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多少了解一點的「種族」,究竟是什麼?

2020-12-16 好奇心日報

格雷戈裡·斯密西蒙(Gregory Smithsimon)是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和研究生中心的社會學教授。他最近出版了《Cause ... And How it Doesn’t Always Equal Effect

本文由 AEON 授權《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你可以在 Twitter 上關注他們。

我們以為自己對種族非常了解。美國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報告顯示,2044 年時美國的多數族裔將是非白種人。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個非常簡單易懂的數據。然而,種族其實一直都是非常狡猾複雜的東西。

如今,我的學生——包括黑人學生和拉丁裔學生——經常問我一個問題:相比於黑人和拉美人而言,為什麼亞洲人(據說)融入白人群體的速度明顯更快?奇怪的是,美國最高法院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拒絕給予亞洲人公民身份,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永遠無法融入美國社會。時至今日,亞洲移民又被樹立成融入美國的典範。實際上,種族並不是無法改變的強大阻力,也不會影響一個人融入當地社區。不僅如此,種族更是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我的學生普遍認為,這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外來群體能夠迅速融入當地。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種族的內涵和形態總是在不斷改變。它的凝聚力極其牢固,非常容易記仇,因此造成很多嚴重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問題出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種族分類卻又不斷發展和改變。

要想更好地理解種族,我們必須接受一個雙重悖論。第一個悖論是反種族主義教育家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觀點:我們能夠看到種族,但那不是真正的種族。第二個悖論就顯得更加奇怪:種族能帶來很大的影響,但我們僅憑肉眼卻無法分辨出種族究竟是什麼。種族是一種權力關係。種族分類與文化差異和身體差異無關,目的只是為了將其他人劃分成不同群體,方便我們對其進行控制、剝削和攻擊。從本質上來看,我們根據人類身體差異劃分種族,在此過程中彰顯權勢。我們能看到很多證明種族存在的證據,但它們與人類身體差異無關,不過是社會認知的副產品罷了。在這些證據的訓練下,我們接受特定的思維模式:認為某些生理特點非常突出或意義重大。從生物學角度分析,種族並不存在。它只是種族化(racialization)過程帶來的結果而已。

縱觀漫漫歷史長河,我們偶爾能在某些時刻清楚地看到創造種族的真實目的及其政治影響。美國憲法將公民劃分為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其實給權力劃分披上了種族的外衣:白人有權行使公民權利,黑人應該承受殘暴的奴役,印第安人則是種族滅絕屠殺的目標和對象。在美國第一次人口普查中,每一位居民記做一個人,每一個黑奴記做五分之三個人,印第安人根本不計入總體數據。

但是,種族化通常更為陰險狡猾。在種族化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卻對實際存在的東西視而不見。最強勢的種族分類通常藏於無形之中:白人。作為掌權方的白人可以將自己視為正常而規範的存在,認定只有其他人才具有種族特徵。在早年的美國人口普查登記表上,官方專門給出提示:如果你是白人,請保持種族欄空白;如果你不是白人,請在種族欄註明(黑人填寫 B,白黑混血兒填寫 M)。從這個角度來看,白人的確未被標記。

為了解釋你的疑惑,我們先暫時簡短地討論一下字體排版中的政治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用正常小寫的 white 表示白人,但卻採用首字母大寫的 Black、Indian 和 Irish 表示黑人、印第安人和愛爾蘭人。我為什麼這樣做?歷經數十年號召用首字母大寫方式書寫「Negro」的運動之後,作家、活動家杜波依斯(W E B DuBois)在二十世紀早期表示:「我認為,八百萬美國黑人有權要求獲得一個大寫字母的尊重。」我沒有將 white 首字母大寫的原因與文化認同沒有任何關係——實際上,我這麼做是因為種族概念一直就不公平,因此我也要用不公平的書寫方式對待表示種族的單詞。

