大多因氣候不適而病死。

1639年,伊朗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籤訂了《君士坦丁堡》協定,亞美尼亞再次被瓜分,伊朗取得了東亞美尼亞的統治權。

但在18世紀,隨著沙俄的資本主義改革,國力日漸強盛。俄羅斯人開始將擴張目標對準了南高加索地區。經過兩次俄伊戰爭,俄羅斯成功奪取了東亞美尼亞地區,並將目光瞄向了西亞美尼亞。

▲1827年,俄國佔領葉里溫(亞美尼亞首都)

對於亞美尼亞人來說,在這一片穆斯林世界中,能有一個信仰相似的鄰居總是好事。雖然俄國人信仰的是東正教,但這並不影響他們鼓動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叛逃到俄國統治區,或者在奧斯曼帝國境內掀起暴動。

更何況,18~19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呈現衰相,隨著帝國境內傳統工商業在西方資本的壓力下衰敗枯竭,以商業為生的亞美尼亞人生活條件每況日下。

此時,正逢法美等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19世紀30年代,大量美國傳教士也隨之進入中東,廣泛地宣傳民族主義和宗教精神。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刺激,使亞美尼亞人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土耳其「塔奇馬特」改革

到19世紀中葉,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發動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坦齊馬特」改革。這一改革雖然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腐朽的奧斯曼帝國,但更直觀的表現,是鼓舞了亞美尼亞工商業主的鬥爭熱情。

1884年的柏林會議中,亞美尼亞代表團公然要求西方列強介入奧斯曼帝國內政,保障亞美尼亞人的生存權力,為此不惜主動成為西方列強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棋子。

▲柏林議會

不久,多個亞美尼亞革命團體成立,他們在俄國、伊朗等外國勢力的支持下,宣揚民族主義,反抗奧斯曼帝國的專制統治,開展獨立運動。

1890年,著名的亞美尼亞革命聯盟(即達什納克黨)成立,這一組織的成立,意味著亞美尼亞人的革命活動逐漸轉為依靠武裝暴力對抗政府。

革命聯盟甚至不惜採取賄賂、暗殺、散播恐怖等手段達到民族獨立的政治目的。這一舉動無疑大大地刺激了奧斯曼土耳其人,對他們來說,此時的亞美尼亞人已經是毫無疑問的叛國者。這樣的仇恨,已經上升到需要暴力清洗的地步。

很快,亞美尼亞人就遭到了奧斯曼帝國的血腥報復。

1894年,奧斯曼帝國正處於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下。對於境內亞美尼亞人的革命運動,當局大肆逮捕亞美尼亞人,並進行了嚴刑拷打。

1895年9月,這種白色恐怖激起了亞美尼亞人的暴力反抗,革命黨人在首都伊斯坦堡舉行大規模抗議遊行,但哈米德當局卻放任警察和軍人對其進行暴力鎮壓,並默許民間武裝組織在伊斯坦堡和特拉布宗等大城市殺戮亞美尼亞人。

哈米德大屠殺至少造成了13000人以上的傷亡,其中甚至包括許多無辜的婦女和兒童。哈米德大屠殺之後,奧斯曼帝國越發搖搖欲墜。

不久,「青年土耳其黨」成立。這些希望挽救腐朽帝國的土耳其軍校學生,通過武裝起義的方式奪得了政權。他們較為開明的政治目標,也獲得了亞美尼亞革命黨人的支持。

▲青年土耳其黨

但由於革命的軟弱性,專制保皇黨人卻於1909年發動了復闢叛亂,青年土耳其黨雖然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在叛亂過程中,土耳其專制封建勢力卻在亞美尼亞人聚居的阿達納省展開了又一次大屠殺,被殃及池魚的亞美尼亞人為此付出了兩萬人左右的傷亡代價。

