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101所創建61周年。一個甲子的崢嶸歲月,砥礪奮進,101所伴隨著共和國雄壯前行的腳步,始終堅守航天報國的信念,牢記新時代航天強國建設的崇高使命,以創建成為國際一流宇航動力試驗中心為奮鬥目標,立足新時代昂首踏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努力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以國為重奠基石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抗美援朝戰爭停戰之後,為了打破以美國為首的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建立我國自己的國防尖端科技工業體系,爭取和平發展的國際空間,新中國的決策者們決定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發展中國自己的國防和航天事業。1958年3月10日,當時的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親自籤署命令,批准「8103」工程(即火箭發動機試驗站的代號)的設計任務書。1958年4月10日,我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發動機試驗基地---國防部五院試驗站宣告成立。試驗站的成立,開啟了中國航天動力事業的新紀元,成為了中國航天動力事業的起點和發源地。
建站之初,工作、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創業者們白手起家,從零起步,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僅僅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建成了我國第一個相當規模的火箭發動機試驗研究基地,完全具備了承擔完成當時各種飛彈武器型號、運載型號全彈、動力系統、發動機及組合件試驗的功能和能力,建設規模和水平位居亞洲之冠,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為我國仿製成功「1059」、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發飛彈武器飛行試驗成功和兩彈結合的飛彈核試驗成功以及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我國國防建設、飛彈事業創立和發展、航天事業裡程碑式的發展跨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航天液體動力事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奠基石。
改革開放帶來新機遇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後,隨著試驗站改名為研究所,101所改革發展建設的步伐邁的更快了,轉型發展的目標明確,科研生產試驗成就斐然。
期間國家先後實施了331工程、載人航天、北鬥導航、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固定資產投資和能力建設投入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為了滿足重大工程研製需要,101所先後建成了為神舟飛船和探月工程服務的GS-2和GS-3高空臺、探月整機臺,以及液氫液氧發動機試驗臺、組合件試驗臺等一系列發動機試驗和配套設施,承擔完成了大量地面和高空模擬試驗任務,同時對2號臺和4號臺、爆破臺等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和能力提升工作,以滿足新型號研製試驗和靶場飛行發射任務的急需。特別是為確保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和發射計劃,新建了我國唯一的動力系統試驗臺、YF-75D試驗臺和低溫綜合試驗區,圓滿完成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全部3個型號8個模塊12次動力系統試驗任務,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101所不斷完善試驗設施條件,提升試驗技術水平,優化型號科研生產管理模式,任務範圍和試驗能力得到大幅拓展和提升,已經成為我國技術先進、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航天動力綜合試驗中心,形成「一所三地」科研能力布局,可以承擔火箭、衛星、飛船、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等各類動力系統、發動機、組部件、推進系統以及整機等研製試驗任務,獲得國家級國防重大科技成果獎200多項,授權專利300多項,在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方面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新時代再創新輝煌
進入新時代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101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精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改革發展建設各個領域積極推動全方位深層次的華麗轉身,高質量發展再次展現出新的美好前景:
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經營模式實現多樣化,擁有多個公司運營平臺,建立了事業部制體制和多個專業技術研發中心。優化調整機關部門職能,構建簡約高效科學的組織架構和內控體系,改革出臺新的薪酬分配和激勵政策,完善優化了有利於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發展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任務領域大幅拓展,科研能力今非昔比。逐步形成一所多地的科研能力布局和一流完備的科研生產管理體系,可以承擔從閥門、箱體、組合件,到發動機、動力系統和整機、全箭系統試驗,從地面到空間模擬,從常規到低溫氫氧發動機試驗等各種型號任務。擁有中國航天液體推進劑研究中心,開展新型推進劑技術研究,液體推進劑研製生產完整體系日臻完備。液氫生產能力不斷擴展,液氫產能躍居全國首位。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了航天綠色推進劑研究與應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10個科技創新平臺,突破並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專職研發人員佔科技人員比例達到40%以上,積極爭取國家和航天重大科研課題研究,每年投入科技創新經費5000餘萬元,開展新項目新技術立項研發工作,科技成果向市場化轉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航天技術應用轉化實現新突破,新項目新產品研發成果層出不窮,營收規模較快增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持續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化拓展能力,煙機成套設備、改性材料和氫能應用等重點產業化項目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廣闊。設立了集團公司氫能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北京航天銀翔汽車材料研究院、航天六院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綠色航天動力試驗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菸草膨脹技術開放聯合實驗室、菸草-航天技術聯合實驗室等多個研發合作平臺和實驗室。
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佔科技人員比例達到60%以上,其中碩士200多人,博士40多人,為101所快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保證。領導幹部能上能下,機關人員全部競聘上崗,加大各類考核和激勵政策推行實施力度,大力營造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濃厚氛圍和良好環境。
經濟規模、經濟實力大幅躍升,總收入從「十五」末的2億元增長到17億元。職工收入也保持同步較快增長,各項福利待遇有了較大提升,工作、生活條件極大改善。完成了北山危房搬遷和新小區建設,極大解決了幹部職工的住房難題。新建綜合科研樓,首次實現科研辦公區和試驗區分離、集中辦公的歷史遺留問題。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支持青年員工崗位成才和建功立業,關心關愛離退休老同志,引導和培育正能量,大力營造和諧穩定發展的良好氛圍。
面向新時代新機遇,101所將緊緊圍繞集團公司「兩個世界一流」和「三高」發展新要求,瞄準國際一流宇航動力試驗中心的奮鬥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徵程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賈廣棟)
數讀輝煌
月異的變化,是砥礪奮進的決心信心,是61年輝煌成果的生動體現。從人才隊伍、職工隊伍到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從組織架構、體制機制到能力布局、一所三地,從單一軍品到軍民並舉,101所在創建國際一流宇航動力試驗中心和實現「三高」發展的徵程中闊步前行,不斷邁上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峰。(田源)
百姓情懷
「安居夢」聯結著「航天夢」
作為一名航二代,曾經在101所北山頭上的平房裡「蝸居」了幾十年,對房子有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結。
參加工作之後,自己恰巧與基建管理工作不期而遇。也許是命運的安排,自己有幸經歷了101所職工住宅建設的幾個裡程碑式的時期,特別是北山危房搬遷改造,也許會成為自己一生中值得大書特書的篇章,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101所發展建設、尤其是職工生活變遷的新徵程新輝煌。
說起101所北山頭,生活在雲崗的人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裡曾經是北京人心中的「小西藏」,條件艱苦不說,還遠離市中心,各種不便就別提了。101所的幹部職工特別是老一輩和航二代們幾乎都有在北山破舊低矮的平房裡、沒有客廳的老式單元樓裡生活、成長的經歷。
「老樓」,是101所北山頭上最早的宿舍區,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個時候職工宿舍少,條件差,一個套間三間臥室分給了三戶人家,既當客廳又是起居室,衛生間、廚房大家共用。這裡也是我出生的地方,因為人口多,所以分到了一個帶陽臺的大單間,這在當時就算是「豪宅」了,雖然它只有十幾平米。一家子人住在一個房間裡,生活非常不便。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老樓進行抗震加固,許多人家又搬到「108凳」臨時搭建的抗震棚裡。
改革開放以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為解決職工住房問題,所裡把北山中平房的公建改造成了宿舍,後來又在山梁兩側挖出平地,也就有了東溝、西溝的平房。每套房子雖然使用面積僅有36平米,但是單位統一接通了暖氣和上下水,還有一個小院子,這是我也上了小學,我們一家四口人搬到了東溝平房,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雖然它小到只能放下一張單人床。因為房子小,所裡出錢在院子裡的空地上搭建了簡易廚房,後來各家又找些碎磚頭,職工之間互相幫忙蓋起了棚子,當作儲物間。各家小院子裡種上幾棵香椿樹,搭起葡萄架,清水磚牆的房子頓時有了綠色的生機。在這裡我們一住就是20多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所裡又陸續在醫西小區、南宮小區、物資部小區開展新住宅樓建設,近六百戶老職工先後改善了住房條件。但是仍有一大批年輕的科研技術骨幹及員工住房條件較差,住房矛盾極為突出,職工反映強烈,成為影響企業穩定的重要因素。更好地解決無房戶職工的住房問題,改善職工的住房條件,為職工營造安居樂業的新居靚巢,成為了所黨委所班子心繫民願的一項大事,從2008年開始,所裡著手研究改造危房和老舊平房,規劃新生活小區建設,職工聽聞此消息,奔走相告:住新房子有盼頭啦!
