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巖:古代「希臘」的起源與流變——一項概念史考察

2020-12-11 觀察者網

【文/ 徐松巖】

近年來,在希臘歷史文化探討中,有一種廣泛流傳的觀點,認為古代希臘並不存在一個被稱為「希臘」的國家,也沒有一個被稱為「希臘」的政治實體,所以「希臘」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有論者由此斷定希臘古史是「偽史」,是文藝復興以後西方學者「杜撰」或「發明」出來的。此即所謂「希臘偽史論」。值得注意的是,倘若有人把「偽史論」挪移到埃及、印度、中國等其他文明古國的歷史上,那這些文明古國歷史的真實性甚至其是否存在都很成問題了。這涉及古代希臘半島上族群、文化、語言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文明的起源和傳承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問題,很有必要認真梳理,正本清源。筆者擬以希臘為例,從概念史的角度,探討古代「希臘」的概念究竟是如何產生的,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希臘」的古史是否存在,如何理解其真實性等問題。

1. 從Graecia到Greece:羅馬人的誤解並以訛傳訛

現代世界上希臘以外的國家使用希臘國名時,通常就是英文的Greece,法文的Grèce,德文的Griechenland,俄文的Греция等。據考證,該詞均源於拉丁語Graecia,它源自於羅馬人對義大利南部沿海和西西里島希臘移民的統稱。羅馬人稱這一地區為Magna Graecia,可譯為「大格裡西亞」或「大希臘」。公元前7-前5世紀,在「大希臘」地區,先後出現近百個希臘移民城邦。

據說,這些城邦中有一部族是來自於亞得裡亞海對岸的西北希臘,該部族的原居住地名叫Graecia(後來英語Greece「格裡斯」的詞源)的小地方,具體位置至今難以確定。顯然,那時羅馬人所知不多,見識有限,並不清楚Graecia原本多大,只是由於Graecia的居民移至義大利,居住地擴大了,羅馬人便將錯就錯,把希臘殖民城邦所在地就籠統地稱為「大格裡西亞」了。羅馬人的國家興起於義大利半島中部第伯河畔,在不斷向外徵服直至統治「大格裡西亞」後,開始大量吸收希臘文化,拉丁語中Graecia一詞就成為羅馬人對義大利半島的「格裡西亞人」居住地的稱呼,也成為對巴爾幹半島南部的「格裡西亞人」祖居地的統稱,這種稱呼就這樣「以訛傳訛」,沿用至今。

然而,我們注意到,現代希臘人並不使用Graecia(Greece)來稱呼本國。他們和古代希臘人一樣,用「Ἑλλάς」來稱呼自己的領土。「Ἑλλάς」拉丁化即為Hellas,意為「希臘人居住的地方」。Graecia和Hellas是什麼關係?難道歷史上真有兩個「希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麼,Hellas又是如何產生和演化的?

2. 巴爾幹半島上的Hellas:從無到有

Hellas之名源於希臘人的遠祖希倫(Hellen)。根據希臘神話,丟開裡昂(Deucalion)是天神普羅米修斯的兒子。洪水洗劫了大地之後,只有他和妻子皮拉倖存下來。希倫是他們的兒子,後被尊為希臘人的遠祖。希臘人(Hellenes)意為「希倫的子孫」。公元前8世紀作家赫西俄德說,希倫三個兒子分別是多洛斯(Dorus)、克蘇託斯(Xuthus)和埃奧羅斯(Aeolus)。伊奧尼亞人的名祖伊翁(Ion),乃是阿波羅之子。克蘇託斯是其繼父。後世希臘詩人炮製這則神話旨在說明,古典時期操希臘語多利斯方言(Doric dialect)、埃奧利斯方言(Aeolic dialect)和伊奧尼亞方言(Ionic dialect)的族群,分別被稱為多利斯人、埃奧利斯人和伊奧尼亞人,有著共同的世系,源自於一個共同的祖先。