只是這時,亞美尼亞人真正的末日還未到來。

隨著青年土耳其黨掌握政權,亞美尼亞人與這個原先的政治盟友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分歧。亞美尼亞人希望獲得民族獨立和自治,而青年土耳其黨卻想要恢復奧斯曼帝國的榮光,建立大突厥帝國。這種根本矛盾越來越無法調和。

1912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大敗虧輸,這徹底激起了土耳其民族的民族自尊心。

在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部分亞美尼亞人加入了俄國的志願營,希望藉助協約國的力量,幫助亞美尼亞民族在伊斯蘭世界中獨立。

戰爭失利的土耳其人,開始將一戰的失利歸結於亞美尼亞人的反叛。1914年底至1915年初,土耳其高層秘密謀劃了著名的「十項措施」,包括解除亞美尼亞人的武裝、逮捕和殺害亞美尼亞精英,屠殺和驅逐整個亞美尼亞民族。

1915年2月,土耳其軍方高層要求軍隊中所有的亞美尼亞人解除武裝,編入勞工營,兩個月後,又在凡城圍攻亞美尼亞平民。4月24日晚,土耳其軍隊開始有計劃地拘捕和殺害伊斯坦堡附近的亞美尼亞精英。

▲罪惡的亞美尼亞大屠殺

1915年5月,土耳其高層以「凡城事件」中,亞美尼亞人反抗土耳其人為由,促使議會通過了《特西爾法》,收繳亞美尼亞人的財產,並將所有的亞美尼亞人驅逐到敘利亞荒漠中。

在此過程中,不為亞美尼亞人提供任何物資和救助,放任亂民及軍隊對亞美尼亞人進行劫掠和屠殺。在驅逐過程中,土耳其當局甚至建立了許多集中營,專用於對疲憊不堪的亞美尼亞人進行集中殺戮。

僅僅幾年間,奧斯曼帝國境內生活的200萬亞美尼亞人中,至少有一百萬以上的無辜者因此遇害,其餘者大多流亡國外,或者乾脆被販為奴隸。從此之後,亞美尼亞人與土耳其人的仇恨就再也沒有消除過。

▲被驅逐的亞美尼亞人

從深層根源上說,亞美尼亞人與土耳其人的矛盾源自於宗教分歧、民族矛盾及國外勢力的幹涉,而由於亞美尼亞人的經商天賦,大量的財產更是令土耳其人眼紅。直到今日,土耳其人仍然不承認這場大屠殺的罪行,這也令兩大民族之間的仇恨越發深入骨髓。

3.仇恨深埋,綿延至今

一戰後,奧斯曼土耳其作為戰敗國,對內控制力減弱。與此同時,俄羅斯進入蘇俄時代,新生的蘇俄對東亞美尼亞的掌控有所減弱。

趁此機會,亞美尼亞達什納克黨終於在1918年,建立起獨立的亞美尼亞共和國。而在1920年的巴黎和會上,各國列強為了削弱土耳其和俄國,也通過《色佛爾條約》承認了亞美尼亞共和國的合法性。

▲亞美尼亞共和國政府大樓

但此時的土耳其,卻迎來了資產階級革命。土耳其人的英雄凱末爾,利用西方列強之間的分歧,通過割地的方式獲得了新生蘇俄政府的支持。

▲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1920年,土耳其軍隊聯合蘇俄軍隊,再次瓜分了亞美尼亞,並在兩年後,廢除了《色佛爾條約》。此後,蘇俄佔領的東亞美尼亞成立了蘇維埃政權,並在隨後加入蘇聯。而包括亞拉拉特聖山在內的西亞美尼亞,即徹底被土耳其收入囊中。

在此期間,蘇聯又為亞美尼亞人埋下了一個大雷。

在亞美尼亞東部,有一個與土耳其同源的突厥人民族國家——亞塞拜然。與土耳其類似,亞美尼亞人與亞塞拜然也因為信仰和民族問題,相互鬥爭。再加上奧斯曼帝國曾鼓勵亞塞拜然人對當地的亞美尼亞人進行清算,這更加重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如此,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雖同處於蘇聯的之下,卻相互敵視。

