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6日電(記者 趙磊)今天清晨,「嫦娥五號」圓滿實現月球軌道下的首次自動交會對接,順利攜帶月壤標本返回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及I/F轉換電路組成的「慣測小分隊」,一路以穩定可靠的表現為「嫦娥五號」提供高精度加速度信息,為這次交會對接穩住速度。
航天科工有關專家表示:「要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需要以非常精確的控制來確保軌道返回組合體與上升器之間的相對速度儘可能小,而加速度反映的恰恰是速度變化的情況。交會對接時的加速度,只有探測器升空過程中最大加速度的千萬分之一量級,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能夠實現微小加速度的精準測量。」
換言之,有了這支「慣測小分隊」的助力,這次38萬公裡外的 「太空牽手」才不會「擦肩而過」。
此次交會對接階段,主要實施加速度測量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是這支「慣測小分隊」中的「隊長」,這已經是它第三次陪伴「嫦娥」遠赴月宮。為了能夠給「嫦娥」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測量表現,組合採用了獨特的冗餘設計方案,任務可靠度可達0.999983,曾以完美的表現助力「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此次任務,組合主要承擔探測器在地月轉移、環月飛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月地轉移階段的平動加速度測量,以實現對探測器沿軌道飛行和交會對接過程中平穩、準確的機動控制。」 航天科工三院33所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主任設計師於華男介紹說。
為了這一次「遠行」,研製團隊特地為組合產品增加了新部件——內部減振器。由於此次飛行對組合的抗衝擊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內部減振器就像是給組合增加了一組吸振隔振的「坐墊」,有了這些「坐墊」的加持,即使外界環境存在較大的衝擊和振動,加速度計組合仍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正常工作。
然而,減振器的設計和安裝可不像加「坐墊」那樣簡單。33所設計師付繼波介紹說:「減振器安裝在組合的多個位置,就像是墊在了柜子的四角,受到衝擊時各減振器的變形量存在微小差別,『墊子』不等高了,加速度計組合就會發生轉動,即使是非常微小的轉動也會對測量精度帶來很大的影響。」為儘可能消除轉動變形,團隊用兩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了大量的衝擊試驗,徹底摸清減振器在不同位置、不同衝擊條件和不同安裝方式下的形變量,最終將形變量控制在了角秒級,確保組合測量精度不受影響。
「小分隊」中的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和I/F轉換電路是一組「金牌搭檔」,在此次任務中,這對「金牌搭檔」「承包」了「嫦娥五號」月宮之旅全程各關鍵階段的加速度測量任務——不僅在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產品中應用,還在著陸上升組合體和返回器的慣性測量單元中扮演關鍵角色。
作為加速度測量的核心器件,這對搭檔可謂是功勳神器,曾先後助力神舟系列飛船的11次飛行任務和「天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連戰連捷;I/F轉換電路還以其高可靠性、高精度的測量信號轉換能力,在長徵四號、長徵六號系列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中成功應用。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