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南京博物院曾在廢品收購中淘回2000多件寶其中有不少是商周時期的金屬貨幣,著名的班簋重歸大眾視野之也曾藏身北京的廢品收購站。1975年,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這件青銅器被調往北京展出。
由於年代久遠,銅器表面被腐蝕嚴重,在展覽前,它被送到故宮博物院的修復部作除鏽處理。當時參與籌備展覽的上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馬承源,還奇怪這麼大的器形怎麼會沒有銘文。他沒有想到,清理過厚厚的銅鏽,何尊的內底100多平方釐米的面積上竟然刻有12行共122字。
這些文字記錄了兩件重大歷史事件的關鍵信息,震驚了世人,何尊成為文物界和歷史學家爭相研究的對象。銘文現世後,經過郭沫若、唐蘭、李學勤等多家解讀,雖有些詞義仍存爭議,且至今仍有一字因不清晰而無法辨別,然大致意思已十分清楚周公攝政五年,成王大肆遷殷人於洛邑,並親自來到成周(洛邑)視察祭祀武王,祈求賜福。四月丙戌日,王在宗廟的大室裡告誡宗室小輩:你們已經去世的父輩,當初能夠輔佐文王,於是文王承受了滅商的天命。
武王攻克商朝首都後,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向上天報告:「我現在佔有了中國,準備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在天下的中心建都,並統治這裡的民眾。你們小輩雖然沒有見識到,但要效法你們的父輩,像他們那樣大功於天,通曉我的命令王有恭德,能夠順天,教誨我們這些不聰慧的人。王的誥訓完畢後,何被賞賜貝三十串,用來製作祭器。
從銘文中得知,這件青銅酒器的主人叫何,根據青銅器命名慣例,文物得名何尊。何的一家應是周王朝的世襲權貴,何的父親曾跟隨過文王和武王。何尊之前,出土青銅器銘文中有的僅有王,有的僅有年、月、日可推算年代。
何尊的銘文既有王號,又有詳細的年月曰,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距今3000年的周武王滅商和周成王營造洛邑兩件重大歷史事件,並首次出現了「中國」二字合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