而在他們之間,還有一片歸屬模糊的納-卡地區。此地亞美尼亞人居多,但亦有相當數量的亞塞拜然人。兩國互相爭搶此地主權,多次爆發武裝衝突。而蘇聯高層對納-卡問題卻一直採取放任態度,常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

▲納-卡地區的城市,亞美尼亞稱之為斯捷潘納克特,亞塞拜然稱之為漢肯迪

1991年,蘇聯解體,納-卡問題越發無人收拾,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更為此爆發了多次衝突。但作為區域性大國的土耳其,卻對這一問題極度關注。

一方面,土耳其與亞美尼亞有深仇舊恨;另一方面,亞塞拜然是土耳其的同族,不僅信仰文化十分相似,更在經濟利益上聯繫密切。如此一來,土耳其自然對盟友亞塞拜然大力支持,不僅多次運送軍事物資,更派遣土耳其僱傭軍,親自下場。如此一來,亞美尼亞人與土耳其人之間的仇恨,自然更加深刻。

▲亞塞拜然是重要的產油國,亦是土耳其的主要原油供給國

如今的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可謂仇根深種。在歷次紛爭中,又以「西亞美尼亞的領土糾紛」、「亞美尼亞大屠殺的歷史問題」及「納-卡問題」最為突出。

▲亞美尼亞人民,需要真正的和平

這既是地緣政治的負面影響,亦根源於民族和信仰問題的歷史積怨。而想要改善兩國關係,需要的是正視歷史問題,並在平等地位上積極尋求領土爭端的解決方案。血仇固然難忘,但更應該珍視的,是和平的未來。

