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競爭觀念比較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古代希臘,發展出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且較為完備的「賽會制度」;古代中國,雖然沒有產生類似的「賽會制度」,但仍存在各種比賽。

    那麼,古代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看待競爭的,他們的競爭觀念有哪些異同?這就是本次要討論的內容。

agon與「爭」:古希臘文和古漢語對競爭的不同表述

    荷蘭學者赫伊津哈曾從「遊戲」的角度,把古希臘充滿了「遊戲精神」的「賽會制度」「賽會精神」視為古希臘人最偉大的創造,而且他還考察了包括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古代文明中的比賽活動,提出了競賽活動絕不僅僅為希臘人所獨有,而是一種古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社會活動的看法。

    赫伊津哈提出,在古希臘文中,與漢語中的「爭」大體上相對應的字,就是希臘人所謂的「agon」。agon這個詞,在希臘文中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在現代英文中卻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彙,從其本身的含義可以大致翻譯成contest(競賽)或compete(競爭),從其字源來看,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是指人群的聚集和集中(即「會」),第二是進行某種比賽活動(即「賽」),其中第二個方面的含義更為重要,也更為根本。

    因此,我個人認為,agon可以譯作「賽會」。起初,agon僅僅用來指稱所有的比賽活動,尤其是體育比賽,後來則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泛指所有帶有對抗性質或比賽性質的活動。儘管如此,agon始終都沒有脫離「比賽」的基本含義,因為上述的所有比賽或者帶有比賽性質的活動都有其本身的遊戲規則,遊戲規則的普遍存在以及遊戲者們對這些規則的認可和遵守,成為比賽活動得以進行的必要的前提條件。古希臘人不僅熱衷於各種形式的競賽,而且還使之社會化和制度化,「賽會制度」及其所蘊含的「賽會精神」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希臘文明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而在漢語中,用來表達競爭或競賽的字主要是「爭」「競」和「賽」,其中最為常用的字就是「爭」。在《漢語大字典》中,「爭」字的第一個意思就是「爭奪」「奪取」,這也是「爭」字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含義。在甲骨文中,「爭」字作以手取物狀,《說文》:「爭,引也」,段玉裁註:「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徐灝箋:「爭之本義為兩手爭一物。」由這種「爭奪」的本義又產生出其他的幾個含義:一個是爭鬥,較量,《詩·大雅·江漢》:「時糜有爭,王心載寧」,陸德明釋文:「爭,爭鬥之爭。」另一個是辯訟,辯論,《玉篇》:「爭,訟也」,《正字通·爪部》:「爭,辯也」,《莊子·齊物論》:「有分有辯,有競有爭」,郭象註:「並逐曰競,對辯曰爭。」還有一個是競爭,《廣韻·耕韻》:「爭,競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可見,「爭奪」和「競爭」構成了「爭」字的兩個基本含義,其中,「爭奪」為本義,「競爭」為引申義。

    我們把古代漢語的「爭」與古希臘文的agon做比較,雖然二者都帶有「競賽」和「爭鬥」的含義,但在含義上卻有不同的偏向和發展路徑。在漢語中,「爭」字的本義「爭奪」有明顯的情感色彩,「爭奪一己之私利」的負面含義顯然是其本義之一,我國古代相應的「不爭」思想觀念正是由此發展而來。而在古希臘文中,agon的本義「競爭」的含義則較為中性和正面,成為一切有規則的比賽或者帶有競賽性質的活動的泛稱,在含義上與漢字「爭」的引申義「競爭」的意思更接近。

    「競」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作兩人追逐競技狀,上部為辛,是奴隸的標誌。《說文》:「競,強語也。一曰逐也。從誩,從二人。」所以,其首要的含義就是角逐,比賽。《說文·誩部》:「競,逐也」。《詩·大雅·桑柔》:「君子實維,秉心無競」,朱熹註:「競,爭」。《莊子·齊物論》:「有競有爭」,郭象註:「並逐曰競,對辯曰爭。」此外,與「爭」相仿,「競」字本身也有「爭辯」的意思。《說文·誩部》:「競,強語也」,段玉裁註:「強語謂相爭」。另外,「競」字還有「強」「盛」的含義,可以視為其引申義。應該說,從含義上看,雖然「爭」和「競」在語義上十分接近,且有重疊,但「競」字的含義更為中性和單一,含義上與希臘文中表達「競賽」的agon一詞更接近,其本身的含義與現代語言的「競爭」一詞大體相當。與上面兩個字相比,「賽」字不太常用,且更晚出現。從字義上看,「賽」與「競」較為接近。

