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文天祥有《中原》詩:「中原方萬裡,明日是重陽。」在文獻《出師表》《與陳伯之書》《詩·小雅·小宛》《國語·晉語三》諸葛亮《出師表》 陸遊 《示兒》郭沫若《屈原》中均有表述。
四川省北部有關口劍門關,關南的蜀中地區稱劍外。唐代京都長安在劍門關東北,以長安為中心,稱此關以南地區為劍外,劍外也含有劍門關外的意思。杜甫有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塞外,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稱塞北。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等省、自治區的北部以及蒙古高原,和林是塞外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雍正皇帝:「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唐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唐王之渙《出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漁家傲·塞下秋來》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文天祥《高沙道中》:「北海轉萬折,南洋溯孤騫。」南洋一詞與西洋、東洋、北洋相對應而言。古代,我國江蘇以北沿海稱北洋;西洋指馬六甲海峽以西的印度洋地區,還包括歐洲或更遠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歐美國家;東洋特指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