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的話題是「中國」,具體來說,我們今天要談的話題是「中國」這個詞彙的歷史。其實對於「中國」這個詞彙,許多朋友存在一些誤解,覺得雖然中國的歷史很長,但似乎「中國」這個詞彙只是在1911年之後都用來指代我們這個國家,而在1911年之前,似乎人們都只會使用朝代名,或者使用「華夏」、「九州」、「神州」等等看起來更「古樸」的代稱。網上甚至有「中國」和「中國人」一詞是梁啓超在20世紀初發明的說法。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中國」這個詞其實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經出現,而且從很早開始就已經成為了大致與現代中國相當的這塊土地的常用稱呼,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中國」這個詞彙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
早期「中國」一詞的含義
其實要說明哪個朝代是不是中國歷史,首先做明確的恐怕就是中國的含義。雖然「中國」作為現代中國這塊土地的正式國號確實是始自1912年,但其實「中國」這個名稱,卻至少是在公元前11世紀就已經出現了。桃花石雜談之所以說的這麼肯定是因為,人們在現代發掘出土的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上確實發現了這兩個字。
這件青銅器現在被稱為「何尊」,因為它是一位姓何的貴族用於祭祀的酒器。這件器物1963年在陝西省出土,不久之後人們就發現在它的內底刻有122個銘文,其中有一句話提到:
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武王滅商之後以後來西周的東都成周(今河南洛陽)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因為何尊是目前已知的「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因此它的價值也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2002年,何尊成為了第一批公布的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而通過上下文可以知道,何尊中所提到的中國,在當時基本上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因為當時這個地區是周王室直接統轄的核心區域之一,而且在以周王室為核心的西周封建體系內,這一區域相對也處於比較靠近中心的位置。
而在此之後,一些經典古籍裡提到中國一詞也是並不罕見的。比如在先秦時期的經典《尚書》裡就曾提到周公曾對衛康叔說:
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
這意思也就是說上天已經把中國的臣民和疆土交給了先王,而其實這裡的「中國」一詞,其含義相對於「何尊」裡的含義已經有了一些擴展,可以說這裡的「中國」已經是指周王朝統治下的整個區域了。
雖然現在能看到的《尚書》具體成書年代也有爭議,可能並不像它宣稱的那樣是夏商周三代君王講話實錄,但《尚書》多數篇幅的成書年代應該不晚於春秋戰國時期,所以通過其中的記載也可以看出: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一詞其實已經和現代的中國有了相似的含義。而除了《尚書》之外,同樣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禮記》裡,也曾提到「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這裡將「中國」與戎夷並列,很明顯中國也是指當時臣服於周天子的所有地區。
秦漢以後「中國」一詞的含義
而後來隨著秦朝確立大一統王朝,以及漢朝的疆土擴展以及對外部世界認知的增加,其實中國這個詞的含義就隨之開始逐漸擴展。而此時「中國」這個詞就已經越來越多地開始指代中原王朝了。比如在1995年,一支中日聯合考察隊在新疆和田民豐縣尼雅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出土了一件蜀錦護膊,而上面的兩行字立刻引起了轟動,因為那兩行字寫的是: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雖然這句話是漢朝的文言文,但基本上會中文的朋友也都能看明白,結合當時的一些史料和其它一些織錦分析,這裡的「中國」無疑是在指中原王朝,也就是漢朝,而不是狹義的中原地區。除此之外,當時的許多史料裡也開始不帶褒貶評判色彩地使用「中國」一詞指代漢朝,而這個含義及其用法可以說已經和現代的含義非常接近了。比如《史記·大宛傳》裡關於張騫通西域的記載中,就曾說:
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
