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名詞是從哪裡來?何尊出「中國」洛陽送大名

2021-01-11 網易

2021-01-11 03:08:54 來源: 二頁大書

舉報

  

  

  在悠久的歷史歲月裡,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文化發達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而中國青銅文化則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璨,有著永恆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當我們走進全國各地的歷史博物館,總會在古代文化的展覽室裡看到陳列著或多或少、大小不同、形式相異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多數是由地下發掘出來的,有的出自墓葬,有的出自遺址或窖藏,其中少數是傳世品。這些器物不僅是歷史的產物,更是體現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青銅器的產生、製作和使用,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奴隸社會是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主驅使工匠奴隸按照他們的需要,首先生產青銅禮器及鎮壓奴隸反抗和掠奪外族財富的武器,只有少部分用來製作農具或手工業工具。因此,地下出土的青銅禮器和武器比青銅農具多的多,青銅農具出土較少,體現出當時奴隸主寧願用笨重耐用而有容易製作的石器、木器、蚌器、骨器,供奴隸使用,也不願大量生產青銅農具,這就說明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到了阻礙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而成為生產力發展桎梏時,就將被新的生產關系所替代,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原品簡介:

  年代;西周時期 規格;高38.8cm

  特徵;口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稜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工藝精美、造型雄奇。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築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

  高仿展示(黃氏):

  

  

  

  文物銘文:「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銘文大意: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訓誡勉勵的文告。對研究西周初年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對於「中國」這個名詞是從哪裡來的,中國人肯定都想知道。關於「中國」的來歷,跟一個人和一個地方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個人就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的周公,這個地方就是洛陽。

  當年,周公輔佐武王滅商後,繼承武王之志營建洛邑,準備遷都於此。這位可算得上是通曉天下地理大勢的聖賢,在拿著日晷選址時,說了一句話:「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

  而洛陽作為「天下之中」的觀念,也許並非始於周。可以說,商乃至更早就有了這樣的認識。洛陽地域內出現的夏、商都城遺址,皆距西周不遠,這不會是巧合。

  還有一個更確切的史證是,「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銘文原文為「宅茲中國」。

  何尊是一個很典型的酒銅器代表,「中國」兩字作為詞組,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這是中國人應該記住的一件大事。青銅銘文,就是用青銅鑄造出的寶貴歷史,可以印證史籍或彌補史籍的不足。

  何尊銘文是周代姓何的貴族因公受賞,做尊紀念祖先,以示榮耀。沒承想竟把這份榮耀也帶給了洛陽,為三千多年後的洛陽留下了一個直接的證據。周成王在他即為當政後的五年四月,就把都城從宗周(宗籍之地)的鎬京遷到了成周(成就之地)的洛陽,而原因就是洛陽是「中國」。

  有此可知,「中國」這個名字最早的指代就是以洛陽為核心的河洛地區。後來中國的外延變大了,但解釋起「中國」,至少還要先提到洛陽,提到河洛地區。

  中國的名字就是由洛陽而來的,這是洛陽的榮光!

  

  首次出土

  1963年6月,因陳堆家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住,院子後面是個土崖。當年8月的一個雨後的上午,陳堆在後院發現下雨坍塌後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钁頭刨,結果就刨出了個銅器。第二年,陳堆夫婦從寶雞返回固原,臨走時將銅器交給陳湖保管。1965年,陳湖將其賣到了廢品收購站。

  廢堆尋寶

  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幹部佟太放在市區玉泉廢品收購站看到一件高約40釐米的銅器,見其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而富有變化,感覺這應該是一件比較珍貴的文物,便向館長吳增昆匯報。吳增昆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趕至廢品收購站後,也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高39釐米、口徑28.6釐米、重14.6公斤的銅器買回博物館。經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這尊銅器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後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

  文物展出

  1975年,饕餮銅尊因其造型圖案精美被選送至國家文物局,作為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發現銘文並命名為「何尊」。

