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

2020-12-11 天地生人

摘要2019年11月7日晚,在北京大學第二體育館B101報告廳舉行了主題為「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的講座。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主講,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主持。三百餘名師生聆聽討論,現場座無虛席。

吳國盛教授

韓啟德院士首先介紹了吳國盛教授的學術背景,並認為他的演講題目將在學術意義上開啟科學與文明系列講座。做科學史,離不開古希臘哲學。了解近代科學的發源,也只有回到古希臘。國內對古希臘科學及其精神的探討尚在初期階段。古希臘的神話與科學是什麼關係?為什麼科學從古希臘發源?吳國盛教授的演講將為這些引人入勝的問題提供答案。

吳國盛教授對韓啟德院士的邀請表示感謝,他認為「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是一個經典的科學史研究題目。中國人學習科學從末端開始,且是在西方現代化浪潮的推動下被迫開始的,所以科學在中國語境下具有特殊性。中國人的科學觀念帶有強烈的「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因素。也就是說,中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致用」的層面,而忽略了理解它的含義。這是我們溯源希臘科學史的重要原因。

▲ 韓啟德院士與吳國盛教授

本次講座,吳國盛教授以「希臘科學作為自由的科學」、「自然的發現(發明)」以及「Cosmos(宇宙)的發現(發明)」三個方面來梳理其對希臘科學史脈絡的理解。

▲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982B27-28):「正如我們把一個為自己、並不為他人而存在的人稱為自由人,在各種知識中唯有這種科學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僅是為了自身而存在。」

為什麼說希臘科學是自由的科學呢?吳國盛教授認為,希臘科學的存在是為了其「自身」的存在,缺乏功利和實用目的。如亞里斯多德所言:「他們為了科學而追求科學,並不是以某種實用為目的。」因此,不能從技術的角度剖析希臘科學,它從起源上便是非技術的,甚至是無用的。吳國盛教授提到,與東方民族相比,希臘是遊牧的、海洋的、商貿的民族。因此,他們的社會更關注個體、自主和自由,拋棄了知識的應用性,推崇無用的知識,從而更為專注於知識本身。第二,希臘科學不藉助外據經驗,純粹依靠內在演繹來發展「自身」。變化是中國文化所「擁抱」的理念。變化中孕育著機遇,因此,變化被中國人認為是宇宙的基本形態。但希臘科學的哲學基礎卻是不變性。正是因為承認不變性,才有真問題,才有對恆定規律的探索可能。最後,吳國盛教授在此基礎上試圖對「自然」概念作語源學上的討論。他認為,「自然」不是一個古代漢語的詞彙,而是由日本翻譯而來。西方的「自然」範疇也有兩個內涵:一是指本性、本原;二是指自然物的集合。

▲ 勞埃德(Geoffrey Lloyd)提出希臘科學誕生的兩大標誌:自然的發現(發明)及批判性思維

第一階段的「自然」範疇,與「physis」一詞接近,強調的是自然作為本性,其含義有一個被提取的過程。如柯林伍德在《自然的觀念》裡提到,「(physis)意味著某種在一件事物之內或非常密切地屬於它,作為其行為之根源的東西。這是它在早期希臘作者們那裡的唯一含義,並且是貫穿整個希臘文獻史的標準含義」。後來亞里斯多德、海德格爾所談的「自然」均是從這一層面上出發的,與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所言的「道法自然」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性。在這裡,「自然」並非名詞,而是形容詞。第二階段的「自然」範疇則蛻變為「本質」。這造就了「事物」與「事物自身」的分裂,現象(多、變化)與本質(一、不變)的分裂。「自然」被縮減為僅是自然物這種特定存在者的本性,而不再是一切存在者的本性。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為「自然」範疇所做的這一規定,促成了「自然」範疇的第二次蛻變。而現代物理學則直接導致了作為受造者的自然喪失其本性。通過辨析「自然」範疇的三次蛻變,吳國盛教授指出了現代「自然」概念的混亂。

▲ 柯林伍德《自然的觀念》

講座第三部分關注的是,希臘科學精神包含著對cosmos的發現。宇宙論是關於宇宙的研究,但宇宙論本身存在悖論。如明代哲學家楊慎所言,「天有極乎?極之外何物也?天無極乎,凡有形必有極。」宇宙如果被認為是萬物的總和,那宇宙之外是什麼呢?悖論構成了科學前進的動力。接著,吳國盛教授說,希臘的科學精神與他們的cosmos有重要的關係。希臘人相信cosmos與chaos相對,而cosmos是一個整體的、球樣的東西。球的美學特質表達出了希臘人的審美理念,球形最具包容性,因而也最適合被當作宇宙的形狀。宇宙的有形有極也塑造了希臘神的有形性,與神人同形同性。同時,居於宇宙中心的事物是不運動的,因為它沒有任何理由向任何一個方向進行運動。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此基礎上將之發展成為地球的概念。