    通過考察漢語中用來指稱競爭或比賽的這些字,我們可以認為,古代的中國人不僅已經開始有了帶有競賽性質的社會活動,而且,對這些活動背後所蘊藏的一種重要而且普遍的社會現象,即對「爭」本身也有了明確的認識和準確的歸納,因此,這些字本身就透露出了古代中國人對競爭的基本看法。那就是,所有的競爭都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值得關注。第一,「爭」的最重要目標就是為了得到某種「物」,既可以是精神上的榮耀,也可以是物質上的好處,在這一點上,與古代希臘人的競爭觀念不乏相通之處,在希臘人看來,比賽正是為了獲得某種獎勵,現代英文中的「運動員」(athlete)和「體育運動」(athletics)等詞彙即來自於古希臘文,古希臘文中「運動員」(athlothetes)一詞的原意就是「為了獲得某種獎品(athlon)而參加比賽的人」。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兩個字的差別,「爭」在漢語中從一開始具有「爭奪」的含義,古代的中國人認識到,世間一切的衝突和動亂都來自於對包括金錢、權力、美色和榮譽的爭奪,即對「一己之私利」的爭奪,或曰「小人之爭」,因此,古人賦予「爭」字本身的負面和消極含義十分強烈,而這種情感色彩和價值導向則是希臘文的agon所少有的。第二,在漢語中,用來表達有規則的和有序的競賽或競爭的詞是「競」「賽」等字,與古希臘文的agon在含義上更為契合,當然,「爭」字本身也有這種較為正面和中性的含義,應該說,「爭」字這個維度上的含義與希臘文的agon也是比較接近的,符合禮儀規範和道德準則的「君子之爭」中的「爭」基本上就採納了這個含義。

    我認為,赫伊津哈只看到了中文的「爭」和希臘文agon的相似和相通之處,而忽視了兩者之間在詞義上的差別以及情感和價值判斷上的不同側重。只有在弄清了這種「同中之異」基礎上,我們才能對古代中國發展出來的「爭」與「讓」思想觀念有明確的理解。

古代中國的「不爭」與「崇讓」思想

    針對「爭」,春秋戰國時代的各主要學派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不爭」的思想。一方面,在個人層面上,把「不爭」看作是一種美德、一種值得推崇的處世哲學;另一方面,從社會制度設計角度,如何息「爭」或消除「爭」的負面影響也成為當時學者及統治者考慮的問題。

    其中,《老子》中關於「不爭」的論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的《道德經》中的最後一句話提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遇到衝突時主動退讓,不爭先,不爭強,所謂「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提出「不敢為天下先」。在老子的思想中,「不爭」和「無為」是互為表裡的,「不爭」並不是一味地消極退讓,而是不妄為,不強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不爭而善勝」的目標,「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也就是說,「不爭」實際上是一種高級形式的「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乃至於獲勝仍舊是最終的目標,即「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此,在老子看來,所謂「不爭」,絕非退出競爭,而是在競爭和進取的過程中處于謙卑的位置,不能只顧一己之私利的強爭,而是應該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最終取得勝利。

    與老子相仿,孔子也始終把「爭」視為人們對一己之私利的無度追求,認為它是導致一切衝突、仇恨和社會動亂的禍根。他在《論語·裡仁》中說,「放於利而行,多怨」,為此,他提出以「義」制「利」,要求人們不要見「利」忘「義」。儒家認為,為了平息或消除對一己之私利的爭奪,必須要建立起完備而合理的等級制度,以此作為分配社會利益和榮譽的標準,要求人們各安其位,各獲其利。

