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認為只有女兒的人生是一種缺憾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何珊珊 單讀

公開信( Republic of letters )是單讀的開放欄目。我們歡迎來自不同背景、住在不同國家的作者,在這裡向彼此寫信,分享他們最近的生活、關心的議題、以及世界上重要的事。

今天的這封信,是單讀編輯何珊珊寫給另外兩位編輯的回信。這次信件往來的緣由,是一個月之前網絡上那場空前盛大的「冠姓權」爭論。如今這場爭論早已被反種族歧視、「香港法案」等話題蓋過,回到它原本的邊緣地帶。在信中,何珊珊指出前面兩位編輯所忽視、輕視的那些更隱秘的、更穩固的男性對女性的壓迫。

歡迎更多的朋友參與進來,你們也可以用照片、視頻等其他語言來回應,來信請發送至 anonymous@owspace.com。

寫信人:何珊珊

單讀編輯

張頔、律君:

本以為那天下午由「冠姓權」開始的討論停止後,我們就會各自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被眼下的緊迫任務推著度日,而無暇再回味這些費神的話題。沒想到你們竟然鄭重其事地寫起了信,還公開邀請我延續這場討論。其實我不太情願以公開信的形式回應你們的觀點,公開表達自我需要勇氣,而我又格外在意別人的評價,想到別人會評論這封回信,我就渾身不自在了起來。而且,待到我回信時,我們討論的話題已是明日黃花,恐怕無人問津,看著慘澹的點擊量我又不免會失落。

被批評也不是,被無視也不是,自己想想也覺得可笑。但最後我還是下定決心寫完這封回信,因為女性議題不應該只有編輯部的兩位男性在公開談論。女性被噤聲的歷史已經夠久了,不管我之後的論述好壞與否,至少在形式上,我完成了女性的在場。

我還能記起那天的爭論。張頔說,「冠姓權」體現出的男女不平等,其實是階級不平等的表現之一,爭取「冠姓權」在推動男女平權上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們在解決階級問題上齊頭並進,才可能實質性地爭取男女平權。我不同意你把男女不平等和階級不平等混為一談。你補充解釋道,所謂階級就是指一方對另一方的剝削,男性對女性的剝削是形式之一。我琢磨了好久,這句話聽起來似是而非。為了釐清階級和性別的關係,我還特地打電話向兩位學習過女性主義理論的同學求教。

我想你談到的階級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的一致性,其實應該理解為它們都是權力不平等的表現,當然我們要看到所有的權力不平等,一併去抗爭。但是階級和性別確實需要作為兩個獨立的維度來分析問題,前者圍繞名利佔有,後者圍繞男女之別。之所以要這樣區分,是因為這裡有兩套不同的壓迫機制,有不同的困境和訴求,如果把男性壓迫女性簡單地看作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一種,而不去關心這個機制具體怎樣運作,就可能導致女性的困境和訴求被忽視,被利用。

▲Lady Gaga,《嘎嘎:五尺二寸》劇照

因為疫情被禁足的一天,我連著看了兩部紀錄片,《嘎嘎:五尺二寸》(GAGA: Five Foot Two)和《美利堅女士》(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Lady Gaga 和 Taylor Swift 都是這個時代的大明星,她們有名、富有,如果性別和階級共享一套剝削制度,那她們應該已經免於被男性壓迫。但她們都提到了身為女性而遭遇的不公:被輕視,被性騷擾,被蕩婦羞辱,背負更大的轉型壓力……同一階級的男性和女性,處境並不相同。

最近的一次閱讀經歷,更讓我確信了這點,階級問題上的進步,不會順帶著將男女平等送上門來。《託爾斯泰讀書隨筆》收錄了這位大文豪對不平等的認知,他批評奴隸制、種姓制,批評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蔑視,批評官僚、富人將其他人踩在了腳下等等等等。那他如何看待男女間的不平等呢?書中的另一篇文章,他為契訶夫的《寶貝兒》寫的跋,給出了答案。他寫道:「就女性的天職來說,她們的事業有別於男人的事業。」他所謂的女性的天職,就是用偉大的愛安慰男性,好讓男性建設世界。誇獎女性能為所愛的人獻出一切,並要求她們必須這麼做,是很卑鄙的,這為男性的愛無能開了脫,還否定了女性的主體性。讀到這時,我差點氣得扔書。

