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 指南針與航海技術——中國對世界科學的貢獻

2021-02-07 科學的歷程

▲吳國盛


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古代中國人創造了自己獨特的科學技術體系。這些在中世紀最為耀眼奪目的科技成就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之後,對歐洲的近代科學革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整個世界近代文明和科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馬克思曾寫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 


◆  ◆  ◆  ◆  ◆  


今天的社會生活也許不會讓人感到指南針的必要性。但正是在指南針的指引下,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海外開闢了一個又一個貿易市場,使近代世界聯成一體。正是在指南針的指引下,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大大開闊了歐洲人的視野。航行需要辨向,但在茫茫的大海上、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中、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裡,人們只能憑太陽和北極星辨向。若是烏雲遮住了星空和太陽,人們就會手足無措。古代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解決了這一問題,尤其為海上遠航創造了條件。

遠古時期中國有所謂「指南車」,它通過齒輪傳動使運動車子上某物保持固定指向。指南車純粹是一種機械裝置,與指南針沒有什麼關係(除了均為指向工具外)。指南針的基本原理是磁針的指極性。中國人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期就已認識到這一點。《韓非子·有度》中提到「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表明那時已經有了磁性指向工具,而且被稱為「司南」。公元1世紀初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有關於司南的詳細記載:「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表明司南的形狀象一把湯匙,有一根長柄和光滑的圓底。司南由磁石製成,靜止時長柄所指方向為南方。司南可能是最早期的指南針。由於磁性指向工具常常被置於一個標有方位的地盤之上,因此早期指南針也被稱為「羅盤」。

▲司南模型。

天然磁石在強烈震動和高溫時容易失去磁性,而司南與地盤接觸的摩擦力又太大,所以指向效果並不很好。在司南之後,人們又進一步探索性能更穩定、攜帶更方便的磁性指向工具。公元1044年左右,北宋曾公亮和丁度在他們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提到了指南魚。這是一種用人造磁鋼片做成的魚形指向標。磁魚是這樣製造的:先用高溫使鐵片內部磁疇激活,置於地磁場中排序,再迅速冷卻使磁疇的有序排列固定。這種方法很符合物理學規律,但所得磁性較弱。指南魚浮在水上,可以自由轉動。

▲沈括像(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指南針的製造技術在沈括(1031-1095)的《夢溪筆談》中最早得到系統闡述。沈括指出,在磁石上磨過的小鐵針具有較穩固的磁性,因此應採用這種人造磁針代替了天然磁石製造指向工具。沈括討論了磁針裝置的四種方法,即「水浮」、置「指爪」、置「碗唇」、「縷懸」。他認為,「水浮」法雖應用較廣,但「水浮多蕩搖」是一重大缺陷。置「指爪」和「碗唇」方法是指將磁針放在指甲或碗邊,這樣做雖然摩擦力很小,但太不穩定。只有「縷懸」法是比較好的。它是用細線將磁針懸吊,在無風的地方指向效果很好。南宋時期的陳元靚在其《事林廣記》中介紹了他製造的指南龜:木刻的指南龜內部裝上磁石,底部用一根極尖的竹針支撐,使其可以自由轉動。這種指南龜日後發展成旱羅盤。

▲《夢溪筆談》書影,出自孔夫子舊書網。

沈括在製造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發現了「磁偏角」。他在書中寫道: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磁學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發現,歐洲人直到400年後才有關於這一現象的記載。

指南針發明之後即開始在宋代的航海業中發揮作用。成書於1119年的《萍洲可談》中記錄了中國海船上使用指南針的情況:海員起初還只是在陰雨天使用,但到了宋代末期以及元代,不論晝夜陰晴都使用指南針導航,實現了全天候航行。

宋元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十分發達。廣州、泉州、寧波、杭州都是對外港口。中國的船隻遠達大西洋沿岸,指南針正是這些遠航水手傳給阿拉伯和波斯的。通過他們,中國發明的航海羅盤為歐洲人所熟悉。13世紀初,歐洲開始有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針的記載。

