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趙竹青)從第一根手搓複合推進劑「藥條」到第一代實用固體發動機,再到全應用領域各種戰略、戰術、宇航用固體動力產品型譜和體系……幾十年來,中國航天科工六院以金牌固體動力挺起民族脊梁,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起步 一切靠創新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該衛星最後被命名為「東方紅一號」,運載它的火箭是「長徵一號」。
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由三級火箭組成:第一、二級是液體火箭,第三級是固體火箭,負責把衛星送入軌道。
這個時候,剛剛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實用固體發動機——300毫米發動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剛剛從四川瀘州搬遷至塞外青城不過一年多時間,還處在基礎建設階段。
當時的七機部四院既不具備研製型號的基本條件,更沒有研製型號的實際經驗。領銜研製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任務的時任七機部四院副院長楊南生一語中的:「一切全靠我們去探索,去創新。」
為了解決藥柱表面裂紋和發動機不穩定燃燒問題,楊南生帶領技術人員反覆試驗,經過多次試車及衝擊、振動等試驗,終於取得了6次飛行試驗全部成功的佳績。隨後,發動機又進行了旋轉試車。失敗、檢查、失敗、再檢查……工作人員接連解決了脫粘和燃燒後某種成分沉積的問題後,19次試車均獲成功。
1970年4月24日晚9時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在震耳欲聾的聲響中衝出發射臺,直入蒼穹。當「衛星入軌」的報告聲響起時,周圍的人頓時沸騰起來,盡情歡呼跳躍,互相握手擁抱。
原七機部四院駐內蒙古指揮部副主任、研究員陳克明今年86歲了,但他仍然清楚記得,那一年5月1日,自己和同事們一起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當時,周恩來總理握著大家的手,連連說:『你們辛苦了,你們為中華民族立功了,黨和人民感謝你們。』」
發展:駛入創新「快車道」
成功送「東方紅一號」上天,六院就此打響了名號。此後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六院幹部職工都不曾忘記「一切靠創新」的歷史箴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重新定位,重新布局,但仍堅守科技創新這個根本;上世紀90年代,形勢嚴峻,步履艱難,堅持以發展保生存,以創新謀發展;新世紀以來,改革大潮湧動,發展正當其時,在「雙創」領域大刀闊斧、深耕細作。
一個個驚天動地的成績,也證明著六院創新之路的正確性:創造了以「巨浪一號」為代表的10餘項第一,返回式制動火箭固體發動機連續25次參與發射,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為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500餘項、授權專利700餘項,有力地支撐了重點型號的研製、試驗和批產;榮獲航天系統唯一一枚「優質固體火箭發動機金牌」,多型號產品連續5次參加國慶閱兵,先後兩次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工程重大貢獻獎」……
經過多年的發展,六院已逐步形成了覆蓋戰略、戰術以及宇航等全應用領域的固體動力產品體系,有力推動了我軍裝備現代化建設,牢牢構築起我國的「鋼鐵長城」。
黨的十八大以來,六院把「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科研生產經營各方面均走上「快車道」。「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三創新」模式在全院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六院副院長賈永剛介紹,六院近兩年的預研經費投入是建院以來的數十倍,取得了多項核心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同時積極探索新業態、新方式,努力實現質量、動力、效率的提升和變革。通過管理創新,六院創新科研組織模式,科研生產效率提高了50%。
「十三五」期間,六院深化科研生產組織模式和體系創新,開展數位化科研生產體系建設,狠抓責任落實,在顯著提高動力系統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服務水平的同時,新產業、新增長極正在加速形成。
當下:邁向創新發展路
2019年以來,六院分兩次拿出600萬元獎勵了40個突出貢獻團隊,以表彰幹部職工在工作中的創新表現。黨委班子的這一舉動是想讓幹部職工明白:只要創新、唯有創新,才是六院發展的必由之路。
六院院長劉文軍在六院戰略委員會上的發言鏗鏘有力:「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努力推進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和跨界融合創新。」
強勁的科技創新引擎牽引六院在高質量發展的徵途上加速前進。此間,六院的經濟規模快速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固體動力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先進固體動力技術中心、應用化學協同創新中心、西北物聯網協同創新中心三大創新平臺強勁引領,初步形成產學研用融合的社會化平臺。智能製造、材料化工、裝備製造主力產業同比實現20%以上的增長,30餘個項目實現轉化落地,20餘個項目獲得國家、地方創新創業獎項。
2020年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與經營發展的巨大壓力,六院通過創新、應變、苦幹、實幹加巧幹,開拓經營發展新局面。截至一季度末,六院多個重點型號連續試車成功,民用產業市場籤訂訂單累計金額達6億餘元,全年營業收入計劃完成率達到20%,軍民品科研生產實現「開門紅」。
正如院黨委書記趙勇在多個場合提到,「唯有創新,我們才能趕上時代,才能引領時代潮流、走在時代前列。」著眼未來,六院正在著力打造戰略導向、動態優化、流程約束、數據驅動的綜合性創新型企業,逐步實現經營模式向實戰能力和質量效益型轉變、技術發展向新一代自主研發轉變、產業結構向「與新一代技術發展相適應 服務體系」轉變、發展模式向平臺上的多元化商業模式轉變、企業形態向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智慧企業轉變,不負偉大時代,創造更多航天動力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