不過我的意圖並不在指責託爾斯泰,我當然不能以當代人的眼光去苛責那個時代的人。我想強調的是,託爾斯泰反映出了同一歷史時期人們在不同不平等問題上存在認知差異,可見男性對女性的壓迫是不同於其它的,而且更隱秘、更穩固。如果未來人類真的實現了人人平等,那不光是因為我們不斷發展經濟,階級統治隨之消失,女權運動一定也在其中,同樣在其中的,還包括現在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的反種族歧視運動。

不知道你們是否還有耐心讀到這。我想同你們花氣力去論辯性別和階級關係,女性地位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不是因為這能爭出什麼智識上的高下,而是因為這關涉女權運動如何展開的問題。如果篤信男女不平等置於經濟形態導致的階級不平等中,那女性爭取平等的路徑,就是投入到改變經濟形態之中。但正如我前面的那堆長篇大論所說,我不支持這一主張,我不否認經濟發展會影響女性地位,但這顯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市場/計劃經濟體外的家庭、社會文化建構,都需要被納入理論範疇,進而供我們尋找更多的鬥爭方法。行文至此,我可以對律君的一個觀點提出異議了。你說社會主義時期的女性解放要先進於改革開放後,其實不然,經濟形態的改變沒有必然地解放女性,那時候,女性雖然被鼓勵外出工作,但她們並沒有從家庭中解放出來,她們只是被利用了。相關的研究,我可以私底下再分享與你。

所以我就不大同意你們說「冠姓權」是個不怎麼值得討論的話題,爭取它對男女平權毫無作用。經濟地位只是表象,支持它的其實是父權制。雖然我國的法律已經解決了「冠姓權」之爭,但是父權制一直籠罩著我們的生活,男性享有「冠姓權」就是維繫父權制的手段之一。上野千鶴子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中,詳細論述了女性的生育成果是如何被男性-父權所佔有的,孩子冠父親的姓,就意味著孩子是屬於男方的,把母親標記成了外人。就算現代小家庭中,一些媽媽不再感到孩子不是屬於自己的,但制度性的父權依然存在。正因為「冠姓權」在男性手上,所以他們可以讓孩子屬於自己,所以多少人認為生兒子才是傳宗接代,只有女兒就是人生缺憾。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

[日]上野千鶴子 著

鄒韻/薛梅 譯

綠林社丨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

2020-3

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道聽了多少回這樣的話,我媽的失職就是沒再生出個兒子,我爸的遺憾就是沒個兒子,導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對自己說,我必須比同齡的男生都優秀,才可以讓爸媽覺得他們的人生沒有因為只有一個女兒而不完整。我想大部分男性是很難體會這種心情的,因為社會厭女,自己也會開始討厭自己,自覺地把枷鎖往身上戴。不管這次的爭論因何而起,那些都不重要,爭取「冠姓權」是顛覆父權制的一個突破口,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空談容易,實踐起來則要複雜得多,就像律君說的,和老一輩解釋,和愛人商討,都是大難題。我們很難把運動中的理性凌駕到感情之上。

我不同意把性別置入階級中討論,但它們被一起談論時,會提供一個很可貴的提醒,性別是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同理,性別也和種族交織在一起。Lady gaga 或 Taylor Swift 和一個貧窮的美國白人男性(我們先刨除國家和種族的影響)相比,到底誰過得更慘?不知道你們的答案會是什麼。我一時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只看物質享受,肯定前者比後者過得舒服得多;但是貧窮美國白人男性也是對好萊塢女性施加壓迫的制度的合謀者、受益者。

意識到性別中的階級/種族差異,是女性主義研究中的重要補充。此前主導女權運動的大多是白人中產女性,倒不是說她們的訴求全不合理,只是如果把視野局限在自己的世界,就容易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話。在我國網際網路平臺上活躍的女權 KOL,大多是中產女性,而中產女性和貧窮女性的處境是不同的。比如前者可以呼籲女性破除傳統觀念中對處女膜的迷信,大膽地使用起衛生棉條,但對後者來說,衛生棉條過於昂貴,根本消費不起。有人鼓勵女性用衛生棉條,就也需要有人站出來,為消費不起的女性提供廉價好用的衛生巾,就我所知,有人在研發可重複使用的布衛生巾,既環保,又能省錢。現在,貧窮女性在女性議題上的發聲還很少,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關心。