▲鄭和塑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吳國盛攝。

指南針的發明使中國的航海事業在中世紀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早在公元842年,李鄰德就曾駕駛木帆船從寧波啟程沿海岸北上,經山東、遼寧和朝鮮到達日本。次年,李處人開闢了由日本嘉值島直達浙江溫州的新航線。1281年,鄭震率商船從泉州出發,經3個月到達斯裡蘭卡。以後多次在印度洋上航行。明代鄭和(1371-1435)於15世紀初七下西洋(指南洋群島和印度洋一帶),所率艦隊大小船隻達200多艘,人員達兩萬多,其規模之大遠勝半個世紀之後的哥倫布和達·伽馬。哥倫布的隊伍橫渡大西洋時只有88人,分乘3隻長19米的小船。達·伽馬也只有一百多人,4隻船,而鄭和的船隊中長度超過100米的大船就有50多艘,足見當時造船技術之高明。當時使用的航海技術、航海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鄭和所用的航海儀器包括羅盤、測深器和牽星板。牽星板是為計算船舶夜間所在的地理緯度而觀測星辰(主要是北極星)地平高度的儀器。運用這些儀器,鄭和詳細繪製了航海地圖,其中記載了沿岸地形、停泊位置以及航向、航程、牽星記錄和水深等數據,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傑作。


