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三院慣測技術為「嫦娥」交會對接「hold」住速度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12月6日電(記者 趙磊)今天清晨,「嫦娥五號」圓滿實現月球軌道下的首次自動交會對接,順利攜帶月壤標本返回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及I/F轉換電路組成的「慣測小分隊」,一路以穩定可靠的表現為「嫦娥五號」提供高精度加速度信息,為這次交會對接穩住速度。

航天科工有關專家表示:「要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需要以非常精確的控制來確保軌道返回組合體與上升器之間的相對速度儘可能小,而加速度反映的恰恰是速度變化的情況。交會對接時的加速度,只有探測器升空過程中最大加速度的千萬分之一量級,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能夠實現微小加速度的精準測量。」

換言之,有了這支「慣測小分隊」的助力,這次38萬公裡外的 「太空牽手」才不會「擦肩而過」。

此次交會對接階段,主要實施加速度測量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是這支「慣測小分隊」中的「隊長」,這已經是它第三次陪伴「嫦娥」遠赴月宮。為了能夠給「嫦娥」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測量表現,組合採用了獨特的冗餘設計方案,任務可靠度可達0.999983,曾以完美的表現助力「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此次任務,組合主要承擔探測器在地月轉移、環月飛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月地轉移階段的平動加速度測量,以實現對探測器沿軌道飛行和交會對接過程中平穩、準確的機動控制。」 航天科工三院33所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主任設計師於華男介紹說。

為了這一次「遠行」,研製團隊特地為組合產品增加了新部件——內部減振器。由於此次飛行對組合的抗衝擊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內部減振器就像是給組合增加了一組吸振隔振的「坐墊」,有了這些「坐墊」的加持,即使外界環境存在較大的衝擊和振動,加速度計組合仍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正常工作。

然而,減振器的設計和安裝可不像加「坐墊」那樣簡單。33所設計師付繼波介紹說:「減振器安裝在組合的多個位置,就像是墊在了柜子的四角,受到衝擊時各減振器的變形量存在微小差別,『墊子』不等高了,加速度計組合就會發生轉動,即使是非常微小的轉動也會對測量精度帶來很大的影響。」為儘可能消除轉動變形,團隊用兩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了大量的衝擊試驗,徹底摸清減振器在不同位置、不同衝擊條件和不同安裝方式下的形變量,最終將形變量控制在了角秒級,確保組合測量精度不受影響。

「小分隊」中的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和I/F轉換電路是一組「金牌搭檔」,在此次任務中,這對「金牌搭檔」「承包」了「嫦娥五號」月宮之旅全程各關鍵階段的加速度測量任務——不僅在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產品中應用,還在著陸上升組合體和返回器的慣性測量單元中扮演關鍵角色。

作為加速度測量的核心器件,這對搭檔可謂是功勳神器,曾先後助力神舟系列飛船的11次飛行任務和「天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連戰連捷;I/F轉換電路還以其高可靠性、高精度的測量信號轉換能力,在長徵四號、長徵六號系列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中成功應用。