你們提到,「冠姓權」之爭的另一面是網絡暴力,極端激進的女權主義者露出了爪牙,不僅嚇壞了男性,也推開了本該站在一條戰線的女性。為什麼他們不能像我們一樣,坐下來好好聊一聊,聊不盡興,還可以互相寫信,繼續討論問題?不光這件事,我們已經見識了太多回的網絡爭吵,每一件事,都失去了討論的空間。

其實我沒太跟上你們的思維步伐,怎麼直接把這個話題引向了言論自由。我本來想多談談社交媒體是怎樣摧毀公共討論的。過去兩年,我的興趣點都在技術對人類的影響上,好奇社交媒體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人類社會。《參與的勝利: 網絡時代的參與文化》這本書中,粉絲文化研究大拿亨利·詹金斯和同他對談的兩位學者認為,社交媒體會帶來理想的參與式文化,我們集體協商,共享思考,如果被運用到民主實踐中,我們有可能迎接一個非等級制的社會。有時候我傾向於相信他們的論斷,因為原本只在文化接收端的大眾,現在都可以成為生產者,讓自己的想法、創造被所有接入網際網路的人看到。我們本可以互相了解,協同進步,讓每個人的智慧匯集成更高的智慧。

《參與的勝利: 網絡時代的參與文化》

[美]亨利·詹金斯/[日]伊藤瑞子/[美]丹娜·博伊德 著

高芳芳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

2017-8

但是現實中有太多反例了。因為網際網路速度太快了,發展到社交媒體階段,更是比 bbs、博客時代,更求快。我們瀏覽網絡上漫天的信息時,多數時候只能匆匆一瞥,所以在那裡,注意力成了最值錢的東西。資本的介入,讓網際網路徹底成了注意力的爭奪場,好好討論問題是多麼吃力不討號啊!比起怒斥男人的雄文,或嘲諷女權的爽文,我的長篇大論顯得一點吸引力都沒有。如果我們的平臺只想賺取無限多的注意力,從而換取無限多的金錢,我們的討論恐怕就沒什麼容身之處了。

你們轉向討論言論自由,好像是想批評那些極端的聲音,想教會他們,不是一直重複那些極端的聲音就叫言論自由,懂得傾聽另外的聲音才是言論自由。那我就在這個基礎上補充幾句吧。我在生活中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喋喋不休地說些經不起推敲的話,一旦有人反駁他,他就會搬出言論自由來捍衛他繼續胡說的自由。其實言論自由不是看什麼話被說了出來,而要看什麼話沒被說出來,言論自由保護的是那些可能不能被說出來的話。而且言論自由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一個重要的手段,最終我們想要的是達成一些共識,獲得更多的真理。

