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海醫師生合資創業,打造科學的人才梯隊和經營模式
前浪帶後浪 創業有秘方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王夢洋
名冊上寫滿預約信息,診室裡坐滿看診患者……這是海南日報記者日前在海南醫學院師生合資創業項目——海南光華口腔醫院內看到的場景。
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光華口腔醫院今年前三季度業務量仍比去年同期增長12.6%,實現了逆勢上揚。
6年堅守,6年深耕,這支由「老中青」三代海醫人組成的創業團隊,已經找到在創業路上披荊斬棘的「秘方」。
三代合資創業
2014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席捲全國,自主創業成為高校學子畢業後的又一種積極選擇。
「我們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走到一起的。」創業團隊指導老師、海南醫學院口腔醫學院教授林典嶽回憶,學生創業的想法得到了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恰逢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口腔科原主任範高雄退休,有開辦私人診所的計劃,學院決定讓他作為技術骨幹,帶領具備執業醫師資格和工作經驗的往屆畢業生陳繼昌,以及其他6名應屆畢業生合股創業。
由此,海南醫學院首家大學生創業門診、光華口腔醫院的前身——光華海醫口腔門診部應運而生。很快,又有多名海醫校友申請入股加盟,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張治漢退休後也加入其中,創業團隊不斷壯大,「老中青」三代優勢互補,形成了科學穩定的人才梯隊。
兩次扭虧為盈
人才、資金到位,但創業路上的辛酸和艱難,仍使創業團隊始料未及。
「由於對市場營銷的認識不足,門診部開業半年多一直虧損,部分團隊成員甚至對創業模式產生了懷疑。」光華口腔醫院法人代表禹東說,關鍵時刻,範高雄和張治漢帶頭穩住陣腳,林典嶽帶領團隊查找虧損原因,探討經營模式,發揮了老專家和指導老師的重要作用。海南醫學院口腔醫學院派出仲維廣、張黎兩位博士進行定期指導,並授權門診部率先使用林典嶽研發的4項矯牙專利,使得門診部在矯牙和種植牙等專科方面,較全省其他口腔醫療機構具有了明顯優勢,業績隨之扭虧為盈。
可沒過多久,考驗再一次來臨。光華海醫口腔門診部創業成功後,創業團隊很快在瓊海、昌江開了兩家連鎖分門診,在海口鳳翔路開了新的門診部。因為規模迅速擴大但缺少連鎖經營經驗,新店業績不斷下滑,直接導致了創業以來最大的虧損。
痛定思痛,創業團隊決定縮小鳳翔門診規模,並將瓊海門診改為單店經營,又將昌江門診獨立出去,集中資源和精力辦好剛剛由光華海醫口腔門診部升級而成的光華口腔醫院。瓊海門診、昌江門診也體會到了「船小好調頭」的優勢,雙雙盈利、年年遞增。
一支強勁團隊
林典嶽介紹,創業路上幾次轉危為安後,他們更加重視加強醫療技術力量,一方面「走出去」,先後安排醫生到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進修學習;一方面「引進來」,邀請南京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等高校和機構的專家到醫院開展培訓。同時,有計劃地安排醫生分專科發展,比如,醫生禹東和梁金玉主攻矯牙,醫生林道金和王彩雲主攻人工種植牙修復等,專科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第二梯隊」加速形成。
為了獲取更多創業經驗,創業團隊還積極參加各項賽事,在省內外創新創業團隊中脫穎而出——團隊獲得「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實踐挑戰賽全國銀獎;禹東入選「2017年全國大學生創業英雄百強」;林典嶽進入「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並獲評2018年「百名全國口腔好醫生」;仲維廣、張黎、範高雄、張治漢等團隊成員也在教學相長中成長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他們的創業故事受到社會關注,瀋陽醫學院等高校和機構先後派員來瓊考察。
「都說『大學生創業九成失敗』,我們要用自己的努力打破這個『魔咒』。」禹東說,希望他們的經驗能為更多學子提供借鑑,在海南加快推進自貿港建設的大背景下,湧現出更多更具青春活力的創新創業項目。
(海南日報海口11月17日訊)
【來源:南海網海南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