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學家沒有對現代人所稱的「語言」作正面的考察,主要是從語言的書面形式論證文字的起源。但是,中國的通行文字並不相當於拼音文字的字母,而相當於詞素和詞。詞素和詞通過組合規則構成語言,成為信息的載體。中國古代經學家考察文字,實際上是把文字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來進行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他們對文字起源的論證中,找出某些語言起源的理論。
1.中國東漢時期語文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公元121年成書)的序言對於文字的起源作了分階段的論述,從中我們可以推測中國古代語文學家對於語言起源的看法。下面是這篇序言中摘錄的三段。
1)「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千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這一段的出發點是解釋中國文字的起源。在當時的語文學看來,天象、地貌、鳥獸的足跡、作物的生態、人身、人身以外諸物,都提供了各自的信息。
造「八卦」的庖犧氏,他是王,他統治天下。他造出「八卦」,把天、地、鳥、獸、人、物諸象都概括進去,垂之永遠。這是神話,代表一種宇宙觀和語言觀。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這一段可以當作人對世界的認知.認知由二項對立(binary opposition)構成:天和地、鳥獸和農作、人和物。神創造三組六類的名,反映人對世界的分類和認知。(「地之宜」的「宜」是非常概括的說法,應該包括一切農作和畜牧。)
2)「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這是繼庖犧氏以後的第二個神。神農氏的發明不同於庖犧氏。「八卦」富有神話色彩,而神農氏的結繩則是文化史的普遍現象。這裡所說的「治」(記錄事情)和「統」可以認為是指語言的功能。「統其事」可以解作把社團的事情管理起來。庖犧氏的「八卦」只是「以垂憲象」,神農氏的結繩則是「統其事」,後者說到了語言的社會功能,是進了一步。
3)「〔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倉頗之初作書,蓋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寢多也。」
這一段在三段中最值得注意。它指出文字的發展,暗示語言的發展。倉頗是原始的造字人,代表最早造字的初民。他們造的字基本上照物類(如牛代表牛類,不是哪一隻具體的牛)畫出形狀。不過,雖有概括(類),但抽象不夠。「其後形聲相益」一一「其後」表示後面的一個階段,代表一種發展和演進的觀點。「形聲相益」,是說漢字從表形階段發展到了兼具表聲作用的階段。「文者,物象之本」。物的本體就是那麼多的形象,是有限的.因為一時增加幾種物類,是不可能的。「字者,言孽乳而寢多也。」這裡「字」的意思,可以用聲訓解釋:「字者,孳也」,即字是可以無限滋生的。從有限的物象產生無限的字,意味著字已經變成脫離物象的符號,抽象程度提高了。
如果用「名」代替「字」,上一段的意思是:1)語言的命名是按物類進行的,不是按個體立名的。2)名是有聲的,它脫離了物象而獨立滋生,不受物象的限制。脫離了物象的字具有符號的性質。
2.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語文學家認為:
1)人認知世界,然後獲取語言資源;
2)人有語言,人也有了治理社會的能;
3)語詞能獨自滋生,不受物象的限制。
(本文節選於許國璋「語言的定義、功能、起源」,刊於《外語教學與研究》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