也就是把當時可能由希臘人在今天阿富汗建立的大夏王國以及波斯的安息王國與中國並列,而且說其與「中國同」,很明顯對其並沒有貶義。而在提到安息人,也就是波斯人時,則說「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也就是認為波斯人和中國人很像,只是衣冠服飾和中國人不同。《後漢書》裡介紹大秦國,也就是羅馬帝國時,也說「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不過此時「中國」一詞,其最初的含義並沒有完全消失。因為在秦漢之後的數百年,「中國」一詞在很多時候還是指狹義的地理概念,即最初「中國」一詞的發源地,也就是華北平原周邊地區。比如在三國時期,魏國自稱「中國」,因為它自認繼承了漢朝的正統。但吳國也曾將魏國稱為「中國」,因為魏國地處華北平原,是傳統上狹義的「中國」指代的地區。
而在後來,這種用法其實也曾經流行過幾百年。比如在西晉滅亡之後,南遷的東晉乃至後來的南朝儘管自認為正統,也曾長期自稱中國,但在某些場合,他們卻也曾使用過狹義的「中國」一詞,用其指代當時統治北方中原地區的十六國和北朝。比如南朝劉宋的書籍《世說新語》裡,就曾有「江左地促,不如中國」的說法。
而與此同時,入主北方地區的一些遊牧民族政權也開始自稱「中國」。比如慕容鮮卑所建立的前燕,其開國皇帝慕容俊在接待東晉使臣時,說自己「為中國所推,已為帝矣」。而之後北朝各朝也都繼續自稱「中國」。可以說自此之後,「中國」一詞就已經成為了自視為中原正統的政權的自稱,同時也成為了後人對被接納為中原正統的朝代的稱呼。
再往後,源自北朝的隋唐兩代先後統一中國,建立了大一統王朝,他們在對外交往時也都經常會使用中國一詞。比如唐朝時的《唐會要》裡就曾多次將「中國」與「波斯」和「大秦」並列。因為本身隋唐就是大一統王朝,所以此時廣義「中國」和狹義「中國」之間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統一。
不過在唐朝滅亡,中國再次陷入分裂之後,狹義「中國」概念在五代十國時期再次得到了凸顯,而這時「中國」這個概念很明顯已經突破了民族的界限。因為雖然當時統治北方的五個短命朝代裡,有三個朝代,即後唐、後晉和後漢都是由出身於西突厥的沙陀人所建立,但因為當時沙陀人已經高度漢化,與漢人差異極小,所以在後來漢人建立的宋朝所編撰的新舊《五代史》裡,都把他們視為正統中原王朝,而且在記敘相關史實時,曾多次將其稱為「中國」。
相反,宋朝卻從來沒有將南方十國稱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裡更是說出了「十國皆非中國之有也」這樣的話。而十國之一的吳越國國王錢鏐(liú)也曾叮囑子孫要「善事中國」,而他在這裡所說的中國,就是指當時統治中原地區的後唐。所以在這一時期,因為分裂的局面,狹義的「中國」,也就是以華北平原為代表的中原地區也得到了比較多的使用。同時,認可非漢族政權為「中國」也可以說是「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韓愈語)觀念深入人心的一種反映了。
宋元明清所說的「中國」
而到了宋(遼金)元明清時期,可以說中國這個概念就已經完全超越了中原的地域以及民族的界限,變成了所有認同中華文明的政權的自稱。比如根據《遼史》記載,建立了契丹(後來的遼朝)的耶律阿保機曾經問自己的臣子說:受命之君應當事天敬神,那麼自己現在應該敬誰呢?當時很多臣子都回答說應該敬佛,結果耶律阿保機竟然說「佛非中國教」,所以不願意敬。然後他聽從了兒子耶律倍的建議,建立了孔子廟。所以這段記載很明顯說明耶律阿保機自認是中國的君主。而在後世,關於遼金自稱「中國」的記載其實也有很多。而與此同時,北宋與南宋也都自稱中國,即使是已經遠離華北平原的南宋也不例外。
而到了元朝時,建立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在給日本的國書裡曾經責怪日本,說他們:
……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也就是說他們在歷史上跟中國經常有往來,但在自己成為中國君主之後卻沒有遣使修好。到了明朝,萬曆皇帝在給日本梟雄豐臣秀吉的詔書裡也說「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也就是讚賞他當時對中國稱臣。
而在清朝,因為(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這個詞也開始得到了更多的運用,而且比之前各朝都還提升了一個檔次。比如清朝前期在與俄羅斯籤署《尼布楚條約》時,在真正有法律效力的拉丁文裡,作為籤約方的清朝使用的國名就是拉丁文裡的「中國」。而康熙晚年接觸到大量西方國家的人員與事物之後,也曾對臣子發出警告說:
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而到了晚清,包括1903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和1909年頒布的清朝國籍法等法律,都明確以現代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
所以可以說,從至少3000多年前「中國」一詞第一次出現開始,它的含義就與現代「中國」一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就是代表中華文明的區域(在古代君主自認為其代表)。而在後續3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一詞的含義不斷向現代含義靠攏,可以說至少在宋遼金時期,就已經具有了與現代含義相同的內涵。所以關於「中國」一詞在近代被發明出來的說法其實完全是個偽命題,而了解了「中國」一詞在歷史上的使用情況,其實我們也可以說:近代中國將「中國」定為正式國名也是歷史的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