▲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

相關焦點

  • 細說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的血海深仇
    如果你問一個土耳其人,這個世界上傷害土耳其最深的是哪個國家?他可能會思考許久,然後給出一份長長的清單。然而,如果你問亞美尼亞人同樣的問題,不到一秒鐘,他就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答案——土耳其。接下來的一個小時,他會滔滔不絕地向您歷數土耳其的罪惡。除了猶太人,這個世界上恐怕找不到比亞美尼亞人更悲情的民族。
  • 土耳其針對亞美尼亞人的百萬大屠殺 希特勒從這裡學會解決猶太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俄國交戰正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境內的亞美尼亞人中有部分決定偏向沙俄一邊,尋求保護,甚至不少亞美尼亞人公開幫著俄軍作戰,還在凡城成立了自己的亞美尼亞政府。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眼見亞美尼亞人要從事分裂活動,於是決定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府,徹底剷除亞美尼亞人與沙俄勾結的可能性。於是當時土耳其的內政部長提出:「要一勞永逸地解決亞美尼亞問題,就必須從肉體上消滅亞美尼亞這個種族!」一場針對亞美尼亞人有組織,有計劃的屠殺開始了!
  • 土耳其裡拉創紀錄新低!亞美尼亞表示土耳其擊落該國飛機
    騰訊證券9月29日訊,土耳其裡拉一度下跌0.7%,至1美元兌7.8568裡拉,之前塔斯社報導,土耳其一架F-16擊落了亞美尼亞的蘇-25戰機。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通訊負責人Fahrettin Altun對彭博表示,稱土耳其擊落亞美尼亞一架戰鬥機的報導「絕不屬實」。 他表示,亞美尼亞應撤出其佔領的領土,而非訴諸這些廉價的宣傳手段。
  • 中國援亞美尼亞英文標語引土耳其不滿 中方:以中文為準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 柳玉鵬】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12日報導,中國日前援助亞美尼亞的一批抗疫物資上的標語,引發土耳其方面不滿。該標語的中文寫道「高山之巔,長江之濱」,英文寫道「願我們的友誼比阿拉拉特山高、比長江長」。
  • 納卡衝突再次爆發,亞美尼亞向俄求援,土耳其:敢插手就攻擊
    雖然,這些言論並沒有佐證,不過,從土耳其總理的言行上來看,其確實非常囂張,他在出席亞塞拜然閱兵儀式的時候,就一直有這個暗示。重要的是,亞塞拜然總理一直不滿納卡地區的歸屬,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想收回整個納卡地區,或者,他還有更大的野心。緊急求援去了?在納卡地區又出現衝突後,亞美尼亞國防部就宣稱其防長已經前往莫斯科。
  • 俗語:遠親不如近鄰的下一句是什麼?聽完覺得很有意思
    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的表面意思非常清楚,在遠方的親戚還不如附近的鄰居,親戚是有血緣關係的,而鄰居只是住的比較近,平常非常容易見面,但是如果出現個什麼大事,還是得靠親戚接濟,畢竟是有血緣關係,但是為什麼在農民看來遠房親戚不然附近鄰居?
  • 遠親不如近鄰?哲人也說:親戚要好結遠方,鄰居要好高打牆!
    比如有句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意思是說親戚雖親但住得遠,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時候反而不方便,而鄰居住得近,那麼有什麼事就可以及時喊他幫忙。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在經典名著《水滸傳》中就詮釋著這個俗語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西門慶和潘金蓮之間能夠成就壞事,那就是武大郎的鄰居王婆從中間牽線搭橋的。
  • 遠親不如近鄰,鄰居該怎麼相處?
    我們幾家想法一樣的就走在了一起,然後成功的達到了我們的目的,算是共患難過,又都是外地人,就成了好鄰居,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真是意外之喜。大理新城說意外之喜,是因為這之前的近二十年裡,在濟南生活,換了三個小區,居然沒能和一個鄰居痛快的喝次酒吃個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和鄰居在電梯裡碰到也就點點頭算是打招呼了,形同陌路
  • 籤下「喪權辱國」協議,亞美尼亞被誰坑了?
    再加上一直敵視亞美尼亞的土耳其傾囊相助,將敘利亞戰場上的大量反對派武裝力量輸送到了納卡前線,逐漸就對亞美尼亞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歷史上亞美尼亞與土耳其可說有不共戴天之仇不然今天的亞美尼亞國土也不會如此小這次兩面夾擊,那更是沒法兩線硬剛(歷史上曾經的「西亞美尼亞」,如今基本是土耳其領土)▼
  • 亞塞拜然軍隊和土耳其特種部隊之恥,亞美尼亞多出一塊飛地:地圖
