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裡面的「糧」「草」分別指什麼?

2020-12-22 趣觀歷史

引言

人類的歷史進程,一直以來都伴隨著戰爭,尤其是古代王朝的更迭之際,戰爭便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性因素。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孫子兵法》開篇就講:「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可見兩軍交戰的重要性。

《森林中的遠徵》有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這兩軍交戰中,除了武器裝備的優劣,以及戰鬥兵員的作戰能力,這軍糧也是極其關鍵的一個因素,甚至關乎整場戰爭的成敗。那麼,那古代糧草指的是哪些糧草呢?他們又是如何製作以及生產的呢?

▲古代運糧草劇照

01

據史料記載,我國大約6000年前,開始在中原一帶大面積推廣粟。到了商朝時期,粟已經成為北方地區農耕民族的主要糧食。一般而言,只有一種農作物在民間廣泛種植,並且達到盈餘狀態時,這種糧食才有可能成為軍糧。而在隋唐以前,中國的政治以及經濟中心都在黃河領域,而當地恰恰是粟米的傳統主產區。所以說,從先秦至隋唐年間,毫無疑問粟米是最符合這一條件的糧食品種。

據記載,大米由於受當時農業生產條件的限制,尚未實現大量種植。秦漢時期一鬥米的價錢可以買2.5鬥粟,吃大米在那年頭絕對可以稱之為「土豪」。總而言之,在如今我們看來,那並不起眼的小米是我國古代軍糧最重要的首選,並且長期霸佔榜首長達千年之久。

▲粟米照片

02

也正是有了充足的餘糧,秦漢以及戰國時期,那些數幾十萬的大兵團共同作戰才能成為現實。據《睡虎地秦墓竹簡》裡記載:當時秦國將所存粟米分黃、白、青三項,來進行分類收藏。正是這些堆積如山的粟米,奠定了最終秦國一統華夏的最重要資本。

到了漢朝時期,粟米更是得到大規模的推廣種植。漢景帝時期,政治家晁錯也對粟米的戰略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讚嘆它如「粟米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當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粟米所代表的是糧食的統稱,但也從一個側面凸顯了漢代粟米生產的重要性。

▲漢景帝畫像

那麼,小米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軍糧,那草指的又是什麼呢?眾所周知,與遊牧民族打戰,必須要有騎兵,所以,飼養馬匹最為重要的就是草了。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文帝曾經採納晁錯「以爵位換糧草」的建議,為邊防部隊籌備了五年的軍糧。

據說,在漢匈戰爭初期,漢軍的戰馬吃的都是粟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馬匹的體力充沛。一匹馬的一個月飼養量相當於至少六人的口糧,在漢武帝時期,當時國家擁有官馬40萬匹以上,其消耗量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張騫出使西域回來之後,引進了馬匹的天然優良牧草苜蓿以後才得到緩解。

▲張騫出使西域雕塑

03

其實粟米在軍糧中的地位如長盛不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粟米良好的存儲性。畢竟古代運輸條件極其落後,邊遠地區駐軍部隊,難免會遭遇長期無法補給的情況。古代軍隊的行軍作戰能力主依靠人力,在冷兵器時期,無論是徵戰四方還是和守衛邊疆,都需要消耗大量體力。良好的存儲性可以保證戰士們不會餓肚子,因此軍糧的供應在後期中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

雖然粟米作為軍糧的歷史悠久,但軍糧的種類也是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比如在三國時期,南方孫權的部隊,因為本身地處魚米之鄉,他們的主食當然就是以稻米為主。那蜀漢的劉備部隊,當然也是以稻米為主,有時出現了補給無法跟上的情況,便會直接搶敵軍糧食。總的來說,這糧草也是隨著每個時期的不同,每個地方的不同,還是有一定的變化,並非一成不變。

▲水稻田照片

結語

如今,隨著現代製造工藝技術的進步,在近代史的戰爭中,早已有了壓縮餅乾、午餐肉之類的軍糧出現,並且不再受制於古代運輸條件的限制,直接可以採取空投或者其他方式。

參考資料:

《漢書·食貨志》

《睡虎地秦墓竹簡》

《森林中的遠徵》

《孫子兵法》

相關焦點

  • 兵法有言「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具體指的是什麼糧和什麼草?
    因此在古代戰爭中,將領們很重視糧草的後勤保障,不僅要提防敵軍火攻,更要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的初衷就是為了平安運送糧草。那麼古代的糧草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其中「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小米。小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農作物之一,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是古代最主要糧食作物。在現代化軍隊和現代化軍事後勤體系出現以前,小米也一直是軍糧的主要組成部分。
  • 夜讀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作為長期在後勤崗位的「行家裡手」,我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第二天一早,星期六,我與大多數民警一樣放棄正常休息,踏上西行的高鐵。隨行的民警雖然分工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放棄休息離家出走的「敬業者」! 疫情期間外出工作,最要緊的是做好個人防護。穿上便裝,帶上口罩,來張自拍,瀟灑走一回。下了高鐵,為了省錢,直奔地鐵。
  • 蜜蜂分蜂前還有這些特徵,真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呀
    這些都表明蜂群內部出現分蜂熱,也正如我們所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旦蜜蜂準備分蜂,就會吸飽蜂蜜,養足精神,一切準備就緒,等待最佳分蜂時機的到來。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二戰中蘇軍的另類制勝法寶,蘇聯軍糧大薈萃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儘管說武器在戰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戰略性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軍糧對於戰爭的輔助作用,畢竟食物是維持士兵身體機能的保障,士兵打戰沒有食物補給自然也是行不通的。軍隊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後勤補給是最關鍵的一環。後勤保障做的優秀,士兵在作戰時的顧慮會少很多,相反將會大大地影響士兵作戰的士氣和軍力。
  • 魑魅魍魎分別指的是什麼,他們為何會成為妖魔鬼怪的代名詞?
    魑魅魍魎分別指的是什麼,他們為何會成為妖魔鬼怪的代名詞?魑魅魍魎出自哪裡,它們的真正本意是什麼?近兩年《沙漠駱駝》這首歌曾經紅極一時,受到無數人的青睞,其中有一句就有魑魅魍魎這一個詞語。那麼,它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呢,為何會成為壞人妖鬼的代名詞?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多古老森林的地方。走長途和走夜路的人,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這些都是木、石、禽、獸變的。魑魅魍魎出自這句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宣公三年》,原文如下:昔夏之方有德也。
  • 俗語:「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裡面分別指的是什麼?
    俗語:「男不過八八,女不過七七」,裡面分別指的是什麼?文|一路說古說今俗語是一種流出下來,然後被很多人所接受的東西,有的看起來非常的通俗易懂,但是有的卻非常的生澀,因為其中的一些詞語在現在是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和用法的,在加上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很好有人去說了,懂的人自然也是更少了,但是這些都包含了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智慧,是我們應該繼承的東西,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一個俗語
  • 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天地「糧」心,珍食莫蝕
    「倉中有糧,心裡不慌」,餐飲浪費是在浪費資源。糧食是一種重要資源,戰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平時「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洪範八政,食為政首」,古往今來,吃飯問題、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一定要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 古代士兵打仗時,軍糧標準都是什麼?宋朝明朝的夥食最好
    由於清與現代性較近,所以本朝代以直接排除,今天所說的軍糧,主要指元代以前的軍糧。實際上,在唐朝以前,糧是軍隊的主食,在那個時候,老百姓能長期吃得上小米,那也算是富家子弟了。粟米產生早,約在原始社會晚期就已出現,唐朝以前,人們也普遍以粟米為主要食物。到了戰國晚期,粟作為軍糧的使用時間較晚,粟才一般用於軍糧。
  • 河南發現一個千年糧倉,能存糧50萬斤,糧食至今還能發芽
    除此之外,糧食也決定了國家的軍事建設,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糧食補給,軍隊就不可能有戰鬥力。因此在古代,糧倉的建設是國家治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含嘉倉那麼歷史上建糧倉技術最好的時期是什麼時候呢?答案就是隋朝。我們都知道隋朝建立的時候,國家經歷了許多年的戰亂,最終得以再次統一,糧食儲備已經被戰爭消耗殆盡了。
  • 《說文解字》第39課:曹植《七步詩》裡的「萁」指的是什麼?
    因此覺得解說《說文解字》更加有意義了,我們會持續下去這份工作,就算它是「八股」,也勢必將這個「八股」進行到底了。今天接著講「艸」部的6個漢字,它們分別是:為何加了個草字頭就用來指鹿豆了,實在找不到原因。猜想一下:或者是因為這種豆子性子也很驕傲固執,每個豆莢裡只結兩個種子。「莥」的小篆寫法如圖:
  • 燕麥草使用誤區
    我們牧場在使用燕麥草過程中也走過彎路,前期使用效果不佳,在了解的過程中發現國內燕麥草使用的幾點誤區,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第一個誤區:我們原來的觀點是認為燕麥草只用在奶牛幹奶牛日糧,因其蛋白含量不高,不適合飼餵泌乳牛;第二個誤區:只要是燕麥草就可以,不關心它的產地和品質;第三個誤區:使用了進口燕麥草一段時間後,發現和沒有使用之前比變化不大,但因為進口燕麥草價格貴,日糧成本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