北山生活區危舊房改造項目的順利實施,不僅改善了職工的居住環境,而且讓更多的普通職工提前實現了「住有所居」的「安居夢」,給職工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這項惠民工程牽動著廣大一〇一所幹部職工的心。而我也有幸作為一名建設者、參與者,從建設用地的規劃、設計、拆遷、建設到住房分配,我參與並見證了全過程,並作為建設方在質量終身責任承諾書籤上了自己的名字,從那一刻起,我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責任,那是400多名職工的寄託和對新房的翹首企盼。
2016年的春天,住在一○一所北山新小區的職工們見面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恭喜搬新家了!」是啊,這是北山人期盼了近十年的新家園,這是年輕的動力人的新家園,它承載著一代航天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
如今的北山頭破損失修的平房已經不復存在,一座座新樓拔地而起,優美舒適的綠化花園環境,寬敞整潔的道路和停車場,健身廣場、兒童娛樂、籃球、足球、桌球、羽毛球場等完善的文化體育設施,社區服務站、生活超市等生活配套設施,景色宜人、鳥語花香的美麗家園成為了雲崗地區的新風景。處處可以看到老人們幸福開心的笑容,年輕人守護著老人,牽領著孩子在小區散步嬉笑的溫馨畫面。因為和北山頭有著不舍的情結,我把小家也搬回到了這裡,巧的是樓座的位置正是我以前小家的地方,那也是我的孩子出生的地方。在入住北山新小區的第二年,適逢高考,孩子考取了北京市理科第一名,進入了自己嚮往的大學學習,或許是這個原因,在以後大家都笑稱北山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
北京的初秋,天高雲淡,一縷陽光照進了房間,望著窗外熠熠生輝的樓房,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激,曾經夢想中的新家變成了現實,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變成了現實。70年歲月崢嶸,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職工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從簡易小平房到電梯樓房,從租房到屬於自己的住房,職工的住房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於我而言,作為一名航二代,一名見證者,我深刻地感受到祖國強大,航天事業發展給百姓們帶來的福祉,職工們收穫著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老子的「安其居,樂其業」,到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百姓安居冷暖,始終把「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家是溫馨的港灣,「安居」是「樂業」之本,「安居夢」就是百姓的「幸福夢」,百姓的「幸福夢」聯結著航天強國夢,偉大的中國夢。
今天,一代年輕有為的航天人、動力人牢記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不忘初心和使命,為建設航天強國作出自己的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實現航天夢而努力拼搏!(楊海英)
薪火相傳
動力先行的「排頭兵」
101所運載試驗技術事業部總經理劉瑞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奮鬥的青春最美麗。投身航天近30年,把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獻給了她所鍾愛的航天動力試驗事業,她見證了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輝煌時刻,直接負責並親身參與了長徵系列火箭、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動機、動力系統的地面試驗任務,為數不清的發動機發放了飛天許可證。
青絲添白髮,歲月銘功勳,她就是中央企業勞動模範、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突出貢獻獎、航天貢獻獎獲得者,首屆「感動六院」十大人物,火箭發動機及動力系統試驗技術領域專家,101所運載試驗技術事業部總經理劉瑞敏。
火箭發動機試驗是型號研製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靶場飛行發射前最重要的地面試驗。面對嚴峻的質量形勢和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的新挑戰新要求,她深入分析研究型號試驗規律,積極改進優化科研生產管理模式,加強試驗全流程質量管理,大力弘揚航天「三大精神」,攻克數十項關鍵技術難題,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北鬥導航」、「探月工程」等航天重大專項工程的大型試驗設施建設和上千次研製試驗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型號研製試驗任務逐年增長、日益繁重的情況下,她迎難而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負責,戮力攻堅克難,帶領事業部幹部員工規範管理、優化流程、嚴控風險、提升能力,創造了捷報頻傳的優異成績,為建設航天強國、創建國際一流宇航動力試驗中心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田源)
張平/編輯
張美書/監製
歡迎訪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
投稿郵箱:httjnews@sina.com
主辦:航天六院企業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