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浮出」水面
8月底的一天,天陰有雨,本報記者趕赴建設中的天津南港工業區。
汽車出大港石化城,一路向東。行駛約一個半小時後,車子向北拐入一條名為「海濱大道」的四車道柏油馬路。公路兩側,皆為鹽鹼荒灘,沒有一絲綠色。
「這地方,鹽鹼地,種嘛嘛不長。」隨行司機嘟囔著。
遠處,朝向大海的方向,海天之間,茫茫一片,只有若干小黑點排成一排,在慢慢移動。經工程人員指點,才知道那些小黑點其實是拉土填海造田的大卡車。在這片工地上,每天有將近2000臺的車輛在工地24小時不間歇作業,還有將近50條工程船在相關海域吹填造陸;而在車子左側不遠處,則有十幾臺油田的梁式抽油機(當地人稱之為「磕頭機」),吊臂在上下起伏。
因為雨天路滑,海濱大道上的車輛把道路擠得滿滿的,全是紅色的大卡車,後面的車鬥裡裝滿了黃色的泥土。
南港工業區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大港區,距北京165公裡,距天津市中心區45公裡,距天津港(600717)28公裡。
據這裡的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工業區總的規劃範圍約200平方公裡,其中航道港池水域約38平方公裡,成陸162平方公裡。其發展定位於:建成世界級重、化工業基地,北方國際(000065)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一流的循環經濟示範區。
從現有的規劃來看,這塊200平方公裡的新的工業區內,其主導產業包括石化、冶金、裝備製造以及港口物流等。其中,石化產業是重頭戲。
有學者表示,南港工業區的石化產業園將成為未來天津重化工產業重新崛起的一個信號,同時也成為北方地區參與國際重化工業競爭的新基地,並成為天津「十二五」期間「最大的經濟增長點」。
據本報記者掌握的《天津南港工業區總體發展規劃(2009-2023年)》顯示:
未來,南港工業區將重點發展石油化工、聚酯化纖、精細化工和能量綜合利用4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延伸30條產品鏈,構建完善的石化產業循環經濟體系,形成技術水平一流、上中下遊關聯緊密的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
而據南港工業區管委會給本報的書面採訪答覆,可知其目前已同陶氏化學、法液空等500強企業籤署投資協議,在談工業項目20餘個,其中大型化工項目眾多,包括建設1500萬噸/年煉油和120萬噸/年乙烯裂化一體化的中俄東方石化項目,建設有機矽、催化裂解(DCC)、芳烴分離等十多個子項的藍星化工基地項目,以及中石化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庫項目。
另外,做大、做長石化下遊產業鏈是南港工業區發展石化產業的重要目標。南港工業區在一期石化產業園專門規劃了精細化工組團,為發展石化下遊產業鏈預留了空間。
其中,中俄東方石化項目以及藍星石化項目,是最為引人矚目的「巨無霸級」石化項目,總投資額將達千億元。
中俄東方石化項目,為煉化一體化項目,中國石油(601857)集團與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投資530億元,建設1500萬噸/年煉油、120萬噸/年乙烯裝置,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煉油、乙烯單套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
藍星化工材料項目,擬建設40萬噸/年有機矽、20萬噸/年離子膜燒鹼、160萬噸/年DCC聯合裝置,總投資達500億元。
此外,在南港工業區管委會所提供的書面答覆中,亦明確提出「另一家120萬噸乙烯項目也在積極推動中」。
對此,記者專門詢問了南港工業區管委會的一位內部人士,到底未來南港工業區上煉化一體化的最終目標是多少?