何珊珊

2020 年 6 月 11 日

原標題:《多少人認為只有女兒的人生是一種缺憾丨公開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有缺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有缺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學生心目中的優秀教師形象:1.師德高尚,淡泊名利。2.知識淵博,多才多藝。3.態度溫和,懂得寬容。4.關愛學生,良師益友。5.誨人不倦,循循善誘。6.教學嚴謹,語言幽默。7.風度翩翩,注重儀表。8.口語標準,板書藝術。9.尊重學生,告別體罰。10.教法靈活,授人以漁。
  • 方新軍:沒有回甘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沒有回甘的人生是有缺憾的---2018年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新生開學典禮致辭     親愛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下午好!我謹代表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歡迎全體新同學的到來。在座的絕大多數同學恐怕都是第一次參加法學院的新生開學典禮,心情難免有點激動,也有點緊張。
  • 生活的樂趣產生於缺憾中,生命的動力來自於不完美
    ,渴望一種完美的生活狀態。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憾,人生確實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比如,覺得自己長得不漂亮,腦子不伶俐,沒有更多的錢過好日子,沒有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有的人不接納生活的現實,一心追求心目中的完美,追求理想中的完美,到頭來發現是自尋煩惱;有的人認為自己追求完美的生活和人生是積極向上的表現,艱辛過後發現是勉為其難,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極度苛求,是在追求一個海市蜃樓般的幻影。生活總是不能圓滿的,它總會給人生留下很多缺憾,這其中最大的缺憾就是對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感。
  • 王菲曬李嫣14歲生日照,缺憾美的孩子,依舊可以耀眼奪目
    5月27日是王菲的小女兒李嫣的十四周歲生日,夜間,李嫣開心的在某社交媒體上曬出了自己的慶生照。照片中她手捧一束黃色小花,微笑中洋溢著滿滿的幸福。久未露面的李嫣,現在染了一頭飄逸的金色長髮,一眼望去,一群人中,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這個自信的小美妞了。
  • 《次第花開》:接受缺憾開始快樂
    很多人的問題都在於永遠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財富、受用,好了還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佛經中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這個缺憾的世界裡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永無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惱或者忙得忘記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勞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不快樂,而一生卻已經過去了。快樂的人生是從接受缺憾開始的,接受一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學會說:「我不再需要什麼,我很滿意。」
  • 一對夫妻如果沒有兒子,只有女兒,晚年生活會是什麼樣的?
    01男尊女卑是古代封建社會,傳下來的老舊思想,但人為什麼會有,男尊女卑這種觀念呢?實際上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因為在之前的婚姻生活方式,是男娶女嫁。家中的女兒在結婚那一刻起,已經算是婆家的人了,俗話說的好,嫁人的閨女如同潑出去的水。只有男孩才算是家族香火的延續,這種觀念是很多人都會有的,無論這個男孩,他的資質是有多麼的平庸。
  • 令人深思的情感語句:凡事不要想得太複雜,再幸福的人生也有缺憾
    凡事不要想得太複雜,再幸福的人生也有缺憾,人生難免會遇到坎坷和困境,只有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以平和的心態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捨去浮躁和虛華,用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才會淡定從容。2.這個世界上的事,沒有一成不變的,它要麼變好,要麼變壞,總之,沒有不變的。離開不再美好的愛情,如果要變,那段感情只會變得更差。你的勇敢是你以後過得不錯最堅實的基礎。
  • 細賞《德魯納酒店》:IU帶著缺憾告別,燦星放手時下了很大的決心
    許多粉絲認為悲劇的結尾成為了本劇的「遺憾」,但我認為正是編劇(洪貞恩、洪美蘭)堅持不討好觀眾的結局,完整了這部作品。奇幻靈異,《德魯納酒店》創造出一套很完整的世界觀:德魯納酒店,位於陰陽交界處,平行於現實,只有死者能看見──它提供靈魂休憩,淨化怨氣,助其前往來世。
  • 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人生(好文)