邁錫尼文明·獅子門

其實,希臘人並非巴爾幹半島南部即希臘半島的原住民,此地最初當然不應該被稱為「希臘」。一個多世紀以來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已經證明,印歐語系希臘語族的居民,大約自公元前2500年開始的千餘年間,從巴爾幹半島中北部分批南下,逐步佔據一些地區,徵服當地居民或與其和平雜居。其中希臘人大規模移居希臘半島(「皮拉斯基亞」)是在公元前1900年以後。「希臘人的到來」是該地區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最早進入「希臘」地區是阿凱亞人(Achaeans),他們自北向南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很可能就是邁錫尼文明的創建者,所使用的文字(線性文字B)被證實是希臘語;稍晚進入這一地區的有伊奧尼亞人、埃奧利斯人,最晚進入「希臘」並建立斯巴達城邦的多利斯人,南下的時間在特洛伊城陷後的80年(約前1160)。古典時代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在追溯希臘民族歷史起源時,記載了古希臘人的共同記憶,也轉述了他們的共識。

Hellas經歷過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動態演進過程。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修昔底德都確信,現在被稱為「希臘」的這個地方,最初並非為希臘人所居。希臘人在此定居,希臘語在此普及,是「希臘」這個地理概念出現的前提。古風時代初期,上述歷史條件基本具備。因此,「希臘」大致出現於此時。