該人士稱,「這個不好說,我們內部設了兩個指標,比如說衡量一個重化基地,一個是煉油能力排名,一個是乙烯排名,煉油最少是1000萬噸以上才能算,新加坡是多少,新加坡是4000萬噸,你要能做到4500萬噸,那你排名不是世界第四就是第三。乙烯也是這種情況。我們目前土地有的是,就看最後項目的落實情況了」。
據他介紹,南港工業區目前遭遇到
的最大問題是土地平整速度趕不上項目落地速度,是項目在等地。「只要我地平了,馬上能夠建廠,詳規一出來,企業一打樁就開始建了。」
在機構設置上,依照天津市《關於組建天津南港工業區管理委員會的通知》的規定,南港工業區成立了管委會,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這樣的機構設置,主要是為了藉助開發區成熟的區域開發經驗以及相對雄厚的資金實力。
同時,還成立了天津市南港工業區開發有限公司,是土地平整、吹填造陸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主體,由天津開發區、大港區、天津港集團、中交一航局和中交天航局合資組建。其中,天津開發區處於控股地位。另據本報記者獲悉,開發區在合資公司中大致佔70%的股份。
在《天津南港工業區總體發展規劃(2009-2023年)》中,也對於南港工業區建成後的各項經濟指標做了一番預期:
累計總投資預計將達到8000億元,實現產值1000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500億元,實現利稅2000億元。創造直接就業崗位約20萬人。
「如果做起來,這個區域未來將是天津市最大的一個經濟增長點。」天津開發區管委會發展計劃局局長鮑志光表示。
「雙城雙港」
8月17日,在距離天津120公裡之外的北京,車公莊西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三樓會議室內,朱力坐在桌子的另一頭,對記者談起自己剛剛結束的工作。
朱力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的高級城市規劃師,此次擔綱天津市新空間發展戰略的制定。
他說,新的天津市空間規劃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雙城雙港」。
所謂的「雙城」,是指擴充濱海新區核心區的發展規模,形成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兩個主城共同帶動的格局;而「雙港」,則指在距離天津現有港區20公裡的城市東南沿海建設新的港區(南港),形成兩大主力港區帶動天津港口發展的格局。
「這個規劃,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一是會把濱海新區提升到與主城區平行的高度,另一是拋開天津港另搞一個港區,這些都改變了天津傳統的城市發展脈絡。」天津市規劃局一位內部人士評價。
天津,是一座依河傍海而興的城市。這個曾經的「天子渡口」,建城600餘年來,形成獨特的城市發展肌理。
「一個扁擔挑兩頭」,一位多年從事城市規劃的專家這樣形容天津的城市發展。在他看來,以海河為帶狀中心和發展軸線,一頭是市區服務業和消費中心,一頭是港口物流倉儲和大型工業生產中心,「這符合國際上沿河和臨海城市的普遍定位規律」。
2006年3月22日,在由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獲原則通過。彼時,天津被定位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與06年那版相比較,新規劃比較大的改變,就是從過去的『一主一副』改成『兩個中心』」。朱力稱。
短短3年時間,天津的城市空間規劃就發生這麼大的改動,原因何在?
「當時,誰也沒有預料到後來天津會發展的那麼快。」一位參與到規劃制定的專家回憶道。據他介紹,在上版規劃制定期間,正值天津經濟發展的低點。「我們研究了整個天津的發展速度,那個時候是比較低的,在經濟那麼低潮的時期,你是看不到今天高速發展的局面的。」
朱力在給天津做規劃之前,對於這座城市也並不了解,只是有個模糊概念,知道相較於國內其他直轄市,天津的發展速度是慢了一些。
此後,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上升到國家戰略,在這個背景下,天津的城市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跨越式發展的結果,給一個新的城市空間布局的誕生提供了基礎。
此外,天津市高層的強力推進,也是城市空間規劃在短期內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最初,天津市自己做了一版濱海新區的總體規劃,市委書記張高麗看過後不太滿意,覺得層次不夠。拿給建設部和中規院的專家看,也都認為不行。於是,天津就請中規院的專家來做濱海新區的總體戰略規劃。」據一位熟悉新版《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制定過程的內部人士透露。
而朱力受邀赴津,經過一番調研之後,提出來:要做就做天津的戰略。「我當時概括,天津的問題就是濱海新區的問題,濱海新區的問題就是港口的問題,這是我們整個分析下來的思路。」朱力表示。