    人世間的愛情是最美好的,留下了多少千古傳誦的美談,卻往往是悲情的一種缺憾。自古紅顏多薄命,也訴說著美麗的女人總是「有缺憾愛情故事」的女主角。「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的林黛玉和賈寶玉,曾經共讀西廂情竇初開,在封建家庭的強大勢力下,這對有情人終難成眷屬。
  • 《四重奏》:與缺憾握手言和
    《四》劇依然採取「以小見大」的講述策略,從四個樂手同在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開始,捕捉當中的瑣碎,將在炸雞中加檸檬汁是否應徵得他人同意、沒有夜班車是否是男、女之間的性暗示、是否應該翻看愛人手機、虛偽讚美裡的潛臺詞等問題無限放大,成為觀照人生的哲學問題,引領煲劇人發現原來在成年人自認為獨善其身、言之有物的世界裡,充滿著謊言和危機。
  • 愛自己,和不完美的人生和解:別讓完美主義綁架了你的人生
    智力只有7歲的單親爸爸山姆獨自一人撫養著女兒露西。父女兩人互相支持,幸福生活。但地區的教育官員認為山姆沒有撫養露西長大成人的能力,剝奪了他對女兒的撫養權。在爭取女兒的過程中山姆屢次受挫,這讓他對自己很失望。
  • 人生於世,最靠譜的關係,只有一種
    01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尋覓著值得自己依靠的人。一生中,我們會擁有多種關係,和父母的血緣關係,和情侶的戀愛關係,以及一批一批更換的朋友關係。在這些關係當中,很多人都會認為最為穩固的就是朋友關係;因為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才能夠行遍天下。
  • 那麼試著寬恕自己的「缺憾」
    大學畢業後,有很多人去國外深造了,就她還窩在北京,做著一個小醫生。天呀!您這麼年輕就當上了三甲醫院的副主任醫師,還不滿足啊?本想誇她兩句,人家隨便拿出幾個人來一比較,就讓我啞口無言了。人最怕的就是比較,一比較就能找到缺憾。大多數人都是完美主義者,有了缺憾,心中就會不爽。另外,每個人對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標準也是不同的。
  • 《兩隻老虎》不只是首兒歌,更有殘酷缺憾的人生
    這首兒歌對於我們來說早已再熟悉不過了,其簡單的歌詞與曲調讓每一個人都能很自然很快速的學會,這也是其能夠流行的一大原因,可是曾經的我們,或許並沒有去想過這首兒歌到底講了什麼,那兩隻老虎又意味著什麼,而直到如今這部《兩隻老虎》,或許才讓我們明白了這首兒歌的一些東西。
  • 「真羨慕那些只有女兒的家庭,沒有任何壓力,一身輕鬆!」
    真羨慕你們那些只有女兒的家庭,沒有任何壓力,一身輕鬆!不像我,倆兒子,壓力山大,不管想不想工作,都得拼死幹。」我愣了一下:現在這年代,男孩子和女孩子沒有什麼不同了。女孩子也一樣有壓力的,而且還很讓人操心,不管男孩女孩,我們做家長的都一樣要好好教養他們,一樣都得為了他們而努力打拼,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享受到最好的生活、教育呢?
  • 女友有缺憾,該不該再愛下去?真的讓人很猶豫
    羅毅是那種長相中等,性格沉穩的人,一般有什麼就直接說出來,不做隱瞞。不過他身上有一種溫暖的氣質,讓人迷戀。在我認識他一個月之後,他就向我坦白,公司裡有一個小姑娘對他產生了好感,那是剛入職場小白,只等著他的回應。他問我怎麼回絕這個小姑娘。我笑著對他說,明天我去給你送午飯。
  • 一直認為生女兒比生兒子好,看了這個微博,我沉思了……
    其實,有了他,我挺感恩上天的,也從未覺得沒有女兒是一種缺憾。但在今天之前,我一直認為生女兒比生兒子好。說到這裡,大家會說,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覺得不矛盾,前者是從情感角度出發,因為愛兒子,覺得有他就有了整個世界,所以滿足;後者是從理性角度出發,因為生女兒有諸多耳熟能詳的事實:女兒比兒子隨和、貼心,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嘛;生女兒將來沒有煩人的婆媳矛盾;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問題,那就是生女兒負擔小,你撫育她長大成人就算是完成了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兒子呢,最起碼你還得幫他準備婚房和彩禮錢……不知道大家那邊是什麼情況,反正在我們這裡,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和習俗
  • (人生感悟)
    人生在世,總會不斷地去追求完美,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工作、完美的婚姻、乃至完美的長相、完美的體態,這是一種本能。人生對於我們,就如同一張畫紙,我們自然會希望用手中的筆,按照自己的心願把它描繪成一幅驚豔無比的畫卷。為了實現它,我們始終在不懈地努力著。
  • 把仿生嬰兒當親生孩子養,用不被理解的畫風,彌補各自人生的缺憾
    導讀:把仿生嬰兒當親生孩子養,用不被理解的畫風,彌補各自人生的缺憾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把仿生嬰兒當親生孩子養,用不被理解的畫風,彌補各自人生的缺憾!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國士無雙 蔣廷黻的成功與缺憾
    無論我們研究這百年初期外交家林則徐、琦善,或是中期奕、文祥、曾國藩、李鴻章、郭嵩燾,或是最近期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及抗戰當時的外交人物,蔣廷黻認為我們不能發現一個人不竭盡心力,掙扎又掙扎,而後肯對外人有所退讓。蔣廷黻對這些外交家的不滿意之處主要是因為他們面對外交難題時,只是一味遵循宋代以來士大夫傳統,著力抵抗,不敢或輕易不敢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