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六院:長徵一號火箭固體「心臟」在這裡誕生

2020-12-17 金臺資訊

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趙竹青)從第一根手搓複合推進劑「藥條」到第一代實用固體發動機,再到全應用領域各種戰略、戰術、宇航用固體動力產品型譜和體系……幾十年來,中國航天科工六院以金牌固體動力挺起民族脊梁,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起步 一切靠創新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該衛星最後被命名為「東方紅一號」,運載它的火箭是「長徵一號」。

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由三級火箭組成:第一、二級是液體火箭,第三級是固體火箭,負責把衛星送入軌道。

這個時候,剛剛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實用固體發動機——300毫米發動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剛剛從四川瀘州搬遷至塞外青城不過一年多時間,還處在基礎建設階段。

當時的七機部四院既不具備研製型號的基本條件,更沒有研製型號的實際經驗。領銜研製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任務的時任七機部四院副院長楊南生一語中的:「一切全靠我們去探索,去創新。」

為了解決藥柱表面裂紋和發動機不穩定燃燒問題,楊南生帶領技術人員反覆試驗,經過多次試車及衝擊、振動等試驗,終於取得了6次飛行試驗全部成功的佳績。隨後,發動機又進行了旋轉試車。失敗、檢查、失敗、再檢查……工作人員接連解決了脫粘和燃燒後某種成分沉積的問題後,19次試車均獲成功。

1970年4月24日晚9時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在震耳欲聾的聲響中衝出發射臺,直入蒼穹。當「衛星入軌」的報告聲響起時,周圍的人頓時沸騰起來,盡情歡呼跳躍,互相握手擁抱。

原七機部四院駐內蒙古指揮部副主任、研究員陳克明今年86歲了,但他仍然清楚記得,那一年5月1日,自己和同事們一起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當時,周恩來總理握著大家的手,連連說:『你們辛苦了,你們為中華民族立功了,黨和人民感謝你們。』」

發展:駛入創新「快車道」

成功送「東方紅一號」上天,六院就此打響了名號。此後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六院幹部職工都不曾忘記「一切靠創新」的歷史箴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重新定位,重新布局,但仍堅守科技創新這個根本;上世紀90年代,形勢嚴峻,步履艱難,堅持以發展保生存,以創新謀發展;新世紀以來,改革大潮湧動,發展正當其時,在「雙創」領域大刀闊斧、深耕細作。

一個個驚天動地的成績,也證明著六院創新之路的正確性:創造了以「巨浪一號」為代表的10餘項第一,返回式制動火箭固體發動機連續25次參與發射,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為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500餘項、授權專利700餘項,有力地支撐了重點型號的研製、試驗和批產;榮獲航天系統唯一一枚「優質固體火箭發動機金牌」,多型號產品連續5次參加國慶閱兵,先後兩次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工程重大貢獻獎」……

經過多年的發展,六院已逐步形成了覆蓋戰略、戰術以及宇航等全應用領域的固體動力產品體系,有力推動了我軍裝備現代化建設,牢牢構築起我國的「鋼鐵長城」。

黨的十八大以來,六院把「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科研生產經營各方面均走上「快車道」。「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的「三創新」模式在全院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六院副院長賈永剛介紹,六院近兩年的預研經費投入是建院以來的數十倍,取得了多項核心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同時積極探索新業態、新方式,努力實現質量、動力、效率的提升和變革。通過管理創新,六院創新科研組織模式,科研生產效率提高了50%。

「十三五」期間,六院深化科研生產組織模式和體系創新,開展數位化科研生產體系建設,狠抓責任落實,在顯著提高動力系統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服務水平的同時,新產業、新增長極正在加速形成。

當下:邁向創新發展路

2019年以來,六院分兩次拿出600萬元獎勵了40個突出貢獻團隊,以表彰幹部職工在工作中的創新表現。黨委班子的這一舉動是想讓幹部職工明白:只要創新、唯有創新,才是六院發展的必由之路。

六院院長劉文軍在六院戰略委員會上的發言鏗鏘有力:「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努力推進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和跨界融合創新。」

強勁的科技創新引擎牽引六院在高質量發展的徵途上加速前進。此間,六院的經濟規模快速增長,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固體動力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先進固體動力技術中心、應用化學協同創新中心、西北物聯網協同創新中心三大創新平臺強勁引領,初步形成產學研用融合的社會化平臺。智能製造、材料化工、裝備製造主力產業同比實現20%以上的增長,30餘個項目實現轉化落地,20餘個項目獲得國家、地方創新創業獎項。

2020年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與經營發展的巨大壓力,六院通過創新、應變、苦幹、實幹加巧幹,開拓經營發展新局面。截至一季度末,六院多個重點型號連續試車成功,民用產業市場籤訂訂單累計金額達6億餘元,全年營業收入計劃完成率達到20%,軍民品科研生產實現「開門紅」。

正如院黨委書記趙勇在多個場合提到,「唯有創新,我們才能趕上時代,才能引領時代潮流、走在時代前列。」著眼未來,六院正在著力打造戰略導向、動態優化、流程約束、數據驅動的綜合性創新型企業,逐步實現經營模式向實戰能力和質量效益型轉變、技術發展向新一代自主研發轉變、產業結構向「與新一代技術發展相適應 服務體系」轉變、發展模式向平臺上的多元化商業模式轉變、企業形態向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智慧企業轉變,不負偉大時代,創造更多航天動力奇蹟。