雖然種族分類具有不穩定性,但是仔細研究白人之後,你就能知道種族的威力有多麼強大。數十年來,「白人」都是美國公民身份的顯著特徵。(嚴格意義上而言,黑人也可以成為美國公民,但他們無法享受合法權益。二十世紀中期之前,出生在美國本土之外的亞裔也無法獲得公民身份。)美國憲法制定之初就明確規定了什麼人可以獲得公民身份——白人。但是,可以被劃入白人群體的標準卻在不斷變化。最初抵達美國時,德國人、愛爾蘭人、義大利人和猶太人都被視為非公民和非白人群體。但在此後,美國社會漸漸開始將他們視為白人。因此,我們今天認定的「白人群體」和一個世紀之前的「白人群體」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這個問題上,託馬斯·納斯特(Thomas Nast)一系列臭名昭著的漫畫頗具代表性。他用當今社會早已摒棄的駭人聽聞的形象刻畫愛爾蘭人和黑人——工人階級愛爾蘭人在漫畫中的形象是戴著褶皺大禮帽、穿著捲曲鞋子的黑猩猩。他們嘴唇上方是巨大的圓拱狀區域,周圍長滿濃密的連鬢鬍子。

左圖:託馬斯·納斯特充滿種族歧視的諷刺漫畫。

右圖:這幅 1876 年的漫畫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從政治角度對比南方黑人和愛爾蘭民主黨人,認定他們地位相當。諷刺的是,這本自稱為「文明期刊」(Journal of Civilization)的出版物也做出過卑鄙無恥之舉,想要憑藉主觀標準決定什麼群體是文明群體,什麼又是不文明群體。

有時,納斯特還會在愛爾蘭人身邊畫上一個同樣充滿種族歧視意味的美國黑人形象。在他筆下,美國黑人有著巨大的嘴唇、碩大的屁股和笨拙的雙腳,而且一般都不穿鞋。現在,很少有美國人對愛爾蘭裔美國人存在刻板印象。除非碰到一位名叫奧康納(O』Connor)的紅頭髮傢伙,否則如今的美國人很少會產生 「當然,他長得就像愛爾蘭人」這樣的想法。

但是,納斯特並非僅僅用下流險惡的漫畫攻擊愛爾蘭人。他的漫畫表明,很多觀眾似乎也認可他的表現方式。我再舉一個無形種族的例子:2014 年的報告顯示,15% 的美國人擁有德國血統。從數量上來看,這個種族分布廣泛,規模龐大。接下來我就要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德裔美國人是什麼模樣?七分之一的美國人有德國血統,但你能從面貌上分辨出幾個?雖然德裔美國人的數量比此後來到美國移民(義大利人、愛爾蘭人、猶太人)要多出許多,但他們卻隱藏於無形之中。

美國人本可以區分出身邊的德裔、愛爾蘭裔和法裔,但他們卻視而不見。其實,並非所有的白人都長得一樣。我的父母有鮮明的愛爾蘭裔特徵。一年夏天,全家出遊過程中短暫路過愛爾蘭。我們趁機第一次遊覽了都柏林。還沒走出機場,7 歲的兒子就點出一個早就縈繞在我心頭的問題:「這裡所有人長得都像爺爺和奶奶!」在 7 歲兒子的眼中,我們全家長得都像愛爾蘭人。

幾年之後,我計劃在上下班尖峰時段的巴黎地鐵站與一位法國同事見面。我們兩個不知道對方的長相,身邊又環繞著好幾百位乘客。我觀察身邊每一位進入地鐵站、離開地鐵站、等待、吸菸、發簡訊和漫無目的亂轉的女性,試圖猜出誰是我要見的人,但最終一無所獲。接著我轉過身來,發現不遠處有一位女性正隔著人群衝我揮手。顯然,她很快就在人海中認出了我。在那之前,我隱約覺得不管自己對巴黎多麼了解,我在地鐵裡還是顯得與眾不同:我也許可以像法國人一樣坐上地鐵,看著法語廣告,和售票員聊天。但回到家看著鏡子,我知道自己長得還是和外面各式各樣的法國人有所區別。