    對此,荀子有著更為系統和完備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會動亂的根源直指無度和無序的私利之「爭」,另一方面則開出了以「禮」息「爭」的藥方,甚至認為「禮」的起源正是為了節制人們的欲望,防止人們的爭鬥。荀子所謂的「爭則亂,亂則窮」可以說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識,也對中國後來的治國理念和制度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法家學派的代表,韓非子則敏銳地看到了人類社會中無所不在的「爭」,而且,他還認識到不同時代的「爭」有著不同的特點:「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在這裡,「競」「逐」和「爭」是同義語。他還指出,人口的增長和耕地與財貨的緊張及不足是當今「民爭」的主要原因。為此,法家提出了「耕戰」的治國理念,主張用「法」「術」和「勢」鉗制和消除這些惡性的「爭」。與儒家提倡有等差的仁愛和禮制不同的是,墨家則主張用沒有等差的「兼愛」來息「爭」。

    由此,我們看到,先秦各家學派均把「爭」視為對一己之私利的爭奪,並認為這樣的「爭」正是社會衝突與動亂的禍根,只不過在用以消除或緩解「爭」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著差異。如果說老子的「不爭」思想指出了一條相對消極的進取之路,那麼,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則主張用「仁」「義」「禮」等較為積極的倫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約甚至消除惡性的「爭」所帶來的危害,明確提出了作為「爭」的對立面且更為積極的美德——「讓」,用「讓」來消解「爭」。

    對儒家而言,崇「讓」就是為了隆「禮」,或者說,「讓」德實際上是「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據《論語·先進》載,孔子不滿意仲由(子路)說話不謙虛的態度,批評他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也就是說,治國要講求「禮讓」。孟子進一步闡發了「禮讓」的重要性,把辭讓之心看成是禮的萌芽,即「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也說:「讓者,禮之實也。」可見,在儒家看來,如果沒有「讓」德,「禮」也就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將會徒有其表。由此,在儒家的倫理道德中,除了「仁、義、禮、智、信」之「五常」之外,又加上了「溫、良、恭、儉、讓」五種君子的美德。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謙讓」之外,「辭讓」「禮讓」「讓利」「讓位」等說法或做法也被人們廣為接受和熟悉,其中無不蘊含著「讓」的思想觀念。

    「讓」的美德不僅被運用普通人對私利的爭奪上,成為緩解乃至於化解這些「小人之爭」的工具,還被提升到了治國理政的層面。在作為統治者為政之重要借鑑的史書《左傳》和《史記》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為國以「讓」的思想。在《左傳·襄公十三年》中,作者在記述了晉國的將領們紛紛舉薦賢能之人而自身「讓位」的故事之後,評論說:「讓,禮之主也」,並且進一步指出,「謙讓」和「不爭」之美德是否盛行,是國家治亂的重要標誌和條件:「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爭也,謂之懿德。及其亂也,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是以上下無禮,亂虐並生,由爭善也,謂之昏德。國家之敝,恆必由之。」

    有學者認為,司馬遷的《史記》繼承、發揚甚至在全書中都貫穿了儒家的「禮讓為國」的思想,首篇《五帝本紀》講述五帝之德,多次提及堯舜禹的選賢、考賢以及「禪讓」制度,末篇《貨殖列傳》則講述利益之爭,闡發其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此外,司馬遷將《禮書》列為八書之首,在《禮書》的序贊中集中闡發了其「以讓化爭」「以禮導利」的治平之道。當然,司馬遷在看到「爭利」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也並沒有否認其正面作用。他認為,爭利是社會前進的槓桿,但「爭」若無禮儀和道德規範制約,就會導致「亂」的出現甚至秩序崩潰。

