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理解西方美學的思想起源,我們要記住一個關鍵詞,叫「雙希精神」。「雙希」是指希臘和希伯來,也就是說希臘精神和希伯來精神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起源,也是西方美學的思想起源。
希臘曾經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因為生活在島嶼眾多的環境中,希臘人天生熱情奔放,同時崇尚自由。由於航運發達,希臘人很早就開始了貿易,因此也形成了最早的商業契約精神。
希伯來的含義是渡河的人,它是在講很久遠的時候,猶太人渡過約旦河和幼發拉底河尋找自己家園的故事。後來希伯來就被指稱為宗教,和宗教的意義聯繫在一起。希伯來精神就變成了猶太教、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的概括性表達。
「雙希精神」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中國有儒家、有道家一樣,「雙希精神」也基本上是相反的文化呈現。
希臘精神最終追求的是人的完滿,就是一個人要做一個完整的人。而希伯來精神不追求人的完滿,而是追求人的拯救。我們知道基督教裡面有一個基本的命題:人是有罪的,人的最終的目的是要被上帝拯救。希臘精神熔鑄了西方人理性和科學的精神,而希伯來精神則熔鑄了西方的道德和信仰的精神。
那麼,希臘精神和希伯來精神熔鑄的美學,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分別來看。
02
希臘精神在美學當中的貢獻,是提出了兩個基本的美學的理想,或者叫最美的東西。
第一,就是beauty(美),希臘人做了一個美的典範,至今依舊是我們人類最美的形象,這就是《米洛斯的維納斯》(又名《斷臂的維納斯》),這塑雕像目前放在法國的羅浮宮,是羅浮宮的鎮館之寶之一。
她究竟有多美?書裡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這個半裸的女性雕像,雖然優美、健康、充滿活力,可並不給人以柔媚或肉感的印象。
她轉折有致的身姿,顯得大方甚至「雄偉」;沉靜的表情裡有一種坦蕩而自尊的神情。她不是他人的奴隸,所以無需取悅或挑逗別人。
她也不想高居於人們之上,故也毫無裝腔作勢盛氣凌人之感。在她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以及對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嚮往。
可以說,希臘精神塑造了人類美的典範,尤其是塑造了最美的男性和最美的女性的典範。今天我們在健身房裡揮汗如雨,形塑自己的身體,形塑的標準,事實上就是希臘人奠定的。
美和力量,事實上表達了希臘美學精神最核心的一個命題,就是和諧。也就是說,把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比如維納斯的雕像,她是裸體,但是並不肉慾,她建得很高大,站在上方供人瞻仰,但並不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反而有親切感。
《擲鐵餅者》同樣也是這樣,他的線條是動態和靜態的對比。他整個狀態是一個動的狀態,但是他又呈現的是一個靜止的瞬間,是動和靜的一個完美和諧。因此,我們可以模模糊糊地把握到,美的特徵之一,就是把兩個相反的東西用一種方式整合起來。
我們的漢語成語當中,其實也有這樣的一種表達。比方說,我們認為英雄是要有劍膽琴心。前些年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血色浪漫》,同樣也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浪漫是很溫情的,但是編劇讓它發生在革命年代,發生在一個動蕩的年代,跟鮮血連在一起。
這些都是希臘的美學精神,在今天我們依舊能夠磕頭碰腦地觸碰到的一個地方。如果說希臘的美學強調的是美,那麼希伯來精神強調的是崇高。
如果說美的觀念是要和諧,是把不同的元素按照美的原則整合到一起,那麼崇高恰恰是反和諧的,也就是說崇高是讓人感到不適、不舒服、不和諧所形成的感受。
如果說我們看到《米洛的維納斯》,看到《擲鐵餅者》,我們會覺察到一種視覺的愉悅,那麼我們看到下面這些東西,可能感受到的就不是愉悅,而是一種痛或者一種害怕。
比如說狂風暴雨、山崩地裂,或者我們看到海嘯、看到火山爆發、看到戰爭。或者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深夜,你獨自一人來到海邊,面對著茫茫的大海,這個時候我們會感到一種我們完全無法掌握的力量,會感覺到一種壓迫。
但是如果對方是藝術品,或者說這種力量雖然我們感覺到不可控制,感覺到受壓迫,但是它沒有辦法真正傷到我們,此時我們心中會湧起另外一種感動,就是我作為一個人,我努力地要調動自己的理性(我的認知力、理解力和情感)去掌握它、去把握它、去體會它。
這時候,我就由痛感引發的恐懼、吃驚,進而喚起了我作為一個人的更偉大的情感,這就是崇高的美學意義。大家有沒有發現,崇高事實上是在拓展我們感知的邊界,拓展我們情感的邊界。
前一陣子,流行一句英文,很多人都在談,叫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要有意義,我們要找到一個比我們能感知到的世界更大的世界,並且被這個世界感召。崇高的意義就在這裡。
如果說美是讓你來控制的,讓你來把握,在把握和控制當中獲得一種內心的愉悅和感動;那麼崇高是不斷地提醒你,這個世界有比你更大的世界,有比你能理解到的更深遠的意義。
人是渺小的,但人又是有力量的,崇高感可以喚起你這樣一種力量。這是希伯來美學給我們人類最好的饋贈。
03
總結一下,第一,美學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美學家刻意發明的。它是不同國家、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所擁有的文化傳統,人們各自形塑的生活習慣造就出來的。
第二,美學是思想史的一部分。就中國美學來說,它是儒道互補的產物。就西方美學來說,它是「雙希精神」發展的結果。理解美學,必須要理解相應的思想史。
第三,和諧和掌控是兩個關鍵詞。所謂的美就是對不同元素,甚至是相反元素的一種掌控,沒有能力掌控所形成的感動會變成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