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不是危言聳聽,就目前的機器人來說其實從很多地方已經超越人類。
視力:人類靠視網膜神經捕捉圖像,正常的視敏度是一角分的分辨能力,而隨便一個數位相機都可以超過人的視力的。而且人的視角基本上在180度以內,機器人的眼睛卻可以做到360度。並且機器人可以看到紫外線、紅外線等人眼看不到的射線。人眼的極限是可以看清六米以內的物體,就算是古代描述的千裡眼是真實的,也不過一千裡的視力,機器人的視力,腦補一下衛星地圖,腦補一下射電望遠鏡,還用比嗎?
聽覺:正常人耳能聽見的頻率範圍是20Hz到20000Hz。機器可以捕捉到超聲波次聲波等。
觸覺……,嗅覺……等等,其實這些功能性的東西不用比,機器人絕對完勝人類,這個無需懷疑。
我們知道,現在的智能可以做到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後司機這個行業估計要消失。
智能司機的好處是永遠不會迷路,安全性高,因為它可以正確地計算出對面車輛的距離、行車速度、慣性等,什麼時間應該剎車、剎車的力度,什麼地方應該避開、避開時的時速等等。這種精確度以及反應速度是人體無法達到的。
以後乘車的場景也許是這樣的:用手機呼叫車輛,來車、上車,說出目的地,投幣後下車。哦,不對,不需要投幣,掃碼付款。哦,又不對,根本就不需要掃碼,上車刷臉後直接就認出你是誰,下車自動從帳戶扣錢。
也許你以後只需要一個帳戶,或者是你的瞳孔,或許是你的指紋,一個帳戶鎖定你所有的信息。
司機不需要了,超市收銀員更不需要,去超市喜歡什麼拿什麼,出門直接看臉扣費。
護士也不需要,機器不會把藥弄混、弄錯了,注射的時候精確的找到血管,X射線五臟六腑都照的清清楚楚,找一條血管有問題嗎?注射一百毫升就是一百,絕不會99毫升也不會是一百零一。量你血壓和溫度簡直就是小意思。
戰士也是不需要的,肉體和鐵甲有辦法相提並論?我們已經知道它的「視力」和「聽覺」了,它的「手」是可以做到紋絲不動,如果它扣動扳機…
現在可以做出高仿真的人體,技術足夠的話,那皮膚是要比人光滑的,臉需要什麼樣可以做成什麼樣,腰需要多細做成多細,體溫更不是問題……,畫面太美,不敢想像。這樣的話,是不是連另一半都不太需要?
很難找出智能人無法替代人類的理由。
比這些其實也沒有什麼意義,最核心的應該是大腦,古話說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大腦才是這個世界的統治者!
智能人的的大腦是否最終完勝人類?
我們知道,有智慧機器人已經把人類棋類的世界冠軍擊敗。
人類獲得高的知識需要花幾十年的博聞強記的積累,試問有一個人會背誦一部經典文學嗎?比如《紅樓夢》,我敢打賭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
機器人表示無壓力,一個硬碟,隨隨便便把古今中外所有的典籍記錄下來,管你什麼唐詩宋詞,管你什麼《道德經》《金剛經》,還是《黃帝內經》,張口就來,別說背誦,標點符號都給你一塊背出來都可以。
一個插卡口,一個晶片,一個機器人趕的上一千萬人的博聞強記。獲得這些知識它可能只需要一分鐘。
那麼,這些還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智能人會思考嗎?有感情嗎?這才是需要知道的!機器人再厲害,如果缺少這兩項,依然是人類的奴隸。它如果不會憤恨,不會嫉妒,或者說對掌控世界沒有興趣,那麼人類就無需緊張。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人的情緒是怎麼產生的,找了不少資料,關於人的情感原理竟然都沒有一個很確定的定義,語焉不詳。
既然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那只能按個人的理解來說了,人的情感是基因的排列的結果,並且受到外界的刺激產生的反應。
人類和其它生物一樣,都有一種本能,就算是剛出生的嬰兒,餓了、不爽了就會哭,這不是思想的結果,而是基因決定的。
一隻公貓對於一個美麗的女人有不一樣的感覺嗎?沒有!因為貓的也是受到基因的影響,它的審美和人不一樣。
同樣,人只會對人有興趣,無論是權力還是其它什麼,都是為了「人」而進行的。就算是有其它行為,歸根揭底還是圍繞在「人」這個中心。
你喜歡的一件衣服,其實不是你真的喜歡,只是周圍的大部分「人」共同承認它的價值。
玉有價值嗎?一塊石頭而已,喜歡的人多了它才會有價值,事實玻璃做出來不比它難看多少。
再舉個例子,給你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一輩子見不到人類,但是有你需要的所有物質,無論是金銀財寶、吃穿住用,反正你想要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人」。試問,你是否願意拿你現在寒酸的生活去換取這除人外無所不有的世界?
所以,事實上是基因決定了一個人的情感。機器人不是基因傳承的結果,只是電子間的運算。
人類感覺權力很重要,對於機器人,人擁有的權力也許只是個笑話,你覺得很重要,對它來說啥都不是!
可以確定,機器人不會有情感,它可能在某個領域替代人類,卻絕不會統治地球!
所以,對於機器人是否替代人類應該由情感入手,而不是科學。這就是為什麼我把這個文章歸類到文化領域而不是科學領域的原因。
這也是個人對於未來高智能機器的定義,喜歡這個話題的朋友請關注本號,歡迎提出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