此後和法國同事聊天時,我問她如何找到我。她說一眼就看出我不是法國人。怎麼會呢?我好奇地問。她仔細打量了一番,然後滿意地笑著說:「下巴暴露了你的身份。」在那之前,我從來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做愛爾蘭下巴的長相,可我的確長著這樣的下巴。毋庸置疑,如果納斯特曾經在街頭遇到我的美國祖先,他也一定能認出來他們是愛爾蘭人。如今的美國人不再區分身邊誰是愛爾蘭裔,也不再用諷刺漫畫強調愛爾蘭裔的體貌特徵。不過,我們還是能夠認出愛爾蘭裔,因為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長相。

和白人群體的變化一樣,亞洲人的種族分類也經常變化,而且與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密不可分。1870 年,美國人口普查第一次將「中國人」劃分為獨立的種族類別(但是除此之外,統計表上沒有為任何來自亞洲大陸其他國家的人口劃定分類)。大約在同一時間,美國人口普查也開始將與亞裔類似的另一個受排斥群體計入數據——印第安裔美國人。此時,美國憲法已經經過多次修訂,準備好剝削利用印第安裔美國人。有趣的是,印第安裔種族分類的定義從一開始就變化不斷:最開始根本不計入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後來被計入數據,但卻歸入「白人群體」;只有在印第安裔美國人數量眾多的地區,他們才被劃入專門的分類中。

保羅·索爾(Paul Schor)在精彩的歷史學著作《計算美國人口》(Counting Americans,2017 年出版)中提到,在涉及到亞洲人時,美國政府將中國人和日本人作為單獨分類計入人口總數,但卻沒有給其餘亞洲國家的移民設定分類。直到二十世紀,美國政府才加入「菲律賓人、印度人和韓國人」三個新的種族分類。種族分類完全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概念體系,但它從不具有綜合性和廣泛性,而且總是存在定義不清的問題。縱觀整個歐亞大陸,美國政府至今仍然搞不清楚區分白人和亞裔(黃種人——譯註)的地理分界線在那裡。每隔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中,出生在希臘東部和泰國西部的移民總是不確定自己應該屬於哪個種族。種族就像風暴中起伏翻湧的巨浪和狂風席捲下的沙丘——它是令人生畏的阻礙,而且總是在不斷變換形態和內涵。

二戰期間,中國是美國的盟國,而日本則是美國的敵人。美國軍方認為,有必要從種族差異入手,正式區分中國人和日本人。在一系列卡通漫畫中,他們試圖讓士兵學會分辨體貌特徵,進而識別出躲藏在中國民眾之中的日軍士兵。

美國軍方發給士兵的宣傳畫。他們希望士兵了解中國人和日本人的體貌差異。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名為《如何辨別日本鬼子》(How to Spot a Jap)的傳單已經算是充滿種族歧視的新奇事物。它要麼成為證明種族歧視刻板印象的反面歷史教材,要麼印在明信片上傳遞諷刺信息。不過,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視角看待這份傳單。在 1978 年出版的《文明的進程》(The Civilizing Process)中,社會學理論家諾伯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為讀懂他所謂「習慣」(habitus)的創造過程,研究了大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講述禮儀的書籍。有些禮儀——比如不在餐桌上擤鼻涕、不用公用勺子吃飯、不在公共場所打噴嚏和放屁——在現在看來是非常正常,堪稱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實際上,它們卻是社會建構出來的規範,是人們在長期學習後掌握的行為。

提倡社交禮儀的書籍最初問世時,社會要求成年人認真學習,掌握在今人眼中再正常不過的基本禮貌習慣。這些書籍的解釋十分詳盡。在「關於擤鼻涕」的這章內容裡,埃利亞斯引用了很多詳細描寫「紳士規範」的語句:「擤鼻涕或者咳嗽時,請轉向旁邊,確保不會汙染餐桌」、「不要用拿食物的手擤鼻涕」、「用桌布擦乾鼻涕是不得體的行為」。有些詩一般的禮儀規範更加形象:「擤完鼻涕後,不要展開手帕查看,讓人覺得從你鼻子裡噴湧而出的其實是珍珠和紅寶石。這是不得體的行為。」這麼看來,必須經過明確教導才能讓當時的人們學會如今所有人都懂的禮貌習慣。