  來源:文化青銅 娑羅山人

  洛陽市青銅器研究院 洛陽鈺齋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同慶「中國節」:鎮國之寶何尊,從此有了「中國」
    所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來說說中國,3000年前它被鐫刻於方寸之間,深埋於地下,3000年後,104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都被它命名。 它,沒有后母戊鼎那樣龐大,也沒有四羊方尊的辨識度高,但它記載的文字就像是寫給數千年後14億中國人的一封信。它,就是何尊!
  •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青銅器內?其載體何尊有哪些歷史意義
    何尊是一種青銅器的名稱,大致位於西周早期(成王時期),何尊高39釐米,1963年在陝西寶雞賈村鎮出土。"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尊是盛酒器,流行於整個商代和周代。何尊是一個名叫「何」的貴族用作祭祀的尊。
  • 重識何尊:揭秘最早的「中國」
    何尊西周早期寶雞市賈村鎮徵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何尊銘文根據《周髀算經》「七衡六間圖」改繪的鬥柄指向與季節變化示意圖洛邑所在的豫州,處於九州(九宮格)之「中」,是對應天上「中宮」的「天下之中」。歷代地理指掌圖禹貢九州山川之圖何尊銘文與《逸周書·度邑解》中的一段記載十分吻合。
  • 中國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為什麼叫中國,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一個叫「何尊」的出土文物上的銘文,這是西周早期一個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製作的一個祭祀用的器具,這個器具在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何尊」的尊內底部鑄有12行共計122個字的銘文,其中有一句話是寫的是:「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 中國一詞的最初含義是原指洛陽一帶,彰顯其厚重歷史文化底蘊
    一、《河圖洛書》彰顯洛陽厚重歷史文化底蘊河圖洛書彰顯了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易·繫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尚書·序》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治,由是文籍生焉。」
  • 「中國」這一名稱最早出自哪裡?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國家。並且,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涵蓋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那麼,對於「中國」這一名稱和概念,最早源自於哪裡呢?
  • 什麼是「中國」?這才是中國!
    「中國」一詞,出自何尊「中」「國」兩個字合在一起,組成一詞,最早見於西周青銅器何尊。何,人名,應該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貴族。何尊,是何受到賞賜之後,鑄造的青銅器(圖一)。如果僅僅是一件青銅器,何尊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重要的是,在何尊底部,鑄造有一大段銘文,這段銘文共有12行,122字:這段銘文是: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
  • 國寶「何尊」進京,國家博物館哪些展覽適合帶娃來?
    不不不,來這個展你就知道民藝有多可愛有趣,治癒力MAX。民間工藝是人們生活的百態,和我們的生活直接相關。兒時記憶裡的風箏、小玩意兒、爺爺奶奶的老桌子…都是永遠停留在我們心裡的那份「鄉愁」。在這個展覽上,很多是城裡孩子沒見過的物件兒。 但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還是非常熟悉的。
  • 「中國」一詞的含義,比你想像中豐富得多
    孟子曾經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陳良的學霸,以周公和孔子為偶像,一心想投奔儒家學派,便「北學於中國」,渡過長江,到中原留學了。既然「中國」這個詞在先秦是如此的多變,我們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何尊銘文的內容推斷,銘文上的「中國」指的是以成周(今河南洛陽)為中心的一小片區域,面積肯定比現在我們祖國的領土要小很多。
  • "中國"一詞的含義,比你想像中豐富得多!
    周王賞賜了一個名叫「何」的貴族,何感激涕零,做了這件青銅器以志紀念,器物因此得名「何尊」。何尊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銘文中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一詞:圖為宋人根據《考工記》想像出的王城圖它還可以與「四夷」相對,指代地處中原的所有國家。孟子曾經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陳良的學霸,以周公和孔子為偶像,一心想投奔儒家學派,便「北學於中國」,渡過長江,到中原留學了。既然「中國」這個詞在先秦是如此的多變,我們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最霸氣建城宣言:何尊銘文的意義(下)