相關焦點

  • 運力超獵鷹9航天科工開發大直徑固體火箭
    【觀察者網綜合/王宇波】眾所周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拳頭產品負責是「送人上西天」的「東風」系列彈道飛彈,而在近幾年,航天科工基於所掌握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開發了一系列運載火箭,。根據各種公開報導,此前公布的這五種運載火箭大多是小型固體火箭,發射重量普遍低於100噸,直徑則不超過3米。
  • "長徵"火箭成長記:多名專家因勞累生病去世(全文)
    這也是一次沒有終點的長徵。創世紀的火箭人「長徵」第一次亮相的時間是1970年4月,「長徵一號」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從而揭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長徵一號』是在『東風四號』飛彈基礎上改進位造的。」中科院院士、火箭彈道專家餘夢倫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這枚火箭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獨立研製的。
  • 高能,我國「長徵」系列運輸火箭
    高能,我國「長徵」系列運輸火箭無論是運輸物資還是載人,人類的遐想總要通過運輸火箭飛往太空。下面就來看看我國不斷進步的輸送者——「長徵」系列運輸火箭吧。長徵一號火箭曾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1970年4月24日,中國使用長徵一號(LM-1)運載火箭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零六所隔熱材料助力天舟一號太空旅程
    為「太空快遞員」提供高性能材料——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零六所隔熱材料助力天舟一號太空旅程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4月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隨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4月22日成功實現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
  • 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長徵一號、長徵二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等系列十多種型號,具有發射從低軌到高軌、不同質量與用途的各種衛星、載人太空飛行器和月球探測器的能力。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 中國航天系統名錄
    中天火箭(003009),小型固體火箭業務為主, 包括增雨防雹火箭、探空火箭、小型制導火箭。801所\203廠,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中小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7103廠,西安航天發動機廠,液體火箭發動機製造航天科工六院,航天科工動力技術研究院,也被稱為河西化工機械公司,在呼和浩特主業: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生產下屬單位
  • 長徵火箭家族再添新丁,「全家福」來了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長徵一號、長徵二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等系列十多種型號,具有發射從低軌到高軌、不同質量與用途的各種衛星、載人太空飛行器和月球探測器的能力。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 中國煙臺,能造火箭了!五年時間這裡將崛起航天產業集群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指示。12月2日,位於山東半島的煙臺海陽市,垛山腳下,東方航天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內,一場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籤約,拉開了煙臺製造火箭的帷幕。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落戶山東海陽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濟南12月2日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所屬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2日與山東煙臺海陽市進行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籤約。雙方還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打造「東方航天港」項目。其中,中區為固體火箭主生產廠區,佔地面積850畝,將建設兩個大型的、星箭一體的智能化總裝測試廠房,以及整箭貯存、火工品裝配檢測廠房等設施;南區為辦公區和部段裝配廠區,佔地面積200畝,已有地上建築9幢;北區為預留規劃區域,總佔地面積約1400畝。
  • 中國民營火箭新戰績!「穀神星一號」成功入軌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
    「民營火箭頭部公司」 2020 年 9 月,星河動力已完成 2 億元 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強資本領投,元航資本、聯儲關天等跟投。資金將用於加快液體運載火箭 「智神星一號」 的相關研發工作和固體運載火箭 「穀神星一號」 的批產能力配置。
  • 不止長徵五號,新一代長徵運載火箭家族個個不凡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研製的新型四級全固體運載火箭,是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第一型固體運載火箭。該火箭主要用於快速機動發射應急衛星,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衛星發射需求。
  • 箭如虹 破蒼穹 三大火箭家族航展亮相
    廣東珠海,長徵運載火箭家族中的「網紅」產品在航展亮相,從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到「長徵六號」,再到第一種固體運載火箭「長徵十一號」。其中,「長徵十一號」採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可24小時快速發射;一同集中亮相航展的還有「快舟家族」、「天鷹家族」火箭兄弟。
  • 中國航天日|守護、測試...陝西航天人和「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據《中國科普博覽》  近距離  西安有個「東方紅一號」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 中國航天人為何用「長徵」命名運載火箭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跨越千山萬水,歷盡千難萬險,勝利完成二萬五千裡長徵,翻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80年後,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七號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騰空而起,中國航天徵程踏上了一個新起點。從長徵路到飛天路,貫穿其中的是精神的薪火相傳。
  • 快舟一號甲火箭成功發射銀河航天首發星 將提供5G通信
    央視網消息:今天(16日)11點0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執行發射任務的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面向商業航天市場研製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採用國際通用接口,主要為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具有入軌精度高、準備周期短、發射成本低等特點。
  • 解碼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為何從它身上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
  • 「昆明一號」上天了!搭乘「長徵八號」!
    12月22日12點37分,搭載著智星一號A星(冠名「昆明一號」衛星)的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昆明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後,衛星天線順利展開,衛星對日,收到遙測信號,實現正常運轉,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Space Launch Report:2019年中國火箭入軌發射已達31次 或再登頂...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執行5次發射任務。另有兩枚民營火箭挑戰入軌發射。中國火箭今年掌握了發射「新姿勢」。6月5日12時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及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試驗取得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
  • 富強福號上天,中國航天科工快舟火箭硬核拜年
    2020年1月 16 日,中國航天科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命名為快舟·富強福號的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將我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據悉,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航天三江集團所屬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採用國際通用接口,主要為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具有入軌精度高、準備周期短、發射成本低等特點。
  • 「長徵」火箭家族上新,長徵八號首飛驗證重複使用先期技術
    「長徵」火箭家族上新!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為後續重複使用技術提前進行了相關先期技術驗證。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完成首次工程應用,為我國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研製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