美國軍方印刷了大量的《如何辨別日本鬼子》傳單,希望它們能像埃利亞斯研究的禮儀書籍一樣教會士兵識別日本士兵的竅門。軍方想要創造並為士兵灌輸一種種族習慣,讓他們能區分中國人和日本人。在今天看來,二戰時期的海報非常令人不悅——粗魯、侮辱、充滿簡化論色彩。在今人看來,認識到海報中的荒謬之處意味著我們不像當年的製作海報的人一樣堅持種族歧視觀點。實則不然。其實,認識到海報中的荒謬之處僅僅意味著如今的種族分類與 1942 年的不同罷了。

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的「差異」或「相似」並不大。從體貌特徵來看,兩者的對比就好像愛爾蘭裔美國人和法裔美國人對比一樣。但這不是說從統計學分布角度來看兩者不存在差異。我只是認為,我們對種族的了解其實都是後天學習來的,而我們「知道」、「看到」的顯著種族特徵總是隨時間流逝而不斷改變。走在大街上,大部分美國人難以區分迎面走來的究竟是愛爾蘭裔美國白人還是法國裔美國白人。但是,他們幾乎不需要任何官方指導就能從外表上將白人和黑人區分開來。如果今天旅美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的差異依舊像二戰時期美軍士兵眼裡那樣明顯,很多美國民眾自然也能一眼就看出誰來自中國,誰來自日本。

普通民眾概念裡的種族差異不一定非要「完美無缺」。人們不認為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是黑人,但他的確是;有時候,人們還會將白人錯認成黑人。在形成和消除種族差異過程中,遺傳特徵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們心中的種族差異其實是由政治因素漸漸塑造出來的。如果將兩個完全相同的群體分別劃入不同的種族分類,並為其各自賦予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權力關係,他們在民眾眼裡就是明顯不同的種族。

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是現代統計學領域的先驅,但他也是一位優生學家,提倡改良人種。除了其他因素,高爾頓還因為十九世紀晚期多張聲稱能揭示「猶太人類型」的照片而聲名狼藉。當時,人們相信愛爾蘭人、猶太人、日本人、中國人和德國人分屬於不同的種族。將猶太人單獨劃分成一類人,人們便以為自己能通過外貌將猶太人識別出來。直到今天,很多猶太人依舊對世界上存在「猶太面孔」這個理念深惡痛絕。他們認為「猶太面孔」理念的內核就是種族歧視。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美國軍方、託馬斯·納斯特和回歸分析模型統計方法之父都堅信,不同種族之間存在如今美國人普遍無法識別出的顯著外貌差異。最起碼,在如今的美國人看來,他們能夠自信地區分白種人、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人,但卻無法以同樣的自信區分中國人和日本人、愛爾蘭裔美國人和其他美國人以及猶太人和其他美國人。

我懷疑從沒有種族劃分星球來的外星訪客在剛到地球時肯定一頭霧水,完全不理解我們今天所採用的種族分類模式。如果讓他們根據外貌對人類進行劃分,外星訪客絕不會採用我們武斷的分類方式。即便詳細給他們介紹不同種族劃分標準的細節,他們也不會接受,更不會像如今的美國人一樣,將活生生的人類劃分成不同種族。

我們腦海中理所當然的種族分類其實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它就像是第三隻眼睛,幫我們認識了解周圍的世界。人口普查預測報告顯示,美國在未來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少數族裔佔據人口主流的國家。「在未來,有色人種移民將會打造一個什麼樣的美國?」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僅要改變劃分不同種族的具體標準,更要改變各個種族內部的具體細分標準的及其象徵含義。為了應對未來人口統計學上的變化,人們可能像以前一樣放寬對白人的定義。