    應該說,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爭」與「讓」辯證關係的深入思考既是對先秦各家思想一次很好的總結和會通,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中透露出的一個基本的看法是,「爭」的社會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既無法消除,也不必逃避,但是,如果「爭」失去了「仁」「義」「禮」等社會規範和倫理道德的制約,就會造成「亂」的惡果。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們在總體上對「爭」採取負面的或否定的態度,但是他們同時對那些沒有「失範」的「爭」,是明確認可或肯定的。同樣,與對「爭」的認識相仿,古人作為「爭」的對立面而提倡的「讓」的美德,也不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在古代中國的思想觀念中,不僅要限制「爭」,同樣要控制「讓」。孔子所謂的「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正體現了這一點。又如《禮記·郊特牲》中講:「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盡其嘉,而無與讓也」,也就是說,在祭禮這種場合,若一味謙讓,反而有失於禮,故「無與讓也」。可見,「讓」與「不讓」,合「禮」則「讓」,不合「禮」則「不讓」。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論語·八佾》中孔子所說的那句名言的含義了:「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裡講的射箭比賽既是一種競技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儀表演,不僅要通過比賽決出勝者,這項活動還承擔著明禮、正德等教化的功能。正因為這樣的「爭」,是合乎禮義的,所以不僅被學者們認可,甚至還被視為應該積極提倡。因而,「禮射」之「爭」成為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爭」的典範和樣板。

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競爭觀念的異同

    我們結合前文中的有關內容,對希臘和中國的競爭觀念的異同,做出一些嘗試性的歸納。

    先說「同」的一面。

    首先,不論是古代希臘人還是古代中國人,都認識到了人世間普遍存在的競爭現象,從中提煉出agon和「爭」的概念,用來概括這種現象,並對這種現象的本質、意義和影響等問題有了深入的思考。古希臘人把世界上所有的對立、衝突和爭鬥都歸之於無所不在的競爭,認為對立面之間的競爭既是世界起源的原因,也是發展和變化的根源。例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曾宣稱,世間萬物都是由鬥爭而生成。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們,則更傾向於把社會中的競爭以及是否能夠很好地處理這些競爭,直至引申為國家「治」與「亂」的依據。

    其次,古代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都認為,競爭現象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存在,在不否認競爭的前提條件下,對於世界上所有的競爭對國家和社會造成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兩者都認為,好的競爭有利於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社會的和諧,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壞的競爭則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甚至會導致社會的分裂、動蕩。區分競爭的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其是否符合社會規範和倫理道德的要求,以此為標準,中國的儒家等思想家們提出了符合「禮」「義」標準的「君子之爭」,區別於只顧謀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爭」,古希臘人也一方面崇尚遵守規則和倫理規範的競賽活動,另一方面對各種競技活動中破壞規則的現象進行譴責,並給與嚴厲的懲罰,同時對有悖於身心和諧和健康發展的競賽也持有保留態度,或加以批判。比如,赫西俄德在《工作與時日》中提出,包括血腥和殘忍的戰爭在內的競爭是壞的競爭,而各種和平的競賽活動則是好的競爭。

    由此,我們就要說到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競爭觀念中的第三個相似之處。與古希臘發展出完備的賽會制度相仿,在古代中國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競賽活動,對於這些競賽,中國的古人都把它們歸入「君子之爭」即好的競爭的類別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射禮」中的射箭比賽。與希臘的賽會活動相仿,在古代中國舉辦的這些競賽中,參賽者不僅都要遵守比賽的規則,還要符合禮儀的規範和倫理道德的要求。我們還注意到,在根據比賽規則決出優勝者的同時,希臘和中國的競賽活動都帶有儀式表演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和意味。與古代中國通過比賽來學習禮儀規範和培育「君子」相仿,古希臘城邦的各種競賽活動也承擔著培育合格公民的重大責任。在古代希臘,體育比賽不僅大多在宗教中心舉辦,而且始終沒有完全脫離祭神活動的語境,體育比賽本身也帶有強烈的儀式特徵。同樣,在古代中國,射箭比賽也是附屬於各種禮儀表演活動,其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行禮活動。在這一點上,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競賽活動呈現出十分相似的思路。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兩者同樣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古代中國有「禮不下庶人」的傳統,古希臘的競賽活動早期也僅僅局限在有閒暇接受教育的貴族及其子弟的範圍內。

    當然,我們在認識到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競爭活動和競爭觀念中這些相同或相似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眾多的相「異」之處。