最終,朱力和他的團隊的設想被天津市政府高層所採納,戰略規劃制定的對象也由濱海新區一變而為整個天津市。
天津方面對於這個新的城市空間發展規劃也寄予厚望,從一個細節處就可以看出其急迫的心情。由中規院牽頭組成的課題組在2008年5月中旬才在津調研完畢,天津市長黃興國就安排在7月1日聽取課題組關於規劃方案的匯報,這一點令朱力和他的同事倍感壓力。
「不過,你也能從中看到當時天津市領導對於這個規劃的重視。」朱力說。
三個月後,朱力給天津市政府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問題的核心被鎖定在港城矛盾之上,「雙城雙港」則成為解開死結的利刃。
天津港發展初期,與所在的塘沽區合作,建設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成功開創了港區聯動的發展局面。在港口帶動下開發區和保稅區快速發展,形成了東部沿海港城聯動的工業增長極,由此引發了天津工業東移的空間結構調整,進而奠定了「一條扁擔挑兩頭」的空間基礎。
如果說在早期港口的發展成功實現了與城市的互動的話,那麼發展到現在,港口和城市的空間關係更多地表現為港城的中突和矛盾。
近年來,天津港的發展速度驚人,吞吐量連年翻番。據統計數字顯示,2001年的吞吐量是1億噸,2004年達到2億噸,2007年則躍升為3億噸,每隔三年就跨越一個臺階,造成了後方非常大的疏港壓力。
「港口後面的鐵路公路都從塘沽區穿過,港口周圍還要有工業配套,那一攤子工業往哪裡擺?塘沽核心區的于家堡金融區以及響螺灣商務區又如何發展?」朱力表示。
最終,朱力和他的團隊將「手術刀」對準了天津港,在天津東南部沿海建設新港區的設想浮出水面。
在朱力看來,南港區的建設將對天津的空間發展乃至區域格局將產生多重的影響:
一方面,通過新航道和碼頭的建設可以支撐整個天津港口做大;另一方面能夠疏解現有港區的發展壓力,減輕港城矛盾;第三,通過新港區帶動臨港工業的發展,整合天津的石化和鋼鐵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第四,以南港區為端點將形成新的產業發展軸,帶動整個天津南部,進而帶動冀中南,並輻射更廣大的中西部地區。
「其實最早的匯報比現在的這個激進的多,我當時提出的是八個字,『港移城進,兩港分離』,港往南邊移動,直接到南港工業區;把散雜貨的東西移走,都弄到南港去。」朱力表示。
專程來聽的天津市長黃興國若有所思,評價說,「這是個大戰略」。
變身「大臨港」
在南港工業區為項目無地可落著急的時候,鄰近的臨港工業區的主事者卻在千方百計地想把填好的地擺滿項目。
「原來的幾個大塊頭的項目,比如中石油、藍星,我們這把地都填出來了,可就這麼走了。」臨港工業區管委會的一位內部人士不無遺憾地說。
要想追溯兩個工業區之間的這段糾葛,還得從臨港工業區的前世今生談起。據熟悉臨港工業區發展歷程的一位人士介紹,臨港工業區最早是塘沽區「自費改革」的成果,起初並不為天津市所重視。但是,後來隨著一些大項目的不斷落地,這塊海河口大沽沙航道以南規劃範圍約90平方公裡的產業園區才被天津市決策層所重視。
依照《天津臨港工業區總體規劃(2004-2020年)》,被確定為臨港工業集聚基地,世界級化學工業區,港航設施及裝備製造基地(先進位造業),遠期發展成功能多樣化的港灣工業新城。並成為濱海新區的「一個核心產業區」。
「塘沽區當時花大力氣做臨港工業區,也是為了跟開發區、保稅區競爭,通過各種辦法把天津鹼廠、新港船廠都搬了過來,後來更引來中俄東方石化、藍星落地,有段時間很風光。」該人士稱。
但是,臨港工業區有一個先天的制約因素,發展重化工業施展不開手腳,就是它所在的區位。因為坐落於塘沽區內,距離濱海新區未來的中心于家堡金融區以及響螺灣商務區近在咫尺。
在這個地方發展大型的化工企業,等於是在濱海新區的核心城區邊上放置了一顆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主城區的安全。
更糟糕的是,如果日後大型石化項目因安全原因,被迫撤出臨港產業區,那麼前期的數百億的巨額投資將打了水漂。這無論對於企業而言,還是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都是無法承受的。
「尤其是中俄東方石化和藍星兩個項目,如果這兩個項目真是放在臨港工業區,六七百億投下去了,再想動成本就太高了。」朱力表示。
天津市政府決策層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南港工業區項目正式啟動之後,就決定將原來落地在臨港工業區的中俄東方石化項目、藍星石化項目遷往了南港工業區。
此舉,對於正處在上升期的臨港工業區而言,無異於釜底抽薪。有臨港工業區管委會內部人士就表示「非常心疼」。
天津市長黃興國曾就此專門作出批示,稱「臨港工業區從吹泥造地至今5年多,成績顯著,功不可沒。規劃調整時,顧全大局。最近加大招商力度,裝備製造、糧油食品新項目又重新擺上,希望再接再厲,開創新局面。」
不過,亦有專家指出,臨港工業區之所以有今日之痛,與地方官員的政績衝動有一定的關聯,「居民聚集區附近不能建大型化工企業,這對任何一個搞規劃的人而言都是最基本的常識。」
不得已,在今年6月下旬,臨港工業區又舉行了一次分區規劃的專家論證會,主導產業由化工一變而為重型裝備製造業。