2017 年 8 月,美國夏洛茨維爾,人們在街上擺放鮮花和標語,悼念在暴力衝突中遇難的反種族主義示威者 Heather Heyer。圖片版權:視覺中國

在 2011 年出版的《白種人的歷史》(The History of White People)一書中,內爾·歐文·佩因特(Nell Irvin Painter)提出,為了將更多人納入範疇,「白種人」的劃分標準曾經出現多次擴張。十九世紀晚期,愛爾蘭人和此前「疑似」白種人的非新教徒首先被劃入白種人群體;二戰期間社會動蕩,軍人和外出務工的產業工人大規模遷徙,由此引發「白種人」劃分標準的第二次大擴張。在戰爭經濟的刺激下,義大利人、猶太人和墨西哥人等群體社會地位上升,力圖證明自己能為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的美好理想貢獻力量(1945 年,美國出現歷史上唯一一位猶太裔美國小姐選美大賽冠軍)。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讓這些群體也加入「白種人」的大家庭;「白種人」劃分標準的寬容性從羅斯福總統時代一直延續到戰後時期。最終,異族通婚突破此前的種族界限觀念,漸漸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很少有美國白人可以肯定的說自己只有一國血統(比如瑞典、德國、法國),因此「白種人」的分類也無法延續此前根據國家劃分種族的理念。佩因特認為,二戰後的最後一次「白種人」劃分標準變動為自己這本以科學為基礎分析種族的專著畫上句號,也塑造了今天的美國:人們願意打破陳舊的種族界限,而社會中混血兒數量也達到歷史峰值。

也許,種族的融合意味著美國最終願意以友好的姿態步入多種族社會。如果事態發展真的如此,背後原因不是人口統計學數據的變化,而是社會活動家們的功勞。他們與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持續鬥爭,絲毫不知疲倦。追求種族公正的運動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只是人口統計學數據的變化,更是因為種族特權無法在組織結構嚴謹的新型種族體系中找到立足之地。很多國家的白人雖然已經淪為少數族裔,但卻依舊掌權。從這個角度而言,白人身份意味著公民身份。在這些由少數族裔掌控的國家中,白人對佔據總人口大多數的其他族裔進行超乎想像的剝削和掠奪。最差的時候,佔據人口多數的非白人美國人甚至會覺得自己生活在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巴西和瓜地馬拉:一小部分淺膚色的掌權群體享受特權,而佔人口大多數的民眾卻要為此付出代價。

要想在通往公平正義的道路大踏步前進,我們就要抨擊為了「合理」進行剝削和殖民而享有劃分種族特權的行為。換言之,我們要了解和改變種族分類的基本邏輯。我們要的不是象徵性地擁抱多元文化,而是要限制權力。權力實在太過狡猾,我們不指望它能束手就擒,靜靜等著受到人口統計學變革的影響。不管身處什麼歷史時刻,不管它擁有怎樣的特權地位,我們都要直面種族特權勢力的衝擊。單純設想人類固有的種族多樣性能彌補社會系統的缺陷毫無意義,我們必須行動起來。

美國向著非白種人佔據人口主流方向發展不是定數,但卻給我們營造出千載難逢的機遇。佩因特指出,當外部條件出現變化時,建立新的種族劃分模式就成為可能。二戰從地理和社會兩個層面促進種族融合,幫助美國多種多樣的歐洲種族成功融入單一的「白種人」群體。同樣,十九世紀晚期西海岸的亞洲移民主要是工人階級,雖然數量不多且多為男性,但亞裔漸漸在美國社會佔據一席之地。移民法修改後,美國更願意接受專業人才。因此大量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亞裔移居美國,分布在更多城市之中。此時,亞裔美國人的種族劃分標準也出現相應調整。