▲ 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

吳國盛教授進一步將此與希臘城邦的政治體制聯繫在一起。他援引法國思想家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的研究,認為希臘人的幾何主義與其城邦(polis)文明密切相關。城邦意味著社會生活非神聖化和理性化的程序,公共場合的自由辯論成為城邦生活的常態。而提供自由辯論場所的廣場在形態學上也符合圓的幾何學,體現的是對稱、均衡、平等的政治理念。可以說,希臘人的地球觀念起源於他們對幾何學和圓球的偏愛。

▲ 希臘城邦的廣場

吳國盛教授總結道,希臘的科學是自由的科學。這種自由的科學是超功利的,崇尚內在演繹的。而內在性來源於事物「自己性」的發現。事物「自己性」的發現就是自然的發現。自然的發現受希臘自由的涵養與教化的影響,希臘諸神有形的特徵也與eidos(相)作為超越的自在性的領域密切相關。希臘的城邦文明促成了圓的美學偏好。吳國盛教授表示,他所談的三個方面並非是從史學意義上來理解希臘科學史,而是試圖從思想史意義上對其進行重構。

▲ 講座現場

講座結束後,吳國盛教授隨後接受了聽眾的提問。在回應中,他再次表明,之所以在對比中西方的科學精神差異時常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是因為人性須在人群中加以理解。同時,他認為數學最能體現人的平等,希臘人對數學的偏好是其科學精神的重要特徵。