8月20日下午,本報記者與臨港工業區管委會主任張心德通了電話。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自己剛在齊齊哈爾談完項目,正跟同事商量什麼時候回津。」據悉,張心德此行北上齊齊哈爾,是與二機廠洽談引進中國最大數控工具機的項目。而這也僅是他近期全力引進重型裝備製造業項目的諸多嘗試之一。
「我們力圖迅速將土地擺滿項目,儘快使臨港工業區形成規模。」張心德稱。
除了臨港工業區之外,濱海新區內部尚有一處名為「臨港產業區」的產業功能區,也因南港工業區的開建而有所改變。
臨港產業區與臨港工業區一字之差,位於天津港南側,在海河入海口和獨流減河入海口之間,通過灘涂開挖的方式,建港與造陸相結合,與先行開發建設的臨港工業區連為一體。
從地圖上看,這臨近的三個產業功能區,分別是從北及南分別是臨港工業區、臨港產業區以及南港工業區。
2006年5月8日,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天津臨港產業區開發建設籌備組正式成立。臨港產業區亦屬天津濱海新區一個重要產業功能區,是濱海新區現有8個產業功能區之一。其主打產業與「老大哥」臨港工業區相似,主要是發展大型裝備製造業、港口物流等。
近期,臨港產業區一直處在吹填造陸階段。天津臨港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企業發展部的一位負責人的表示,「我們正在播種,還沒到收穫的時候」。
為進一步促進重化工業向南港集中、整合濱海新區功能區,天津市高層遂決定將定位多有重合的臨港工業區與臨港產業區二者「合二為一」。
合併後的產業區統稱為「臨港工業區」,成陸面積190平方公裡,定位調整為「中國北方以重型裝備為主導的生態型臨港工業區」,預計未來建成後工業總產值達11200億元。
而有熟悉臨港工業區發展歷程的人士透露,因臨港產業區主要由天津港一家來投資建設,目前同臨港工業區的合併「在股份分配的問題上還沒有談妥,進展比較緩慢」。
不過,有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的一位研究人員表示,此次天津市政府借南港工業區的興建來整合濱海新區內產業功能區的意圖明顯,料想「兩臨港」合併指日可待。不久之後,或將有一個「大臨港」浮出水面。
津冀之爭
如果把南港工業區比作一陣風,它的到來,不僅僅是吹皺濱海新區這一池春水。
「天津搞南港,將跟河北展開直接的、全面的競爭。」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表示。
在他看來,問題主要出在南港工業區將要興建的港口上。
根據《天津南港工業區總體發展規劃(2009-2023年)》,南港工業區近期將建設1萬-5萬噸級航道碼頭,主要發展業主碼頭和工業港區;遠期將建設10萬-15萬噸級碼頭航道,發展現代化綜合性港區,承接天津港散貨物流功能,形成石油、煤炭、鐵礦石、雜貨件等散貨運輸系統的布局,實現港口吞吐量超過2億噸/年。
同時,建設3000萬立方米國家原油及成品油戰略儲備庫、原油及成品油商業儲備庫、化工物流倉儲中心以及配套管輸工程等項目。未來,還將根據發展需要,向東圍海造陸,適時建設30萬噸級碼頭航道。
而南港工業區的所在地,距離南面的黃驊港不過2個小時的車程。未來,南港工業區興建的港口,與黃驊港必定擁有同樣的經濟腹地。
「你天津要在大港搞一個新港口,除非河北人睡覺,他們甘心把所有的貨物都給天津,否則必定要有所反應。」肖金成語氣嚴峻。
在他看來,一場新的津冀之爭即將爆發。
南港工業區開發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南港與黃驊、曹妃甸由於在產業定位、地理位置、經濟腹地等方面都差不多,一待南港工業區建成後,肯定與前兩者存在著「直接的競爭關係」。
而按照肖金成的沙盤推演,河北省應對之策或可包括北面大力發展曹妃甸港、南面力推黃驊港,從而對天津港及南港區構成兩面夾擊之勢。
具體而言,河北省可以通過進一步搭建省內腹地與港口之間的交通大動脈來達成目的。
肖金成提醒記者注意,河北目前已經開工修建了一條從邯鄲到黃驊港的邯黃鐵路,這就意味著未來冀南的貨物將直接走黃驊港。
河北北部的曹妃甸也在嘗試打通向西的交通通道。據肖透露,曹妃甸正在爭取建設一條向西的疏港鐵路,如果能接上現在的京包線鐵路,那麼甚至遠至甘肅和新疆的散雜貨、貨櫃就可以通過鐵路運輸直接運到曹妃甸港。
「如果把向西的通道都修好了,繞過北京和天津,把鐵路和高速公路打開,那麼曹妃甸的優勢要比天津強。」肖金成表示。
假設河北省沿海的黃驊港以及曹妃甸港這兩個港口各自都使出渾身解數,爭搶河北、山西、內蒙等經濟腹地的貨源,顯然,天津港尤其是南港區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堪憂。
對於天津此番的舉動,河北省有關人士也給予了持續的關注。
曹妃甸新區管委會一位官員,就對記者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網上看了一下天津搞的這個南港工業區的消息,近期主要是石化項目,還跟我們競爭不大。但是看它們的規劃,以後還要上鐵礦石碼頭,是不是還要搞鋼鐵來給重型裝備做配套?那樣就跟我們產業的雷同度比較高了。」
如何能夠消解近鄰河北省的疑慮,從而避免津冀之間的惡性競爭?
肖金成給天津方面提出了建議:跟周邊省市展開全面的合作,當龍頭而不是當老虎,因為老虎是蜷在一起的,龍是可以帶動的,「當龍頭可以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