利用變化的社會條件改變種族劃分標準不僅僅需要與種族歧視作鬥爭,更要挑戰種族概念本身。這並不意味著要在種族歧視依舊猖獗的今天虛偽地否認種族的存在,而是要挑戰種族概念能夠決定人們生活的權力。「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希望剝奪警察在沒有合法理由情況下對非裔美國人使用暴力手段的特權。如果最終成功,它將廢除一種用來維護種族隔離和種族不同的重要手段。對於部分美國白人而言,放下因內戰時期南方陣營行徑而產生的可恥且錯位的驕傲,認識到自己的祖先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意味著什麼?真誠地了解每個國家的種族歷史,仔細思考如何彌補才能讓我們踏上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意味著什麼?種族不是必然存在的事物,也不是我們希望它消失就能消失的事物。相反,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種族分類標準的易變性,實現權力的再分配。

種族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學家理察·阿爾巴(Richard Alba)上個月在《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指出,美國將在 2044 年變成非白人佔人口大多數國家預測成立的基礎是種族定義和劃分標準恆定不變。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一個令人震驚的現實:人們的種族會改變。相較於 2000 年人口普查而言,接近 1000 萬美國人的種族身份在 2010 年的人口普查中出現變化。阿爾巴批評人口普查採用「二元思維模式」,比如將西班牙裔美國人簡單認定為西班牙裔,並且通過一系列古怪的問題讓受訪者忽視自己可能具有的其他種族身份。阿爾巴在文章中表示:「美國將在未來形成少數族裔佔多數的社會只是一個預測和假設,我們不該將其視為必然發生的結果。」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人口統計學數據的變化不能幫助我們抗擊種族歧視。相反,如果意識到看似堅不可摧的種族劃分標準實際上複雜多變,我們就能找到其他瓦解導致種族不公社會結構的途徑。

消滅種族歧視要求我們對敵人的本質有著清楚的認知。擊敗白人至上主義的辦法就是將其徹底剷除。只有白人不再是享有特權的公民群體,不再比混血兒和愛爾蘭人更高貴時,美國才能真正形成「非白人佔多數」的社會。空談多種族融合美好未來絲毫無法減輕我們對文化迷失的焦慮,我們也不能產生種族身份問題和權力分配不公正問題永遠無法得到解決的錯誤想法。腳踏實地,落到實處。也許在下一次白種人劃分標準的擴張過程中,種族的界限將不復存在。

翻譯:糖醋冰紅茶

題圖版權:Library of Congress;長題圖為電影《為奴十二年》劇照,來自豆瓣電影(圖片有裁剪)

