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類的歷史進程,一直以來都伴隨著戰爭,尤其是古代王朝的更迭之際,戰爭便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性因素。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孫子兵法》開篇就講:「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可見兩軍交戰的重要性。
《森林中的遠徵》有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這兩軍交戰中,除了武器裝備的優劣,以及戰鬥兵員的作戰能力,這軍糧也是極其關鍵的一個因素,甚至關乎整場戰爭的成敗。那麼,那古代糧草指的是哪些糧草呢?他們又是如何製作以及生產的呢?
01
據史料記載,我國大約6000年前,開始在中原一帶大面積推廣粟。到了商朝時期,粟已經成為北方地區農耕民族的主要糧食。一般而言,只有一種農作物在民間廣泛種植,並且達到盈餘狀態時,這種糧食才有可能成為軍糧。而在隋唐以前,中國的政治以及經濟中心都在黃河領域,而當地恰恰是粟米的傳統主產區。所以說,從先秦至隋唐年間,毫無疑問粟米是最符合這一條件的糧食品種。
據記載,大米由於受當時農業生產條件的限制,尚未實現大量種植。秦漢時期一鬥米的價錢可以買2.5鬥粟,吃大米在那年頭絕對可以稱之為「土豪」。總而言之,在如今我們看來,那並不起眼的小米是我國古代軍糧最重要的首選,並且長期霸佔榜首長達千年之久。
02
也正是有了充足的餘糧,秦漢以及戰國時期,那些數幾十萬的大兵團共同作戰才能成為現實。據《睡虎地秦墓竹簡》裡記載:當時秦國將所存粟米分黃、白、青三項,來進行分類收藏。正是這些堆積如山的粟米,奠定了最終秦國一統華夏的最重要資本。
到了漢朝時期,粟米更是得到大規模的推廣種植。漢景帝時期,政治家晁錯也對粟米的戰略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讚嘆它如「粟米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當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粟米所代表的是糧食的統稱,但也從一個側面凸顯了漢代粟米生產的重要性。
那麼,小米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軍糧,那草指的又是什麼呢?眾所周知,與遊牧民族打戰,必須要有騎兵,所以,飼養馬匹最為重要的就是草了。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文帝曾經採納晁錯「以爵位換糧草」的建議,為邊防部隊籌備了五年的軍糧。
據說,在漢匈戰爭初期,漢軍的戰馬吃的都是粟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馬匹的體力充沛。一匹馬的一個月飼養量相當於至少六人的口糧,在漢武帝時期,當時國家擁有官馬40萬匹以上,其消耗量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張騫出使西域回來之後,引進了馬匹的天然優良牧草苜蓿以後才得到緩解。
03
其實粟米在軍糧中的地位如長盛不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粟米良好的存儲性。畢竟古代運輸條件極其落後,邊遠地區駐軍部隊,難免會遭遇長期無法補給的情況。古代軍隊的行軍作戰能力主依靠人力,在冷兵器時期,無論是徵戰四方還是和守衛邊疆,都需要消耗大量體力。良好的存儲性可以保證戰士們不會餓肚子,因此軍糧的供應在後期中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
雖然粟米作為軍糧的歷史悠久,但軍糧的種類也是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比如在三國時期,南方孫權的部隊,因為本身地處魚米之鄉,他們的主食當然就是以稻米為主。那蜀漢的劉備部隊,當然也是以稻米為主,有時出現了補給無法跟上的情況,便會直接搶敵軍糧食。總的來說,這糧草也是隨著每個時期的不同,每個地方的不同,還是有一定的變化,並非一成不變。
結語
如今,隨著現代製造工藝技術的進步,在近代史的戰爭中,早已有了壓縮餅乾、午餐肉之類的軍糧出現,並且不再受制於古代運輸條件的限制,直接可以採取空投或者其他方式。
參考資料:
《漢書·食貨志》
《睡虎地秦墓竹簡》
《森林中的遠徵》
《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