評議環節,韓啟德院士表示,吳國盛教授將複雜的科學史表達得通俗易懂,使聽眾有所收穫。今天的演講主要從自由的科學、自然的科學和cosmos這三方面來闡釋希臘的科學精神起源。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指出了希臘科學史中「自然物與本體的分離」的階段,同時辨析了「自然」概念在現代科學中的混亂。韓啟德院士認為,我們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所有的概念都有一個翻譯的歷史過程——不僅是「自然」概念,「科學」概念亦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吳國盛:我們學幾何 是在向希臘文明致敬
    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講理的,一類是不講理的,講理的是學過幾何的,不講理的就是沒學過幾何的」……吳國盛教授不用PPT,不用講稿,信口講來,條分縷析,深入淺出,用近兩個小時把「科學精神的起源」這一深奧問題講得通俗易懂,其間還「金句」頻頻,引來聽眾席上陣陣笑聲。
  • 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二)-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二) 吳國盛理性為自己立法一種超功利的,也就是說斬斷它的經驗來源的科學,如何構建起來呢?這是我們要講的希臘科學的第二個特點。希臘科學是一種我們稱之為內在性的學問。什麼叫內在性學問呢?從希臘開始的科學性思維方式,始終著眼於「自己性」——理性為自己立法,而不是從外面立法。這種自立、自足、自主,以自己作為核心的思想方式,也是全世界其他各民族從來沒有過的,是希臘人獨特的思維方式。這種自己為自己設定目標、理想和路徑的思維方式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希臘科學有幾個非常典型的學科——數學、哲學和邏輯學;演繹數學、體系哲學和形式邏輯,是希臘人民貢獻給全人類最偉大的財富。
  • 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盲目反對|專訪科學史家吳國盛
    吳國盛認為:「大眾對科學史的無知,容易助長對科學的諸多誤解,產生對科學的盲目崇拜或盲目反對。」《科學的故事·起源篇》,吳國盛著,果麥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7月1為什麼是古希臘人創造了科學?「科學的出現是一個『奇蹟』」。吳國盛認為,科學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普遍文化現象。技術是,但科學不是。那麼在歷史上,科學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呢?在《科學的故事》一書中,吳國盛詳述了科學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希臘城邦文明被視為科學的誕生地。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近日,吳國盛的新著《科學的故事·起源篇》,經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藉此機會,新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從科學史這一話題生發開來,探討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吳國盛認為:「大眾對科學史的無知,容易助長對科學的諸多誤解,產生對科學的盲目崇拜或盲目反對。」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的主題演講,從科學史的角度,幫助觀眾澄清許多誤解,通過追溯科學的起源追問科學的本質,思考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並提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讓科學精神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要改良我們的文化土壤;要在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多弘揚自由科學的精神。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什麼是科學》,吳國盛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北京大學教授吳國盛在許多次的文章和演講中都提到,科學是一個來自西方的舶來品,要理解科學就必須回到西方的語境中。中國文化因以仁愛精神作為人性的最高追求,從一開始就與科學精神錯過了。 吳國盛認為,追問和思考什麼是科學,在當下的中國具有極其緊迫的現實意義。也因此有了這本新作《什麼是科學》。 這本書首先用很大篇幅講述希臘科學,目的為科學正本清源,即科學的源頭在希臘。書中另一重要部分談到現代科學區別於古典科學,這也是對現代科學進行恰當評價的前提。
  • 吳國盛: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是對「科學」本質理解的欠缺
    吳國盛: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是對「科學」本質理解的欠缺 2020-10-21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希臘精神和希伯來精神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起源
    01理解西方美學的思想起源,我們要記住一個關鍵詞,叫「雙希精神」。「雙希」是指希臘和希伯來,也就是說希臘精神和希伯來精神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起源,也是西方美學的思想起源。希臘曾經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 吳國盛 | 《西方正典·科學20講》
    ▲吳國盛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吳國盛丨三個「為什麼」澄清科學的起源
    一、為什麼要「言必稱希臘」我在書中強調希臘科學精神才是正宗的科學精神,缺乏希臘人那種為科學而科學、為求知而求知的理性精神,我們中國的科學事業就原創乏力,行之不遠。這個說法直接針對當前中國全社會瀰漫著的實利主義傾向,學界缺乏純粹求知的熱情的現象,引起了不少著名科學家的共鳴。
  • 吳國盛:大學越辦越好了嗎?
    大學的存在,將希臘的科學精神融入基督教世界,成就了兩希文明的和解——沒有兩希文明的和解,就沒有歐洲後來的崛起,也沒有現代科學的誕生。但同時,大學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歐洲的學術中心最初在大學,但數百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據點卻又基本不在大學,這是為什麼?幾百年間,大學發生了哪些變化?大學的革新是如何進行的?大學越辦越好了嗎?
  • 「跨越時空的糾纏」:潘建偉、吳國盛走進施一公校長的西湖大學
    科學就是用來解釋大千世界、生活百科的原理。」帶著這樣的認識,杭州學軍中學高中生何星佑走進了西湖大學湖心講堂。9月5日,西湖大學湖心講堂公開課第一講「跨越時空的糾纏」在杭州開啟。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和科學史家吳國盛給觀眾帶來了一堂精彩的講演。在這裡,何星佑找到了答案。
  • 吳國盛 花拉子模與阿拉伯數學
    ▲吳國盛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8世紀中葉,
  • 《希臘思想的起源》:城邦催生古希臘哲學,隱含西方哲學起源奧秘
    有句俗話叫「言必稱希臘」,就是說,講當代西方思想文化,講來講去最後都是要回到古希臘的。今天人類社會的學科,凡是有點兒歷史的,基本上都在古希臘人那裡開始了,比如說哲學、政治學、文學、邏輯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數學、幾何學等等。就連現代科學的標誌—「原子」這個詞也是古希臘人的發明。
  • 專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是時候區分「科學」和「技術」了
    新書《科學的故事》,是吳國盛寫給青少年的科學史,講述科學在希臘如何誕生的故事。他說:「我們今天領受著科學的恩惠和普惠,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科學」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件必然出現的事情,其實大謬不然。」《科學的故事》作者: 吳國盛果麥文化2020年7月以下為鏡相欄目對吳國盛的訪談: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意識地將科學與技術明確區分開?您是從哪裡得到啟發?在此之前,您是否也有著對科學實用主義的理解?
  • 吳國盛 指南針與航海技術——中國對世界科學的貢獻
    ▲吳國盛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 《科學的故事》| 中華5000年文明沒誕生科學,終於搞懂為什麼
    前幾日,偶得一本新書《科學的故事》,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的科學史普及書。吳國盛老師不單教學,還同時是清華科學博物館的館長。他講科學史,那可是權威中的權威。「科學不等於技術。所有的人類族群都發展了屬於自己的技術,但科學只出現在古代希臘城邦時期。科學也不等於知識。所有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分子階層,但科學只出現在古代希臘城邦時期。如果不是希臘科學向外傳播的話,也看不出其他地區有自發產生科學的跡象。」
  • 吳國盛:中國人對科學的三大誤解 | 科學史家說
    第二個誤解,科學必須「有用」。以功利眼光對待科學,追究投入的付出有什麼實際用處。科學的本質精神,在於無用之學——無用的探索。有用的探索並不稀奇,各類商學院在做的都是有用的探索。這個誤區和我們實用主義的文化密切相關。對宗教、信仰,我們非常務實:靈則信,不靈則不信。
  • 吳國盛 | 澳洲略影——昆士蘭科學中心
    ▲吳國盛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館長吳國盛教授告訴你,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未來的樣子
    2018年4月24日,清華大學第14屆黨委第31次常委會決定成立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同日,吳國盛教授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籌建中的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是中國綜合性大學開設的第一個綜合類收藏型科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