2018 THE NEW YORK TIMES

相關焦點

  • 象形文字究竟從何而來?最早文明的創始者,被認為是外星種族
    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跨越任何時代都無法回答的問題。現代人絞盡腦汁也只是知道一切物質都是由微粒組成的,但是為什麼這些微粒組成了人類,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生物,行星,甚至宇宙,這些問題沒有人能回答。關於古文明的研究與發現,現在科學家只能通過考古學的方法得到少量的信息,讓我們對那段消失的歷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而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卻發現許多東西的出現已經超越了人類的認知,那些不屬於那個年代的東西,為什麼還會出現?有些人以為他們是外星文明遺留在地球上的痕跡,那事實究竟如何呢?
  •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
    2:不是每個人都能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時刻保持饑渴的狀態,多多獲取知識,提升自己。3:漂亮的臉蛋,可以多笑一笑,對人保持微笑,善待他人,心靈美才是真的美。4:完美的身材,可以通過鍛鍊,塑造完美的身材。5:談資,多學習,多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流,每天保持閱讀和寫作的習慣,誇大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 揭秘爐石傳說中的三大隱藏種族,每個都有屬於自己種族的獨特技能
    爐石傳說擁有野獸,機械,龍,元素,海盜,惡魔,魚人七大種族,每個都有能跟自己種族形成聯動的獨特卡牌,但是,除此之外,爐石傳說中還有三大隱藏種族,這些種族也有屬於自己的神奇技能,可以跟其他卡牌形成配合哦,歡迎大家跟我一同了解。
  • 多少人認為只有女兒的人生是一種缺憾
    就算現代小家庭中,一些媽媽不再感到孩子不是屬於自己的,但制度性的父權依然存在。正因為「冠姓權」在男性手上,所以他們可以讓孩子屬於自己,所以多少人認為生兒子才是傳宗接代,只有女兒就是人生缺憾。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日]上野千鶴子 著鄒韻/薛梅 譯綠林社丨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2020-3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道聽了多少回這樣的話,我媽的失職就是沒再生出個兒子,我爸的遺憾就是沒個兒子,導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對自己說,我必須比同齡的男生都優秀
  • 每個人的「味道」不一樣,究竟什麼是體味?
    每個人的「味道」不一樣,究竟什麼是體味? 2020-05-03 0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楊春俊、劉盛秀 人衛健康
  • 《優秀的綿羊》:大學究竟應該學什麼?也許你認為的都是錯的
    所以,很多人去搜索最熱門的10個專業,也總有過來人會去指導孩子該學什麼專業,可大學真的就是只為就業做準備的嗎?大學究竟應該學什麼?我們認為的真的都對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春花老師曾經說過:讀大學應該是為你的一生負責,而不是為你的就業負責。對於這句話,真的是不能再認同了。
  • 你對自己的牙齒能了解多少?
    牙齒對於每個人來說,簡直太熟悉不過了,但是追根到底的來問你,你究竟對牙齒了解多少,如果問你人總共有多少顆牙齒,分別叫什麼名字,在口腔中是怎麼來排列的等等,這些問題,你能回答出多少?我來分析一下,看看你有多少不知道的,呵呵!每個人到底有多少顆牙齒呢?
  • 番茄mailbox|10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找自己
    我現在真的沒有什麼動力了,心裡很麻木,有種無力感。就數學而言,我已經花了七八萬塊錢請老師一對一輔導,但是分數卻沒有提升,這讓我對學習產生一種很失望的感覺。離高考還有一個月,我究竟還能改變什麼呢?很多情緒不知道如何傾訴與發洩,老師覺得我不會有太大的進步,不會和我溝通什麼。
  • 清華大學的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究竟是多少?看完只恨自己不爭氣
    那有人就會問了,清華大學的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是不是也要很多?其實不然,究竟是多少呢?看完只恨自己不爭氣,當初沒能考上這所大學。清華大學始建於1911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位於首都北京海定區,擁有一流的學科,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學,位列我國「985工程」和「211工程」,也是眾多學子實現夢想的地方。
  • 卡夫卡:無可避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頑疾
    不論是外人的評價,或是自身的認知,我都知道,確實我不夠完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後來我才明了的事實。我也說了,那時候是小時候,小時候不論是對自己的認知,或是對世界的認知都尚不能說是完全了解,即便時過境遷,如今,我也依舊不能說是對這世界、對自己就完全了解。那時候,我的優點和缺點都一樣的明顯。
  • 可口可樂新噱頭「少一點白人、少一點壓迫」開闢了另類種族歧視的盛宴…
