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聽人說:不要把同事當朋友。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大多數員工花在同事身上的時間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要多。只是因為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生命和利益而互相提防,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啊。
其實,進入職場後,難免與同事相處融洽。從一開始互不相識,到彼此熟悉,再到合作、競爭、相互警惕,其實,不是人的內心是邪惡的,而是偶然發生的事件,或者說是非常個別的人,擾亂了自己的真實判斷。
試想,從校園走進社會,學生們會逐漸遠離自己的發展,有感情,但心卻有距離,因為每個人的環境、個人成長和客觀控制的物質條件都發生了變化,我們就像一層玻璃,可以看到彼此,但溝通卻並不那麼順暢,只是在後面回憶過往。
同事只有把握好三個關鍵點才能成為朋友:適度、幫助、寬容。似乎每個人明白,但實際上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的。
在相處時,我們應該掌握好「度」
1、適度的信息交流
在同事之間的交流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信息交流,交換信息時,要避免過度交換,他不是保留,而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信息分析和判斷,當信息交換過多時,可能會有自己的指導方向,這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可能會無意中損害其他人的利益。
2、利息交換中的注意事項
職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多是價值交換,這不是一種功利的交換,而是一種正常的情況,每個人都希望用低成本獲得高利潤,但沒有人是愚蠢的,在人際交往中,價值決定許多事情。等價性非常重要,別以為可以無緣無故地利用他人,不要高估自己的智商,低估別人智慧。
3、避免越位
誰的痛苦,誰知道,誰的祝福,誰明白,並不總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左右別人的想法。要講什麼就留三分,應該做什麼就留兩點。就像每個人都感冒了,但不能感受到是患了感冒,只能靠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其實,人與人本身存在認知差異,所以越位思維會讓人感到不自在。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1、我們可以及時幫忙
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他們更感性,能夠在可能的時候及時為同事提供幫助,大多數人都會牢記這一點,在需要幫助時往往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真正強大的不是有多少對手被殺,而是有多少人得到了幫助。幫助別人比妨礙別人更難。
2、主動幫助而不是被動地幫助
這與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和別人尋求幫助是完全不同的。提供幫助,當你能控制範圍內時主動幫助,被動地請求同事提供幫助,你可能因為尷尬而不得不提供幫助,您無法控制範圍內,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
3、只有在有很多交叉點的時候,感情才會升溫
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培養是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進行的,在幫助他人時,這實際上是一種常見的經歷,而且彼此之間有更多的交集。許多同事之間沒有合作和幫助,有可能我們只是互相認識,不能成為朋友。你幫助別人和接受幫助越多,你的感覺就會越好,就像你還是個學生的時候,那些經常在上學路上在一起討論考試問題或一起回家的學生會有更好的感覺,只是因為他們的交集夠多。
同理心,不要太苛刻
1、一個人不應該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
當遇到什麼事情時,同事們可能沒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而等著看他們自己的笑話,大多數職場人都抱著看笑話的態度,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幫助別人,也沒有想過要幫助別人,一旦遇到同樣的情況和類似的事情,他們會怎麼做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情況下伸出援助之手,所以不要對同事和朋友太苛刻,因為在某些情況下,血緣關係的人是不可靠的,更不用說同事和朋友了?太嚴厲只能把別人推開,而不能拉近他們。
2、不要問別人你自己的價值觀
人們有不同的價值觀,無論是作為朋友還是同事,他們的責任是在自己的認知框架內提供建議,而不是要求別人以自己的方式去做。不要說:我支持你。這是情感綁架,你覺得很好,不一定是我認為好的。我們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斷,不要強迫別人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
3、放鬆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內容過多,往往記憶模糊,你記得的往往是在一起的感覺,一种放松的感覺舒適,而不是總是互相交談,說話要小心,怕說錯話得罪人,怕被小事惹惱。當這種輕鬆的交流方式成為一種習慣,同事們自然成了朋友。
要注意幫助者和被幫助者之間的情感秩序
人們傾向於認為被幫助的人對提供幫助的人更有好感,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因為順序判斷錯誤,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能幫忙的人首先對他們所接待的人有一種良好的感情,然後他們就可以幫忙了。被幫助的人往往因為得到幫助而有一種好的感覺。
這似乎很繞口,但如果你仔細想想,他將是明白,因為接受幫助產生的良好感覺將提供幫助,他們依次屬於兩個州,因此受贈者應該心存感激,因為對方已經發自內心地表達了自己的認可,這樣才能在同事之間形成良性循環。俗話說:人把人捧高,人把人踩扁就是這個道理。
一句話,同事可以做朋友,但不要對這樣的朋友要求太高,我們都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只要我們避免利益衝突,我們就能和睦相處,即使我們成為競爭對手,也不應該阻礙別人的發展。不要熄滅別人的光芒,只需打出自己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