    他沒有想到,清理過厚厚的銅鏽,何尊的內底100多平方釐米的面積上竟然刻有12行共122字。這些文字記錄了兩件重大歷史事件的關鍵信息,震驚了世人,何尊成為文物界和歷史學家爭相研究的對象。武王攻克商朝首都後,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向上天報告:「我現在佔有了中國,準備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在天下的中心建都,並統治這裡的民眾。你們小輩雖然沒有見識到,但要效法你們的父輩,像他們那樣大功於天,通曉我的命令王有恭德,能夠順天,教誨我們這些不聰慧的人。王的誥訓完畢後,何被賞賜貝三十串,用來製作祭器。
  • 紀錄片《中國》,一部可以當電視劇看的紀錄片,爆火的背後是什麼
    歷史能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僅憑此點就足以讓人對該片產生極大渴望和發自內心的敬仰。該片共三季,將講述從春秋戰亂到盛世唐朝在泱泱中華大地上發生的足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的人物及事件。目前正在播放第一季,影片所呈現的那種對歷史文化的自信,以及對中國精神的自豪感,是貫穿全片的核心內容,意在讓人們了解歷史,激發愛國熱情。
  • 「中國」在古代只指中原?原來是個誤會!古代「中國」含義解析
    我們今天的話題是「中國」,具體來說,我們今天要談的話題是「中國」這個詞彙的歷史。其實對於「中國」這個詞彙,許多朋友存在一些誤解,覺得雖然中國的歷史很長,但似乎「中國」這個詞彙只是在1911年之後都用來指代我們這個國家,而在1911年之前,似乎人們都只會使用朝代名,或者使用「華夏」、「九州」、「神州」等等看起來更「古樸」的代稱。
  • 中國的地理中心是哪?西安洛陽都有話說,正確答案卻是這個城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中國的中心是哪裡?這裡小編想問的是地理中心,也就是地理上位於中國中心點位置的城市,你猜到是哪裡了麼?洛陽著名景點——龍門石窟洛陽在古代被稱之為「天下之中,山河拱戴」,具備很大的地理優勢,所以在歷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將都城建在了洛陽。
  • 洛陽·中國薰衣草莊園迷笛音樂節送福利 參與活動贏門票
    7月28日--29日,洛陽·中國薰衣草莊園迷笛音樂節即將狂歡開啟,一起走進現場,跟樂隊DJ們去水戰音樂嘉年華,和小夥伴們一起搖滾與愛吧。(資料圖片由洛陽·中國薰衣草莊園提供,僅供參考)洛陽·中國薰衣草莊園迷笛音樂節送福利為慶祝迷笛音樂成立25周年,凡洛陽市(含九縣六區)
  • 在青銅時代,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意思呢?
    出現最早的「中國」二字。中國人對材質非常敏感。每當有一種新技術、新材料出現,首先就被接納到禮器製作中來。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鏽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青銅器的出現,從一開始就帶著貴族氣息。鼎和肉有關。肉和大腦進化有關。中國古代,只有貴族才配吃肉。
  • 作為中國人,你知道「中國」一詞最早出自哪裡嗎?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 「中國」、「中華」名詞概念溯源以及內涵之演變
    作為古老的名詞與概念,「中國」、「中華」等概念自出現之後,和現在人們所理解的內容差距非常大,其內涵演變、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追溯古代文獻,「中國」作為一個詞語出現在周成王(武王姬發之子)時期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上,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可見歷史的悠久。考察其中的文本環境,其中說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乂(音義)民……」。根據上下文的語義,這裡的「中國」指的是西周的京師洛邑,可以引申為王權所在天下的核心。
  • 中國10大名花的經典詩詞,你知道幾首?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那些描寫中國十大名花的經典詩詞。話不多說,Let’s Go!中國的10大名花可謂是家喻戶曉,花中之魁——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凌霜綻妍——菊花、君子之花——蘭花、花中皇后——月季花、繁花似錦——杜鵑花、花中嬌客——茶花、水中芙蓉——荷花、十裡飄香——桂花、凌波仙子——水仙花。
  • 《國史粗講》:「中國」的古代涵義與現代涵義有什麼區別?
    準確的說「中國」這個概念是在商周之變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也是中華文明最初的普世主義理想,但在我們日常接觸中「中國」這個詞太過空泛,更多的則代表一種想像的共同體,現在我們既然要講中國歷史就很有必要對「中國」這個詞進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