    第一,從總體上來看,古希臘人更傾向於接受、肯定甚至崇尚競爭,尤其是以競賽為形式的競爭活動成為希臘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由此發展出「賽會制度」和「賽會精神」。與之相比,古代中國思想家對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競爭現象則大多持有一種相對負面的甚至否定的看法,把競爭視為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社會動蕩的消極因素,因此,一方面發展出獨特的「不爭」的美德和「崇讓」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如何化解和消除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成了歷代統治者治國安邦的重要目標和內容。

    可以說,崇尚競爭與提倡「不爭」或「讓」的美德,成為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競爭觀念最重要的不同點。很多學者都注意到了這種不同,並視之為西方和中國在文化傳統上的一個差異。例如,梁漱溟先生在對西方人崇尚競爭的傳統進行批判的時候指出,毀滅人類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只知相爭不知相讓的人生態度。

    在看到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尚爭」與「崇讓」之不同傾向的同時,也不能使之絕對化,因為雙方的這種差異只是一種偏向而已。古希臘人雖然沒有提出「不爭」和「讓」的觀念,但也不乏類似的認識,在其競賽性質的活動中所大力提倡的遵守規則的理念和道德教化的意識,同樣帶有「君子之爭」的風範和色彩;同樣,古代的中國人雖然大力倡導「不爭」和「讓」的美德,但也十分推崇正當的與合乎禮法的競爭,換句話說,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所極力反對的,並不是競爭本身,而是反對那些僅僅為了滿足其私慾就導致道德敗壞和社會失範的「小人之爭」。

    第二,對於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競爭,古希臘人主張運用「法」即各種規則、制度和法律加以規範和制約。而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則更傾向於運用「禮」即各種社會習俗、倫理和道德的手段來進行約束。

    對於希臘人來說,就像各種形式和內容的比賽活動無所不在那樣,凡是有競賽的地方就有規則的存在。體育比賽有嚴格和嚴密的競賽規則,裁判員在賽場上依據規則來進行判罰,只有如此才能產生出沒有任何爭議的優勝者。這些活動的背後,如何用好的規則引導競爭,規範競爭,使人向善,使社會更為公正,是古希臘思想家們熱衷探討的話題。

    在古代中國,雖然儒家提出的「禮」治和法家提倡的「法」治也有著與古希臘的規則和法律相似的特點,但佔據主流的,還是對內在的道德修養的強調,在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們看來,內在的自然要求,比外在的強制力量更加重要,對於導致「亂」的無所不在的「爭」,以老子代表的道家學派提出了「不爭」之德,儒家則明確地提出了崇「讓」的思想觀念。

    二者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古希臘重「規則」而古代中國重「道德」的差別。但是這種差別也不是絕對的,仍然只是一種「側重點的差異」。因為在古代希臘,除了各種規則的制定和遵守之外,也同樣重視內在道德的修養和教化,同樣,在古代中國,除了道德修養之外,也存在著包括「禮」和「法」在內的各種規則,只不過與古希臘的「法」(規則)具有不同的內容和特點而已。