【本文原載於《科學的歷程》;版本信息:第一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三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8月。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取授權,並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吳國盛: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
    吳國盛教授韓啟德院士首先介紹了吳國盛教授的學術背景,並認為他的演講題目將在學術意義上開啟科學與文明系列講座。做科學史,離不開古希臘哲學。了解近代科學的發源,也只有回到古希臘。國內對古希臘科學及其精神的探討尚在初期階段。古希臘的神話與科學是什麼關係?為什麼科學從古希臘發源?
  • 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盲目反對|專訪科學史家吳國盛
    吳國盛概括道,「縱觀科學的歷史,是一部在希臘誕生,在羅馬邊緣化,在中世紀被遺忘,在伊斯蘭世界被繼承,在近代早期的歐洲被復興和重建,在19世紀被力量化的歷史,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沒有交集。」也就是說,直到19世紀以後,科學才得已向世界各地傳播。那為什麼是古希臘人創造了科學呢?
  • 吳國盛: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是對「科學」本質理解的欠缺
    吳國盛: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是對「科學」本質理解的欠缺 2020-10-21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科學」在羅馬受到冷落,逐漸式微。雅典古希臘劇場遺址,希臘悲劇的誕生地。吳國盛攝。《科學的故事》插圖。吳國盛概括道,「縱觀科學的歷史,是一部在希臘誕生,在羅馬邊緣化,在中世紀被遺忘,在伊斯蘭世界被繼承,在近代早期的歐洲被復興和重建,在19世紀被力量化的歷史,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沒有交集。」
  • 中國歷史上科學最輝煌的時代:一個科學巨人,三大改變世界的發明
    如果你問我,中國歷史上科學成就最輝煌的是哪個時代?我會樂意的告訴你是宋朝。 宋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10至13世紀的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的黃金時代,當時的科學水平是西方所望塵莫及。對於兩宋的科學成就,我們可以用兩個數字來說:1個科學巨人,3大改變世界的發明。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你說英國科學哲學家查爾默斯的《科學究竟是什麼》沒有回答書名所提出的問題,而且西方的科學哲學大家都就此問題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什麼是科學」似乎關注的問題不同,為什麼? 吳國盛:對西方科學哲學家而言,「科學」的「指稱」是清楚的,也就是說,他們都知道「科學」這個詞指的是什麼。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一開場,吳國盛教授就澄清了公眾對科學知識的一些常見誤解,並指出科學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不是絕對正確的,一個時期它是正確的,後面又被修正,後面的理論使前面的理論變得局部正確,有條件的正確,而不是絕對正確。
  • 擺鐘與指南針的發明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親密愛人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擺鐘與指南針的發明。擺鐘的發明對擺的研究是惠更斯所完成的最出色的物理學工作。多少世紀以來,時間測量始終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難題。指南針的發明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磁鐵指極性的國家。早在戰國時期,就利用磁鐵的指極性發明了指南儀器—司南。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成的,樣子像勺,圓底,置於平滑的刻有24個方位的「地盤」上,其勺柄能指南。
  • 專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是時候區分「科學」和「技術」了
    新書《科學的故事》,是吳國盛寫給青少年的科學史,講述科學在希臘如何誕生的故事。他說:「我們今天領受著科學的恩惠和普惠,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科學」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件必然出現的事情,其實大謬不然。」《科學的故事》作者: 吳國盛果麥文化2020年7月以下為鏡相欄目對吳國盛的訪談: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意識地將科學與技術明確區分開?您是從哪裡得到啟發?在此之前,您是否也有著對科學實用主義的理解?
  • 館長吳國盛教授告訴你,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未來的樣子
    2018年4月24日,清華大學第14屆黨委第31次常委會決定成立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同日,吳國盛教授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籌建中的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是中國綜合性大學開設的第一個綜合類收藏型科學博物館。
  • 吳國盛:我們學幾何 是在向希臘文明致敬
    人物名片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科技史、科技哲學和科學傳播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科學的歷程》《什麼是科學》《技術哲學講演錄》《時間的觀念》《希臘空間概念》《追思自然》等。
  • 科學小實驗:製作一個小小的指南針,別說還真好用
    而且還向海外傳播科學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禮儀、宗教藝術等中華文明,同時,亞非國家的文明成果也傳入中國。在這次偉大航行的背後,其實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那就是指南針。你對指南針有了解嗎?你知道它的作用嗎?
  • 中國3所航海學院介紹
    世界各國未來的競爭也將在海洋上競爭。充分開發和綜合利用海洋資源是世界各國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貿易和大宗貨物運輸的主通道只能是海洋。未來維護國家權益和安全的領域將主要是海洋。《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已經制定,為了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了在本世紀中葉建設成世界中等發達水平的國家,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創新航海科學技術,發展海洋生產力日益重要。
  • 吳國盛 | 《西方正典·科學20講》
    ▲吳國盛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吳國盛 | 澳洲略影——昆士蘭科學中心
    ▲吳國盛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最早使用指南針航海的是誰?
    指南針,古人稱之為「司南」。是將磁針固定在軸上,通過地下磁場的作用,指出南北兩極的方向。《鬼谷子》一書最早記錄了「司南」一詞:「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後傳入世界各地,廣泛應用於測量土地、航海、旅行、行軍等,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直以來,西方人認為,最早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阿拉伯人,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 《MINI科學院雲課堂》 自製方位判斷神器——指南針,探求它的「前世今生」
    指南針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的智慧結晶,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學會煉鐵。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儀器。指南針逐漸從我國傳到了世界各地,促進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
  • 古代在科學發明有突出貢獻的人物
    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他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張衡,字平子,東漢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 手機上的指南針是怎麼用的?
    1、打開手機找到手機指南針,打開手機指南針,會出現讓你校對2、按著以上步驟進行校對,左右晃動手機,注意手機是與地面平行,出現以下情況時校對完成3、校對完成後會自動跳轉出來進行位置定位。以上就是手機指南針的使用。拓展資料:指南針的作用: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主要是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比如測量高度、測量仰角、磁偏角測量等。
  • 「跨越時空的糾纏」:潘建偉、吳國盛走進施一公校長的西湖大學
    科學就是用來解釋大千世界、生活百科的原理。」帶著這樣的認識,杭州學軍中學高中生何星佑走進了西湖大學湖心講堂。9月5日,西湖大學湖心講堂公開課第一講「跨越時空的糾纏」在杭州開啟。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和科學史家吳國盛給觀眾帶來了一堂精彩的講演。在這裡,何星佑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