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最霸氣建城宣言:何尊銘文的意義(下)

2020-12-25 百家號

1954年,南京博物院曾在廢品收購中淘回2000多件寶其中有不少是商周時期的金屬貨幣,著名的班簋重歸大眾視野之也曾藏身北京的廢品收購站。1975年,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這件青銅器被調往北京展出。

由於年代久遠,銅器表面被腐蝕嚴重,在展覽前,它被送到故宮博物院的修復部作除鏽處理。當時參與籌備展覽的上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馬承源,還奇怪這麼大的器形怎麼會沒有銘文。他沒有想到,清理過厚厚的銅鏽,何尊的內底100多平方釐米的面積上竟然刻有12行共122字。

這些文字記錄了兩件重大歷史事件的關鍵信息,震驚了世人,何尊成為文物界和歷史學家爭相研究的對象。銘文現世後,經過郭沫若、唐蘭、李學勤等多家解讀,雖有些詞義仍存爭議,且至今仍有一字因不清晰而無法辨別,然大致意思已十分清楚周公攝政五年,成王大肆遷殷人於洛邑,並親自來到成周(洛邑)視察祭祀武王,祈求賜福。四月丙戌日,王在宗廟的大室裡告誡宗室小輩:你們已經去世的父輩,當初能夠輔佐文王,於是文王承受了滅商的天命。

武王攻克商朝首都後,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向上天報告:「我現在佔有了中國,準備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在天下的中心建都,並統治這裡的民眾。你們小輩雖然沒有見識到,但要效法你們的父輩,像他們那樣大功於天,通曉我的命令王有恭德,能夠順天,教誨我們這些不聰慧的人。王的誥訓完畢後,何被賞賜貝三十串,用來製作祭器。

從銘文中得知,這件青銅酒器的主人叫何,根據青銅器命名慣例,文物得名何尊。何的一家應是周王朝的世襲權貴,何的父親曾跟隨過文王和武王。何尊之前,出土青銅器銘文中有的僅有王,有的僅有年、月、日可推算年代。

何尊的銘文既有王號,又有詳細的年月曰,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距今3000年的周武王滅商和周成王營造洛邑兩件重大歷史事件,並首次出現了「中國」二字合用的情況。