    最後,我們還可以把古希臘人的競技體育活動和以「射禮」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競技比賽做一個直接的對比:作為儒家所提倡的六藝之一的「射」藝,被賦予了豐富的哲學內涵,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考察參賽者的道德品質,所謂「射以觀德」,比賽的勝負並不是最重要的,正如《禮記·射義》所言:「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射者,所以觀盛德也。」與此不同的是,在古希臘的體育比賽中,雖然也帶有以祭神為目的的儀式表演的特徵,但運動成績的高低和優劣,始終是決出優勝者的唯一標準。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尚爭」與「崇讓」: 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競爭觀念比較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系主任。研究方向為古希臘羅馬史和中外古史比較研究,參與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著有《本與末——古代中國與古代希臘經濟思想比較研究》,譯有《希臘人和希臘文明》等。古代希臘,發展出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且較為完備的「賽會制度」;古代中國,雖然沒有產生類似的「賽會制度」,但仍存在各種比賽。
  • 古代印度和歐洲的神觀念比較
    摘 要:古代印度和歐洲是世界文明的兩個重要發源地。兩地的宗教與哲學思想經常交織在一起。神的觀念在兩地都有重要的表現形態。兩地神觀念的共同點反映了人類思想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所普遍產生的變化。兩地神觀念的差別點反映了不同區域內人們的思想文化發展的特殊性或特色。
  • 歐洲:古代希臘 靈魂的問題
    拉法格在《思想起源論》中,根據恩格斯的思想,專門研究了靈魂觀念的起源和發展。他指出,野蠻人由於無法解釋生活中存在的許多謎——如睡眠和做夢,就產生了「另外一個我」,實際上是一個與活著的我面貌完全相同的「雙重人」。即靈魂。原始人對於靈魂是既崇拜又畏俱。
  • 羅 寧|中國古代的小說概念和小說觀念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的羅寧老師作報告,題為《中國古代的小說概念和小說觀念》。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查屏球老師為報告會主持人。   羅老師首先區分了三類小說概念,即現在一般意義上的小說、西方的小說和中國古代的小說。隨後,羅老師對《辭海》1979版和1999年版關於「小說」一詞的定義進行了考察,並比較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差異。
  • 你認為古代希臘人是從哪裡來的?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希臘人是從哪裡來的,就連古代的歷史學家也感到困惑不解。我們只能說居住在希臘的人來自兩個方向:1)東方2)北方。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記述了希臘是如何被許多民族侵略的。他們不是希臘人。這些人現在被認為是新石器時代的農民,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從安納託利亞遷移過來。
  • 雅典對話錄:中國和希臘:哲學觀念相互參照中的巨大理解空間
    華輿訊 據中希時報報導,希臘和中國在雅思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開啟的思考方式,以及相伴隨的觀念, 給每一個傳統都開闢出了更大的理解空間,有鑑於此,中國和希臘在哲學觀念上的相互比較和參照,意義重大。陳嘉映,出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1977年恢復高考後,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德語。
  • 任人評說的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該書的主體是具體的個案研究,分別討論了古典時代斯巴達城邦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的民主因素,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和運作,阿爾哥斯、比奧提亞、敘拉古和阿凱亞同盟等城邦與城邦聯盟政治中的民主政治及其特徵。作者簡介:晏紹祥,1962年生,歷史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會長。
  •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的比較
    古希臘文化的發展模式與中國文化的發展模式完全不同。因此,湯因比曾經作這兩個模式對比,指出其間的差別之巨,幾乎各趨極端:中國走向統一,而希臘始終分裂為多元的列國。希臘文化有海洋的與貿易的特殊屬性,遂與中國、兩河流域與埃及的古代文化都大為不同,呈現其先天的特殊基調。 克裡特文化與邁錫尼文化都曾有過十分光輝的日子。克裡特的宮殿,重門復道,號為迷宮;邁錫尼的彩繪陶器,營銷於古代地中海世界,至今考古所見實物,仍精緻瑰麗,為世所珍寶。但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這兩個古代文明忽然消失。
  • 高中歷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第5課的教學內容。