    」意味著「少一點壓迫」、少一點白人就能「少一點傲慢」和「少一點無知」。如果律所做不到,則會被公司扣費…不過,儘管該公司誇耀自己致力於「幫助美國社會建立一個充滿包容的環境」,但它很快就遠離了那些充滿爭議的幻燈片——這些幻燈片,顯然是DiAngelo自己編輯的一組視頻的一部分。網友們上油管查詢,其中一段視頻,長達11分鐘,名為「理解白人意味著什麼,挑戰種族主義又意味著什麼」。
  • 張伯禮認為,種族的延續是中醫藥有效的宏觀證據,有沒有道理呢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醫學,傳統醫學藥物的起源同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取之於天然的植物、動物和礦物,這是民族生存的本能。傳統醫學都是為民族健康服務的,對於種族延續是有幫助的,但是不能說種族延續是醫學有效性的宏觀證據。種族延續是多種因素造就的,醫學因素不過是其中一個,很多種族的滅亡和醫學沒什麼關係。
  • 其實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生活中有這麼一種人,他們執著地認為自己取得的所有成功都跟自己的奮鬥無關,都是憑運氣。世上真的有這麼「謙虛」的人嗎?
  • 美國人所理解的他者: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是美國人
    20年後,約翰·皮埃爾(John Prior),一個在伊拉克戰場上服役的美軍中士向記者喬治·派克(George Packer)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在內心深處,我相信每個人都是美國人。」然而,20年後大部分美國人都傾向於認為德國人民和美國人一樣都是「納粹匪徒」的受害人。隨後在二戰中,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繼續堅稱,「我們不會與日耳曼種族作對」而只是反對「納粹陰謀家」。在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高潮時,國務卿迪安·臘斯克(Dean Rusk)也說了同樣的話:美國「與古巴人民沒有任何爭執,只不過不能苟同於把自己強加給這個國家的那個政權。」
  • 古埃及人是什麼人種?考古學家怎麼認為?
    曾經的古埃及語言已消亡了,普遍認為其屬於亞非語言家族的一個獨立分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古埃及語與閃米特人的語言非常接近,甚至與查德人的語言接近。現在埃及生活的科普特人被認為是古埃及人 的後裔。他們信奉基督教,以科普特人的教堂禮儀使用源自古埃及的語言來進行宗教儀式。現代埃及人中的大部分是阿拉伯人的後裔,他們當時徵服了埃及,他們並不是古埃及人的後裔。
  • 世界文學新動向|每個人都應該讀出屬於自己的張愛玲
    張愛玲100:每個人都應該讀出屬於自己的張愛玲今年9月30日是張愛玲百年誕辰,多家媒體就此重申和紀念張愛玲,走在最前的是臺灣地區兩家媒體《聯合文學》和《INK印刻文學生活志》(以下簡稱《印刻》)。《INK印刻文學生活志》8月刊「每個人都應該讀出屬於自己的張愛玲」,正如《印刻》執行主編蔡俊傑在8月刊的編輯部報告中所言,這或許百年張愛玲的重要主題。
  • 每個人都有一點雙重性格,這超級正常的!
    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面具。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目的,就會有不同的交往方式。 可能很多人都是一開始冷淡,後來慢慢就越來越熱情。這種情況是人之常情,因為人和人相處就是要經歷這樣一段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過程。一開始的冷漠和疏遠,只是人對自己的保護,不想那麼快敞開心扉。 而有的人則是一開始很熱情,後來卻冷淡。
  • 《人間失格》讀書筆記:每個人都以為了解自己,其實都是騙自己!
    小說描述了主人公葉藏從小在十分壓抑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這是一個以父權為中心的傳統封建家庭,葉藏為了討得父親及其他家人歡心,便一直偽裝自己,把自己包裝成小丑一樣逗笑的人,以博得其他人的關注。太早治小時候家庭生活富庶,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從小便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家庭的冷漠氛圍並沒有使他感受到關愛與溫暖,使他一生都抱著痛苦的回憶,尋求女人的溫暖。小說中主人公葉藏的成長路線其實是太宰治自身的人生寫照。太宰治一生曾自殺四次,但都沒有成功,最後終於自殺身亡,這也反映在其小說中。對於人生,太宰治有很多發人深省的思考,他曾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梁文道:麥爾斯《最純淨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
    就是朝鮮的文化,說到朝鮮文化,我們想到,我們中國人就比較熟悉,像《賣花姑娘》這種電影,其實他還有很多的小說,他還有很多文宣手冊,這些東西大家不是太重視,大家覺得這無非就是洗腦,都是一些很呆板,很傻的,很蠢的言論,一天到晚講什麼主體思想,他們的民族的偉大,優秀,這些東西就連他們自己人都不信,我們幹嘛要理會他呢。
  • 什麼是「烏鴉定律」?每個人都在不斷地犯
    好友阿梅畢業一年內換了不下五份工作,每當我問起她的離職原因,她都說是因為老闆不喜歡她,同事也排擠她。頭兩次,我會義憤填膺地和一起罵老闆、罵同事,但漸漸地,我卻覺察出一點不對勁了。一個人究竟要多倒黴,才會在一年內,遇到五家公司,老闆全都「不做人」,而同事全都很「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