相關焦點

  • 「希臘人」與「皮拉斯基人」
    「希臘人」與「皮拉斯基人」 ——古代希臘早期居民源流考述 2016年08月21日 09:14 來源: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徐松巖 字號 內容摘要: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Society與「社會」的早期相遇:一項概念史的考察
    一、 舊式「社會」及其觀感  「社會」源於古代的「社」,是指「社」日的迎神祭拜集會。8所謂「社」,古義為土地神、祭祀土地之所,延伸為春、秋兩季祭祀土地神的節日。  結語  德國概念史專家科塞勒克(Reinhart Koselleck)曾經提出關於歐洲概念史的「四化」指標,即從時間化、民主化、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四個維度,去觀察分析特定概念何以成為一個近代基本概念。
  • 伽達默爾:「作為哲學的概念史」
    在一個由科學理論、邏輯和語言分析主導哲學的時代,哲學當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那就是概念本身,也就是將概念史上升為哲學本身,或曰哲學的本質。這是哲學這門學科本身的要求所致,並且,哲學概念史研究本身就是詮釋學實踐。《哲學歷史辭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這種詮釋學浸潤的概念史研究,從詮釋學立場出發解析概念,釐清當代哲學體系中的概念同其歷史起源和發展的關係,觀照概念的歷史多樣性。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端午節的起源及流變過程
    它的起源和流變過程,較之其它任何一個節日都要複雜。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蒲節、重五節等。《太平御覽》卷三十引《風土記》:「仲 夏端午,端者,初也。」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引《歲時雜記》:「京師市廛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 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午。」《月令廣義》云:「五月五日為端陽節。」《幼學瓊林》又云:「端午 卻為蒲節。」
  • 馬克思主義理論應加強概念史研究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理論應加強概念史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不能採取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的態度。這對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提出了深耕細作的要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正逢其時。概念,是歷史地生成的,鐫刻著無法磨滅的歲月變遷痕跡。
  • 他是古希臘三大歷史學家之一,權威記述希臘世界盛極而衰的巨變
    此著使他得以與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約前430/ 前420 年)、修昔底德(Thucydides,約公元前460—前400/ 前396 年)並稱為古代希臘三大歷史學家。
  • 孫江:近代知識亟需「考古」——我為什麼提倡概念史研究
    在已出版的三輯《新社會史叢刊》(浙江人民出版社)中,不少論文涉及政治、事件、性別、記憶、象徵等問題,這些問題與我個人從事的研究密切相關:我試圖從社會史的角度研究近代權力(革命、國家和殖民統治)的起源,通過對近代公共記憶與認同形成的考察,探討近代歷史敘述的建構問題。本來,在一個學科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能夠從一而終地將上述目標付諸實踐已然不易。
  • 徐曉旭:歷史語言學、考古學與希臘人種族起源研究
    關鍵詞:歷史語言學;考古學;原始印歐人;前希臘底層;原始希臘人 希臘人的種族起源是希臘史、古代史和史前史領域內一個重要且具有理論和方法論意義的問題。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問題,它是觀察希臘史的起點。其理論和方法論意義則在於它是一個難題,一宗難破的史前疑案。
  • 方維規 | 臆斷生造的「劍橋學派概念史」
    [……]另外一種概念史研究的路徑是將概念的變遷與社會的變化集合在一起進行考察,代表性人物是德國的歷史學家考斯萊克。」在此我要先做兩個說明:其一,斯金納不是一直對修辭感興趣,或曰這不是他的政治思想研究的「全部」,他的所謂「修辭轉向」發生在1990年代。其二,說斯金納是1970年代概念史的開創者之一,那我只能說,彼時英美還沒有「概念史」之說,英語中甚至還沒有「概念史」這一術語。
  • 吳國盛: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
    摘要2019年11月7日晚,在北京大學第二體育館B101報告廳舉行了主題為「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的講座。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主講,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主持。三百餘名師生聆聽討論,現場座無虛席。
  • 你認為古代希臘人是從哪裡來的?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希臘人是從哪裡來的,就連古代的歷史學家也感到困惑不解。我們只能說居住在希臘的人來自兩個方向:1)東方2)北方。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記述了希臘是如何被許多民族侵略的。他們不是希臘人。這些人現在被認為是新石器時代的農民,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從安納託利亞遷移過來。
  • 概念史研究的中國轉向
    內容提要:概念史是近年在國際上流行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受到中國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在檢索了中國近代知識形成的歷程後,探討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國近代歷史的意義。要推動符合中國歷史特徵的概念史研究,首先需要理解概念史在德國語境中的特定含義;在回顧了德國概念史的特徵及其變化後,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國概念史的四化標準:標準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按照這個原則,南京大學正在推動圍繞100個關鍵概念的中國概念史研究,以期通過這些既是中國「近代」出現的標誌,又是影響中國「近代」進程的要素的關鍵概念之研究,揭示中國「近代」的「全球本土化」特徵。
  • 歐洲:古代希臘 靈魂的問題
    拉法格在《思想起源論》中,根據恩格斯的思想,專門研究了靈魂觀念的起源和發展。他指出,野蠻人由於無法解釋生活中存在的許多謎——如睡眠和做夢,就產生了「另外一個我」,實際上是一個與活著的我面貌完全相同的「雙重人」。即靈魂。原始人對於靈魂是既崇拜又畏俱。
  • 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競爭觀念比較
    古代希臘,發展出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且較為完備的「賽會制度」;古代中國,雖然沒有產生類似的「賽會制度」,但仍存在各種比賽。    那麼,古代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看待競爭的,他們的競爭觀念有哪些異同?這就是本次要討論的內容。
  • 西方破解的古代文字不靠譜?研究古典學不能張口就來
    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正統的西方古代史學者並不願意直面這一問題,自覺夏蟲不可語冰,對牛不可彈琴。更有甚者覺得西方破解的古代文字只是一種小概率的猜想,這與過去一些西方人從字形上否認甲骨文金文與簡體漢字有相似之處,進而否認中華文明的思路恐怕也大同小異吧。
  • 「尚爭」與「崇讓」: 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競爭觀念比較
    著有《本與末——古代中國與古代希臘經濟思想比較研究》,譯有《希臘人和希臘文明》等。古代希臘,發展出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且較為完備的「賽會制度」;古代中國,雖然沒有產生類似的「賽會制度」,但仍存在各種比賽。那麼,古代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看待競爭的,他們的競爭觀念有哪些異同?這就是本次要討論的內容。
  • 中國古代對語言起源的傳說
    中國古代經學家沒有對現代人所稱的「語言」作正面的考察,主要是從語言的書面形式論證文字的起源。但是,中國的通行文字並不相當於拼音文字的字母,而相當於詞素和詞。詞素和詞通過組合規則構成語言,成為信息的載體。中國古代經學家考察文字,實際上是把文字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來進行的。
  • 任人評說的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自公元前5世紀以來,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就吸引了政治家、思想家和學人的注意,伯裡克利、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都對古代的民主政治發表過或正面或負面的評論,羅馬帝國時代的作家對古代民主也有過諸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