    據黎巴嫩AMN通訊社報導-星期六,亞塞拜然武裝部隊在卡拉巴赫南部的哈德魯特地區發動了一次突然進攻,引發了與亞美尼亞領導的阿爾扎赫(納卡)國防部隊之間的激烈對抗。據亞美尼亞國防部稱,阿爾扎赫國防部在卡拉巴赫南部與亞塞拜然武裝部隊對峙,後者試圖推進他們在這些地區的陣地。
  •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過去大家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大家認為鄰裡之間關係相處好了,彼此和和氣氣有點事情也可以互相照應。可見不是遠親都不如近鄰,這樣的鄰居給誰一輩子都不想遇到吧。不過,大多數的鄰裡關係還是不錯的,即使現在不如以前,只要大家主動打招呼說一聲,人與人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相處的。希望大家住在鋼筋水泥澆築的城市森林裡,還能夠友好理性的相處,彼此能夠換位思考,不要讓悲劇發生,不要給心理留下陰影。讓生活多些陽光!
  • 深度剖析: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何仇何恨,為何爆發戰爭
    1454年,拜佔庭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徵服,亞美尼亞徹底失去主權。1915年至1918年間,土耳其奧斯曼進行種族大屠殺,100多萬亞美尼亞人死亡,數以萬計的人流亡。1922年亞國加入蘇聯,1936年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再次獨立。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又在卡拉巴赫打起來了
    (衝突中斯捷潘納克特的防空洞) 外高加索,或者叫做南高加索,是一片置於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個大國夾縫中,近鄰彼此世代相仇相殺,卻對遠方客人充滿熱情的奇妙土地
  • 俄羅斯和伊朗展示新裝備,土耳其無人機優勢不再,亞美尼亞或有救
    戰鬥民族果然不負眾望,在伊朗什葉派民兵的協助下,迅速扭轉局勢,一舉擊敗伊斯蘭國,將極端武裝分子驅趕至與土耳其交界的伊德利卜省及周邊地區。如果不是歐美和土耳其暗中作梗,俄伊敘聯軍早就完成了敘利亞的統一。在這場持續多年的衝突中,俄軍雖然贏得了聲譽,但也暴露嚴重不足,特別是在無人空中作戰平臺方面,俄軍出現明顯短板。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為什麼總在打仗?|亞美尼亞_時政|亞塞拜然...
    主教站上閱兵臺這在全世界都是頭一回為什麼在亞美尼亞會出現這麼奇特的軍團呢?這就不得不說到宗教在亞美尼亞的影響了。公元三世紀,基督教就成為了亞美尼亞的國教,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的國家。公元302年,啟蒙者格列高利成為第一位亞美尼亞聖徒,創建了亞美尼亞基督教。
  • 第一夫人率女兵上陣,兒子在前線殺敵,亞美尼亞總理祈求美俄援助
    此外,納卡地區海拔最高的卡拉巴赫鎮也已被阿軍佔領,這是亞塞拜然通往亞美尼亞的交通要道,亞美尼亞因此陷入了全面被動之中。 亞美尼亞的人口僅300萬左右,和人口1000萬的亞塞拜然相比處於絕對劣勢,而且由於其地處內陸,對外交通不便,亞美尼亞的經濟實力也遠不如坐擁巴庫油田的亞塞拜然。
  • 外媒:亞美尼亞這下危險了
    作者/編輯:尋陽全文866字,閱讀約需2分鐘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衝突仍在持續當中,雙方因為爭奪納卡地區的歸屬權而鬧得不可開交,這次交火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次。而僅僅上十天的交戰,就已經讓雙方損失慘重了。
  • 後視鏡: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恩怨由來
    亞美尼亞是個文明古國,亞美尼亞人世代居住的亞臘山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他們在此曾創造過燦爛的文明。 公元前63世紀,大亞美尼亞國建立,後成為伊朗薩薩尼德王朝附屬國。亞美尼亞長久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1世紀、13世紀先後受到突厥一塞爾柱人、拜佔庭人、蒙古人的入侵。15世紀又受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入侵。
  • 亞美尼亞國家概況
    西接土耳其,南接伊朗,北臨喬治亞,東臨亞塞拜然。  【面積】2.97萬平方公裡  【人口】295.9萬(2020年1月)  【首都】葉里溫(Yerevan, Ереван),人口108.4萬。  【民族】亞美尼亞族約佔96%,其他民族有俄羅斯族、烏克蘭族、亞速族、希臘族、喬治亞族、白俄羅斯族、猶太人、庫德族等。
  • 高加索內陸國亞美尼亞,為何與亞塞拜然勢如水火?
    好在亞美尼亞完全控制著面積1360平方公裡的塞凡湖,亞美尼亞的飲水問題不至於那麼緊張。說亞美尼亞地緣環境「惡劣」,主要是因為亞美尼亞有兩個堪稱水火不容的鄰居,先說東邊的亞塞拜然。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關係之所以緊張,是因為著名的納格爾諾——卡拉巴赫問題(簡稱納卡)。納卡位於亞塞拜然西部,亞塞拜然認為納卡是亞塞拜然的地盤,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