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布公告,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已經結束,初評通過的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47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33項,以及2019年度遺留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項。
不出意外,高校依然是國家三大獎的主力,在公示的266個項目中(不包括201遺留項目),以高校為第一申報單位的擬獲獎項目累計13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2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3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72項。如果算上包括高校的獲獎項目那就更多了。
國家自然科學獎公示項目為46項,高校為第一申報單位的26項,其中,上海交通大學以3項獨佔鰲頭,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並列第2,均是2項。獲獎的高校基本都是985、211,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其中的黑馬是雙非高校山西大學。
其中的黑馬是雙非高校——山西大學。山西省高校資源較少,僅有太原理工大學是211工程大學和雙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山西大學在軟科2020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大陸高校116位,上榜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數量8個,最好的排名是儀器科學,排在76—100位。
這次公示獲獎的項目《基於超冷費米氣體的量子調控》是物理與天文學組的,由山西省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數量少,山西大學雙非院校身份能獲得一席之地實屬不易,也說明了學校在物理學科方面的實力。
2020年國家技術發明獎擬獲獎項目僅有47項,高校佔了35項之多!可見,高校是研發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不出意外表現依然搶眼,最大的黑馬是大連理工大學以3項拔得頭籌!
其中,東北石油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溫州大學、燕山大學等非985/211高校榜上有名。
這次的國家科技進步獎擬獲獎項目133項,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71項,不少普通學校榜上有名,北京中醫藥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河南理工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表現不俗,不少雙一流大學沒有收穫。
8月4日,軟科對2020國家科技獎初評進行了折合統計,不過它的統計數據和小編的有些不同,也有可能小編的統計有遺漏,這裡也分享給大家。根據初評結果進行統計,所有大學附屬醫院均計入大學,高校僅統計第一完成人所在單位或者第一完成單位的情況。
考慮到不同級別獎項的獲獎難度存在差異,根據2019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關於三大獎的折合分數計算方法,分別賦予不同權重:自然科學一等獎18倍權重,二等獎6倍權重;技術發明一等獎15倍權重,二等獎5倍權重;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給予24倍權重,一等獎9倍權重,二等獎3倍權重,科技進步創新團隊9倍權重。此外,由於專項項目非高校普遍參與且非全部公開,因此本文國家三大獎的統計不涉及專項項目,只針對通用項目進行統計。
從數量上看,浙江大學共有12項,位列第一,上海交通大學有7項,位列第二,北京大學有6項,位居第三,清華大學有5項,位居第四。
從折合分數情況來看,浙江大學排在首位,北京大學位列第二,復旦大學位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學位列第四,清華大學位列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