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彩虹
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我們時常聽到「職業經理人」這樣的稱謂,特別是在講「委託代理關係」的時候。所謂職業經理人,是指從市場選聘而來,圍繞企業經營目標,組織協調各種資源,完成既定的生產或服務任務,具有經營管理技能的專門人士。這些專門人士通過較高水準的經營管理,從企業獲取報酬。在這個意義上講,職業經理人就是向選聘企業出售自己的經營管理技能,換取企業薪酬回報的特殊勞動者。在委託代理關係中,他們受託而來經營管理企業,被稱之為「代理者」。和普通勞動者一樣,相對於企業資本的一方,他們並不是企業的真正主人;對於企業的生存和未來發展,也不是真正的決定主體。一句話,他們從屬於企業的資本和企業的運行,和機器、設備、資金等資源一樣,屬於被動的、受支配的人力資源要素。
另一方面,職業經理人作為「鮮活自我」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理想、抱負和情懷。職業經理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將所在的企業,通過「職業的」經營管理,達到市場、行業甚至於整個社會認可的高度。當社會、市場和企業將這類人劃列在職業經理人的範圍之內來對待和挑選時,這些鮮活自我之人的經營管理技能,是得到了較為廣泛認可的。同時,從這類人自身來看,他們大多處於年齡、身體狀態、知識技能和經驗積累的最佳階段,是一生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黃金期。當被選聘到某個企業時,受自我人生價值實現的內在驅動,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生成當家作主的濃厚意識,並自然地轉化為日常經營管理的理念和行為。也就是說,職業經理人天然就有超越資本和企業限定,在企業裡做經營管理主人,成為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真正主體的意願;他們寄望所在企業的這個平臺,最大限度地釋放和施展自己的經營管理技能,創造企業價值最大化,實現他們人生的輝煌。
一邊是企業制度和資本方對職業經理人角色的被動式安排,一邊是職業經理人自我人生價值實現的主動性要求,現代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悖論」出現——在一個不能或難以成為「主人」或「主體」的平臺上,存在著做「主人」或「主體」的強烈驅動,職業經理人時常進退維谷,左右為難:按部就班不甘心才華廢棄,大刀闊斧又無法施展手腳。由此而來的結果是,職業經理人不是斷然毀約另謀去處,就是忍耐委屈遷就合同。這種結果不論對於企業還是職業經理人,顯然是「雙輸」。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可能實現最佳,職業經理人則會在「折騰」或「無為」中耗費掉最好的人生職業時光,成就很小甚至無所作為。更要緊的是,觀察看到,實踐中這樣的案例為數頗多,並非偶爾個別。因此,思考和解決「職業經理人悖論」問題,在現代企業制度運行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一般來說,任何問題只有抓住了關鍵,才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那麼,「職業經理人悖論」問題的關鍵何在呢?
現代企業理論,如流行已久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委託代理理論,主要從企業構成要素結構入手,偏重於不同要素的利益對立來理解企業的運行。具體來說就是,現代企業由資本、經營管理和操作執行三大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的「人格化」,就是股東、職業經理人和普通員工。現代企業制度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定,股東、職業經理人和普通員工,都有自己獨特的利益,他們之間存在利益對立。這種利益對立就是現代企業的邏輯起點,也是現代企業的核心所在,必將深度影響企業的運行。因而在各種各樣的制度、機制、規則設計及運行中,應當清晰地界定各自的利益邊界,並配以嚴格的激勵約束安排。這種偏重於企業要素利益結構的學說,造成了人們對於企業「失衡」的理解(參見本專欄前文《委託代理理論的「失衡」》,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20年第15-16期合刊)。「職業經理人悖論」的理論根源就在於此。
很容易推論,既然現代企業是由不同的利益要素組成的,而任何一家企業又都是獨立的法人實體,自然而然,就會有一個哪種要素代表企業、代表企業的利益,誰是企業真正的主人和主體的問題。按一般道理,一家新的企業一經形成,不論是資本、經營管理還是操作執行要素(或說股東、職業經理人和普通員工),他們各自的獨特利益,毫無例外地會歸結到這家企業的整體運行之上,凝聚成共同利益目標,榮則共榮,損則共損。至於各種要素的獨特利益,那是在共同利益實現之後的分配問題,屬於第二層面的利益關係。由此而言,一家新的企業形成,就宣告了一個利益共同體的誕生。構成這家企業的所有要素,自然都是企業共同利益的代表。換句話說,一家現代企業的股東、職業經理人和普通員工,都應當是企業的主人和主體,都應當是企業共同利益的代表者。
回看歷史,人類社會早期出現的企業,資本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大多是一體的。企業對於資本有著強烈的依附感,資本方作為企業主人和主體的地位突出,經理人則消隱在資本的大麾之下,通過市場購買的普通勞動者在機器、生產線面前,也處於完全的被動狀況。因此,傳統企業理論將那時的資本方作為企業利益的代表,顯然有歷史實踐背景的支撐。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進步,企業形態發展到現代層次,資本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分離開來,職業經理人獨立登上企業舞臺,就是普通勞動者也有了相當程度的「職業勞動者」的內涵和表現,企業對於資本、職業經理人,甚至普通員工的依靠,日益走向平等或平衡的狀態,而不是唯一地依附於資本之上,這就使得現代企業中經營管理和操作執行的要素,有了不同於傳統企業的規定。現代企業呼喚新的理論認知。
不無遺憾的是,現代企業理論延續了傳統理論對於企業本質的看法,仍然將資本方作為企業的主人、主體和代表者來定義。這便將企業的利益,狹義地歸結到資本方的利益之上,企業裡的職業經理人和普通員工,相應地成為外在於企業共同利益的要素——他們的利益不只是與資本方利益不同,也和企業的共同利益沒有直接關係,雖然他們被聘選或招入到企業之中來,已經成為企業運行不可分割的要素。當這種理論成為企業運行實踐的制度基礎後,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以及企業自身的各種要素定位、治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就都圍繞資本方來確立了,資本方或股東再次唯一地以企業主人、主體和代表者的面目出現。相應地,職業經理人和普通員工對於企業中資本方的依附關係,也被制度的力量所強行規定,「職業經理人悖論」就在如此的制度扭曲中生成。
可見,職業經理人悖論,是現代企業理論對現代企業的誤解,以及在此誤解基礎上形成的現代企業制度體系衍生出來的。很顯然,要消除這一悖論,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改造現代企業制度很不容易,要改變人們已經形成並且根深蒂固的現代企業主流意識形態,更是難上加難。然而,不論如何困難,既然認識到現代企業的內在本質關係,發現了現存理論誤解帶來的悖論和悖論對於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強大負面性,特別是對於職業經理人經營管理技能發揮的制度壓抑,痛下決心探索現代企業制度新的變革,就必須提上議事日程。
鑑於現代企業理論的基礎性作用,重新認識現代企業的本質問題,修正理論的誤解和偏差,應當在全社會的範圍內大力張揚。現代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存在體,關於它最簡單、最基本、最明了也是最深刻的理論理解,就是加入企業各種要素的利益共同體,而不是「利益對立體」。從這一點出發,「職業經理人悖論」問題,才有望得到根本解決。
作者簡介:陳彩虹,高級經濟師,長期供職於中國建設銀行,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出版有《現代貨幣論叢》《錢說——貨幣金融學漫話》《經濟學的視界》《世界大轉折》等10多部著作、文集。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20年第22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