  • 中國古代的遺傳觀念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Darwin,1809~1882)對中國古代人民在人工選擇及物種變異等理論和實踐方面所作的先驅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在《物種起源》(1859)、《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和《人類由來與性選擇》(1871)等著作中,在談到蠶、兔、豬、金魚、雞、鴿、綿羊以及竹、杏、桃、牡丹、水稻、小麥等動物和植物的時候,特別把注意力轉向我國,並反覆地引用與論證有關我國的資料。(僅在前述的達爾文三大著作中,就有100多條來自中國的資料,其中有1/4以上直接引自中國古代學者的著作。)
  • 古代希臘文化的特點及其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古代希臘文化,是對其豐富多彩的分支文化特色的概括和總結,這些文化又更加清晰明確地襯託出古代希臘文化整體的燦爛輝煌。 從宗教和神話方面看,古代希臘雖然是泛神論的國度,但它的宗教神話卻有鮮明的特色。一是以人形造神形,將神擬人化。
  • 西方學者:古代亞洲都講希臘語
    如今在中亞、印度等地出土了大量希臘風格的工藝品和希臘銘文,充分證明了這個時代的存在。例如,在阿富汗北部的Ti利亞特佩發現的貴族墓葬中,那些精美的祭祀物品顯然來自於希臘藝術。提利亞泰裴遊牧墓地出土匕首然而令現代西方學者困惑的是,古代的中國似乎對燦爛的希臘文化漠不關心。
  • 古代希臘地方:地理環境 歐洲文明和西方哲學的起源地
    古代希臘,並不限於歐洲巴爾幹半島南端的現在希臘的這塊地方。現在的希臘半島當然是它的主體部分,但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希臘奴隸制開始形成的時候,希臘人就向海外移民了。首先是向東方,經過愛琴海諸島嶼,在東岸的小亞細亞沿岸地方建立了一些殖民城邦。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哲學產生時的古代希臘,主要指現在歐、亞兩洲交界處的愛琴海地區。
  • 徐松巖:古代「希臘」的起源與流變——一項概念史考察
    【文/ 徐松巖】 近年來,在希臘歷史文化探討中,有一種廣泛流傳的觀點,認為古代希臘並不存在一個被稱為「希臘」的國家,也沒有一個被稱為「希臘」的政治實體,所以「希臘」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有論者由此斷定希臘古史是「偽史」,是文藝復興以後西方學者「杜撰」或「發明」出來的。此即所謂「希臘偽史論」。
  • 王曉朝 | 論古代基督教對希臘哲學的「接納」及其後果
    筆者認為,從基督教與希臘哲學思想交鋒的最終結果來看,主要是基督教神學「解構」了希臘哲學、而不是希臘哲學「解構」了基督教。【關鍵詞】基督教思想 希臘哲學 宗教與哲學的關係  基督教思想與西方哲學的關係問題在中國學者頭腦中縈繞,時日已久,但是比較一致的看法尚未求得。
  • 東南理論圖解導讀 08 —— 古代希臘建築
    ,請以衛城建築群和帝王廣場的空間為例,繪圖分析並比較之間的差異性,以及概括說明這種差異性所體現出的各自社會文化特徵 。(重要考點:雅典衛城&建築單體)簡答題無論述題3.請繪圖並說明希臘與羅馬典型神廟在形制、空間和建築形式上的聯繫和差異,並分析其原因。
  • 論中國古代古希臘與中國的異同
    我們將從古希臘神話與中國古代神話的異同點入手,分析這兩種古文明風格迥異,偶爾也與文化背景相吻合。隨著時間的推移的描述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原來被認為是「原初」的卡俄斯在羅馬史詩《變形記》中成為一種神化存在,類似於中國文化中的「混沌」。事實上這一觀念的轉變是在母神蓋亞成為後來希臘神話中真正的創世神之後逐漸出現的。她既是「大地之主」和「眾神之母」。母神蓋亞和原始的神卡俄斯的傳說逐漸演變成我們所聽到的。
  • 希臘旅遊——七大古代歷史遺址
    希臘是一個富有古代歷史的國家。如果你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訪問希臘可能是壓倒性的。希臘的文化, 食物 ,年度活動和風景一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建於公元前440年,這座古老的寺廟的建築特色和大小是必看的。Agora是雅典的露天市場,至今仍是希臘訪問量最大的遺址。除了是人們聚集在一起購買和銷售商品的地方之外,它還是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重要主題的地方:商業,政治,時事,或宇宙和神聖的本質。憲法廣場(也稱憲法廣場)是雅典的市中心,所有區域都在這個中心位置相遇。它通過戰爭,重建和民主有著悠久而傳奇的歷史。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高中歷史教案: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遺蹟第1課 雅典衛城...
    伯裡克利不僅在物質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復興了雅典精神,對雅典人知識生活的推動起到了重大作用,這是古代希臘雅典文明昌盛的政治條件和保障。在民主政治下重視公民的個體自由和責任感,鑄就了希臘人渴求知識、懷疑一切,樂於探究的民族性格和精神,使古代希臘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在眾多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並且希臘民主政治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最值得參照的政體形式,其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提供了思想基礎,是古希臘留給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課文第一目「雅典城邦和雅典衛城」:「雅典衛城」這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