相關焦點

  • 「中國」這個名詞是從哪裡來?何尊出「中國」洛陽送大名
    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築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  高仿展示(黃氏):
  • 阿城:「宅茲中國」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祭祀儀式
    五年後,他續講中國文化脈絡的新著《曇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又由中華書局出版了。4月20日,作家阿城做客思南讀書會,與讀者分享新書的開篇內容。他講述北極星崇拜在西周晚期的變化,尤其說到「宅茲中國」的「中」不是現代語義的內涵,而是對應古人用於天地溝通的「建鼓」。
  • 陝西寶雞:把「宅茲中國」展講給你聽
    8月14日至10月13日,一個名為「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持續引發觀展熱潮,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及每日限流3000人觀展的前提下,「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線上線下觀展觀眾突破40萬人次,創下國博同類展覽新高。140餘件青銅珍寶,用無聲的語言傾訴和表達著寶雞歷史的深邃與文化的燦爛,為「青銅器之鄉」的美譽增光添彩。
  • 什麼是「中國」?這才是中國!
    「中國」一詞,出自何尊「中」「國」兩個字合在一起,組成一詞,最早見於西周青銅器何尊。何,人名,應該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貴族。何尊,是何受到賞賜之後,鑄造的青銅器(圖一)。如果僅僅是一件青銅器,何尊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重要的是,在何尊底部,鑄造有一大段銘文,這段銘文共有12行,122字:這段銘文是: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
  • 同慶「中國節」:鎮國之寶何尊,從此有了「中國」
    宅茲中國 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
  • 「中國」一詞的含義,比你想像中豐富得多
    這件青銅器,就是大名鼎鼎的何尊。西周何尊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何尊的內底上,有一篇12行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成王在成周營建都城、祭祀、向大臣訓話的事情。周王賞賜了一個名叫「何」的貴族,何感激涕零,做了這件青銅器以志紀念,器物因此得名「何尊」。
  • "中國"一詞的含義,比你想像中豐富得多!
    西周何尊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何尊的內底上,有一篇12行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成王在成周營建都城、祭祀、向大臣訓話的事情。周王賞賜了一個名叫「何」的貴族,何感激涕零,做了這件青銅器以志紀念,器物因此得名「何尊」。何尊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銘文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一詞:
  • 在青銅時代,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意思呢?
    中國古代,只有貴族才配吃肉。鼎是個吃飯傢伙,是從吃飯傢伙演變成的一種高級禮器。青銅禮器分四大類,都跟吃喝有關。第一類是鼎、鬲,屬於吃肉的傢伙。鼎的功能是煮肉,相當燉肉的大鍋。鬲是用來放肉羹、肉醬,不是白煮白切的肉,而是七滋八味,放進各種作料和菜。這一類,鼎最基本。個頭最大的鼎可以煮半扇的牛、羊、豬;第二類是甗、簋、瑚、盨,屬於吃飯的傢伙。甗的功能是蒸飯,其他是用來盛飯。這一類,簋最基本。
  • 作為中國人,你知道「中國」一詞最早出自哪裡嗎?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 西方認可清朝國名為「中國」,日本人為什麼不答應清朝使用?
    中國一詞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這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情。「中國」一詞最早在西周初年開始使用,證據是1963年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祭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宅茲中國」。《宅茲中國》的意思就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也是"中國"一詞的最早記載。
  • 中國人要讀一下這本《宅茲中國》,了解「中國」這個詞背後的奧秘
    今天帶給大家的這本書叫《宅茲中國》,副標題叫做「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敘述」,作者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葛兆光先生,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這本書的書名「宅茲中國」,是西周一件名叫何尊的青銅器文物上的銘文。「宅」就是居住,「茲」就是這裡,「宅茲中國」就是在中國這個地方居住的意思。何尊上的銘文講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遺志,在中原地區建造東都雒邑的故事。
  • 中國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為什麼叫中國,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一個叫「何尊」的出土文物上的銘文,這是西周早期一個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製作的一個祭祀用的器具,這個器具在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何尊」的尊內底部鑄有12行共計122個字的銘文,其中有一句話是寫的是:「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 我們的國家為何被稱為「中國」?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國家為何叫做「中國」,以及從何時開始稱為「中國」? 翻看歷史,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陝西省出土了一批西周時期的祭祀銅器,其中一件被考古學家命名為「何尊」。在這尊銅器的底部,發現了一百多個銘文刻字: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 近代出土的一件漢朝文物,其上刻有一段銘文,其中五個字令人興奮
    例如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陝西寶雞出土的「何尊」,是西周時期的一件青銅器。由於其身上一百二十二個字的銘文,讓考古學家認定它是西周時的一件酒器。銘文中顯示:周成王五年,成王召集皇室貴族,在都城大殿對其進行了訓勉,並祭拜武王。不僅如此,文中還有「宅茲中國」四字,這也是中國第一次見諸古史。而在武漢博物館中存有一面青銅古鏡,據鑑定為漢朝文物。
  • 紀錄片《中國》,一部可以當電視劇看的紀錄片,爆火的背後是什麼
    歷史能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僅憑此點就足以讓人對該片產生極大渴望和發自內心的敬仰。該片共三季,將講述從春秋戰亂到盛世唐朝在泱泱中華大地上發生的足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的人物及事件。目前正在播放第一季,影片所呈現的那種對歷史文化的自信,以及對中國精神的自豪感,是貫穿全片的核心內容,意在讓人們了解歷史,激發愛國熱情。
  • 「中國」為什麼會稱為中國呢?「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只是我們這個國家的簡稱,我們國家的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上一屆是「中華民國」,再往上是「中華大清國」,都稱之為中國。而「中國」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文獻中「中國」的最早記載在1963年,陝西寶雞的一位農民在自家後院挖出一口青銅缸,被文物部門考證認定為西周初年的文物「何尊」,上面的銘文:「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意思「武王滅商後,詔告天下:從此我在中國住下了,在這裡統冶人民」。
  •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青銅器內?其載體何尊有哪些歷史意義
    何尊是一種青銅器的名稱,大致位於西周早期(成王時期),何尊高39釐米,1963年在陝西寶雞賈村鎮出土。"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尊是盛酒器,流行於整個商代和周代。何尊是一個名叫「何」的貴族用作祭祀的尊。
  • 重識何尊:揭秘最早的「中國」
    何尊西周早期寶雞市賈村鎮徵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何尊銘文根據《周髀算經》「七衡六間圖」改繪的鬥柄指向與季節變化示意圖洛邑所在的豫州,處於九州(九宮格)之「中」,是對應天上「中宮」的「天下之中」。歷代地理指掌圖禹貢九州山川之圖何尊銘文與《逸周書·度邑解》中的一段記載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