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淘寶臺灣被查了。
據臺灣《經濟日報》20日報導,有黑函檢舉稱,淘寶臺灣用戶註冊前須籤署隱私權協議,「信息恐外洩」。臺「投審會」稱正在調查中,希望釐清陸資對淘寶臺灣是否具有控制力。
淘寶臺灣回應稱,淘寶臺灣與大陸淘寶是不同平臺。據《經濟日報》報導,克雷達一旦被認定成陸資,恐被要求再以陸資重新申請經營淘寶臺灣,若申請卡關,淘寶臺灣恐被迫撤離。
實際上,從2019年開始,淘寶臺灣就被民進黨當局給盯上了。
2019年10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通過品牌授權方式交由英商克雷達公司經營的新電商平臺「淘寶臺灣」APP在臺灣正式上線。而民進黨當局對其連番鼓吹所謂的淘寶臺灣將「摧毀」臺灣電商產業、且課稅不易等論調。
臺灣規定,陸資佔三成以上或有實質控制力才會被判定是陸資,而淘寶臺灣陸資股權不到三成,董監會結構也不具實質控制力。其實,淘寶臺灣也僅僅只是眾多被限制的陸資縮影。
令人不解的是,臺灣對陸資嚴格限制與管制,卻強烈要求大陸對臺資放寬認定標準,這難道不是「雙標」嗎?
臺商在大陸投資,除部分以臺灣同胞身份,許多是以第三地名義進行的。據悉,大陸開放臺灣金融機構在大陸從事相關業務後,允許其經營臺資企業的貸款融資等業務,但不能經營以港資或外資名義投資的臺商業務,臺灣金融機構經營範圍受到限制,利益受到影響。於是臺灣方面強烈要求大陸將以第三地名義投資的臺灣企業也認定為「臺資」,使得在大陸的臺灣金融機構可以經營這些「廣義臺商」的業務。大陸從臺灣同胞的利益出發,由商務部專門發文,對「臺商」認定範圍作了調整。
事實上,大陸一直對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經營活動給予各方面的支持與關照,堅持「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政策,還專門制訂了《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實施細則。
臺灣要求大陸給予臺商「國民待遇」,而實際上臺商長期以來享受的一直是「超國民待遇」。大陸積極鼓勵、支持臺商投資,不斷加強臺商的權益維護。正是有了大陸的支持,臺資在大陸才能順利的開展經營活動。
臺「投審會」20日公布的統計顯示,上半年臺資對大陸投資額近32億美元,年增52%,其中6月投資額大幅增加186%。
統計同時顯示,自2009年開放陸資赴臺投資以來,累計陸資投資1427件,投資額23億美元,前三行業分別為批發及零售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和銀行業。
如此一對比,臺商倒賺的盆滿缽滿,而臺當局卻對陸資歧視管制,陸資在臺無法享有基本的公平待遇。此外,臺當局緊盯陸資,卻對外資另眼相看。臺灣對外資開放的航空、貨運承攬等,卻禁止陸資涉足。
而外資裡,不得不提的便是美國。雖然多年來因諸多障礙美臺貿易協定難以籤訂,但美國實際上是想拿美臺貿易協定的談判與籤訂做籌碼,在與海峽兩岸各方的關係中獲取博弈利益。
再次,即便美臺雙方最終籤訂了雙邊貿易協定,也很難拯救臺灣經濟。實際上,當中國大陸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主軸和重要源動力之一的時候,制約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於兩岸關係的正常化,特別是兩岸經貿活動的自由化與便利化。
對於民進黨當局,他們心裡也是清楚的。陸資不過是因其意識形態障礙在臺灣被汙名化了,民進黨當局把經濟議題當作政治議題,害怕「陸資買下臺灣」。這是對陸資的偏見和誤解,陸資入島看中的是臺灣的商機,賠本的生意是沒人做的。
眾所周知,臺灣屬於島嶼經濟,市場腹地狹小,臺灣經濟發展需要有效的全球化運作,整合島內外資源與市場。而至今,臺灣都不能處理好與作為經濟全球化一個主要中心的中國大陸的關係,不願意向大陸開放要素與商品市場,不願意推進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與便利化,最終只會阻礙臺灣經濟發展。
此外,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臺灣對外也籤不了自由貿易等協定,這會令臺灣經濟進一步邊緣化。邊緣化的後果是臺灣成為一個孤島,發展環境惡化,從而嚴重影響到島內外投資人投資臺灣的意願。臺灣經濟的投入如果長期嚴重不足,必然會帶來臺灣經濟發展停滯,呈現「悶經濟」狀態。(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