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發布
作為全國一流高校
中國科大高新園區一期的建設
牽動著合肥城市的發展
那麼目前項目進展如何?
新校區建設有哪些亮點?
建成後又帶來什麼意義?
跟著小編
一起來看
科大高新校區一期項目佔地約595畝,建築面積約48萬平米,建設內容包括圖書教育中心、師生活動中心、食堂、體育館、學科樓、5棟學生公寓等。建成後將開設網絡中心計算機大數據微電子學科、環境能源與材料學科、工程學科、信息學科研發中心。
目前,項目進展順利圖書館主體結構已封頂,正在進行二次結構施工。體育館主體結構已全部完成,二次結構完成85%,鋼結構全部完成。安裝工程正在穩步推進,體育館東西兩側幕牆施工進展順利。學生公寓土9-1#~9-3#樓、食堂、師生活動中心主體結構已封頂,二次結構全部完成,正在進行外幕牆、內部消防水管、電氣等安裝。
(餘志剛/攝)
01
設計亮點
有機生長和大校區整體策略
承襲自然規劃,融入園區空間肌理;
延續縱向中軸,確立軸線主體建築;
連接水體,銜接自然;塑造城市東界面。
東西雙橋、地下通道
在習友路上設置東西兩座城市天橋,用以連接南北校區的人行交通。在進入南北校區大門東向立即設置機動車坡道和車行地下通道,用以連接南北校區的車行交通和地下車庫。生活帶城市天橋採用緩坡「虹橋」形式,除人行外,還可以通行自行車,貫通南北校區的非機動車交通。
提高平均層數、開發地下空間
不同於本科生為主的新校區,以研究生為主的校區主要以自主學習、團隊協作的科研實驗為主要學習模式,學生公寓、實驗科研用房是完全可以採用高層形式。同時設置較大面積的地下、半地下停車庫,減少地面停車,增加綠地面積。
公共中心——禮之庭
功能更新、立面改造
對既有現狀建築採用保留加改造的策略,將現狀科研樓改造為信息學科研發中心,現狀公寓及食堂改造為行政公共服務中心,並對其進行立面改造重新設計,融入整體化校園。
學習研討中心——景之庭
理性與浪漫的交織、科技與人文的統一
整體規劃以剛柔相濟、對比鮮明的兩條功能帶貫穿南北,布局合理,氣勢恢宏。科研學術帶規則嚴謹,秩序井然,體現科大科研領先、理性嚴謹的治學傳統;濱水生活帶曲折綿延,婉轉流暢,體現親近自然、人文薈萃的浪漫情趣。確立校區以「科大紅」為色彩基調,延續科大既有校區傳統,呼應先研院建築色調,傳承科大深厚人文底蘊。
圖書閱覽中心——光之庭
林蔭大道——體育館
項目以「林蔭大道」為設計理念,採用支撐大跨屋頂的樹杈結構,象徵大學的林蔭大道,枝繁葉茂。樹杈結構的立體交錯,象徵中國科大學科交叉的精神。
體育館屋面跨度約64米,長軸方向約60米。為了讓屋頂結構如蟬翼般輕巧,在結構設計中巧妙結合建築樹杈放射杆件的特點,採用樹杈狀立柱+張弦網格屋面體系,支撐大跨度屋頂結構,巧妙利用複合結構中樹杈狀立柱,縮小中心張弦結構受拉區域的跨度,同時樹杈結構也能平衡屋面拱殼結構的側推力。
02
規劃結構
一軸兩帶三街區
一軸:
順應先研院綜合樓的中心地位,向南引出主軸線,布置圖書教育中心作為對景,打造貫穿三塊基地的軸線空間構架。
兩帶:
新校區規劃將科研區沿創新大道布局,打造校園 「科研學術帶」;生活體育配套設施延續先研院布局沿核心景觀布置,形成「濱水生活帶」。
三街區:
三個校區統一的科研帶和生活帶共享中央核心景觀帶,共同形成完整、自然、開放的園區形象。
(餘志剛/攝)
03
建成意義
助力「科教興市、人才強市」
啟動國中國科大高新園區建設,是加快推動中國科大在中部地區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需要。有利於拓寬中國科大的辦學空間,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功能,促進內涵發展,建設中國科大高新園區,能夠更充分發揮智力資源優勢,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科技創新等領域起到帶動作用,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促進高新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有力支撐國家創新驅動,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真正在區域源頭創新活動中,匯聚一流人才、形成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貢獻,從而加快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
根據科大高新園區建設目標,建成後學生規模將達到18000人,並成為科研教學的主校區。中國科大高新園區將努力成為戰略新興產業的促進者、區域發展的助推器、學習型社會的建設者。通過實施「高校教師產學研用踐行計劃」,深化「科技特派員計劃」,積極參與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大力提高教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為壯大創新人才隊伍增添新力量,為合肥「科教興市、人才強市」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利保障。
信息來源: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