來源:中國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工加速度「慣測小分隊」為「嫦娥五號」交會對接穩住速度
    圖為石英撓性加速度計生產現場12月6日,「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本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工)獲悉,由該公司研製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及I/F轉換電路組成的「慣測小分隊」,一路以穩定可靠的表現為「嫦娥五號」提供高精度加速度信息,為這次交會對接穩住速度。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加速度計組合助力「嫦娥」探測器「奔月」
    為「嫦娥奔月」提供最可靠的加速度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加速度計組合助力「嫦娥」探測器「奔月」□ 唐新培 黃程友本報記者 徐建華「瞧咱這對姐妹花,姐姐表現好,妹妹更棒!」這兩天,如果你聽到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加速度計組合研製團隊(以下簡稱研製團隊)的設計師小黃和別人這麼聊天,可千萬別誤以為這是在誇孩子。他說的是剛剛完成飛天壯舉的嫦娥四號用的加速度計組合。在他和團隊成員眼中,那兩個其貌不揚的黑盒子就是讓人忍不住大讚一番的「姐妹花」。「姐姐」2013年跟隨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深居簡出」的「妹妹」這次終於大顯身手,為嫦娥四號的成功著陸保駕護航。
  • 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團隊質量管理紀實
    該所自主研發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為實施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關鍵敏感器,為交會對接提供距離、速度、角度、角速度等信息,為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順利對接發揮了重要作用。     □ 本報記者 楊 陽
  • 交會對接!樣品轉移!嫦娥五號是怎樣完成這次「深情擁抱」的?
    對接機構設計理念世界首創 嫦娥五號採用的對接方式,與我國載人航天任務交會對接有很大區別。 載人航天使用的對接機構學名叫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在對接後可形成一個80公分左右的通道,方便航天員在其中穿行。而月球探測對探測器的質量和空間有嚴苛限制。
  • 這支「小分隊」 不簡單,38萬公裡外穩住「嫦娥」速度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及I/F轉換電路組成的「慣測小分隊」,一路以穩定可靠的表現為「嫦娥五號」提供高精度加速度信息,為這次交會對接穩住速度。
  • 鹽城市與中國航天科工三院開展戰略合作
    本報訊(記者 韓寶貴)12月4日至5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來鹽考察,洽談航天科技領域合作項目。4日下午,市政府與航天三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市委副書記、市長曹路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張紅文出席籤約儀式並致辭。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是以防務裝備、航天產業、信息技術、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為主業的戰略性、高科技、創新型中央骨幹企業。
  • 【初心故事】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團隊:在「交會對接」中綻放青春...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成功與天宮一號進行了歷史性的交會對接,舉世矚目的「太空之吻」在微波雷達的牽引下圓滿完成。牽引起這一「太空之吻」的「紅娘」,就是肩負著精確制導使命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團隊。
  • 中北大學校長沈興全帶隊到國機集團、航天科工二院、科工三院洽談...
    為進一步推動學校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的全面戰略性合作,增強校企雙方合作交流,提升中北大學在軍民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搭建合作交流平臺,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發展,10月23日—24日,沈興全校長帶隊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航天科工二院、科工三院進行洽談交流。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零六所隔熱材料助力天舟一號太空旅程
    為「太空快遞員」提供高性能材料——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零六所隔熱材料助力天舟一號太空旅程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4月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隨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4月22日成功實現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建所50周年 新老航天人聚一堂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建所50周年 新老航天人聚一堂 2015-06-09 18:30:46黃忠魁 攝圖為33所多型號產品隨彈參加國慶閱兵。 黃忠魁 攝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詹媛 黃忠魁)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9日迎來建所50周年盛典,新老兩代航天人齊聚一堂,以座談交流形式,總結髮展經驗,共謀事業新篇。
  • 攜手推進軍民融合 加快實現共贏發展 我市與中國航天科工三院開展...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是以防務裝備、航天產業、信息技術、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為主業的戰略性、高科技、創新型中央骨幹企業。航天三院是航天科工集團的重點研究院之一,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航天事業的中堅力量。我市與航天三院開展了多輪次對接交流,在共建航天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智慧工業園區、新型智慧城市、高端智能裝備、航天特色文旅項目等多個領域達成合作意向。   曹路寶代表市委、市政府對雙方籤約表示祝賀,並簡要介紹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他說,鹽城文化底蘊深厚,產業基礎良好,發展空間巨大。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部打造核心專業技術「長板」
    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 (李丹)來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三部的最新消息稱,該部自2018年實施「長板」專業技術戰略以來,現已在「基於深度學習的自動目標識別技術」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三部後續型號研製、預研攻關以及領域拓展等提供有力支撐。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3所鞏鵬:三十年初心不改 匠心追尋航天夢
    日前,中國質量協會聯合中華全國總工會推出了首批「中國質量工匠」,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鞏鵬名列其中。 這位從1988年開始與板銼、鑽頭等加工器具「廝守」的普通鉗工,如今已經是享譽行業內外的「大國工匠」。
  • 月軌上「浪漫牽手」: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黑科技」
    記者採訪航天專家,揭秘38萬公裡外嫦娥五號「太空牽手」背後的「黑科技」。  月軌上「浪漫牽手」  交會對接在中國航天領域已經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在此前的載人航天工程任務中,中國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已進行過多次交會對接。但這次是在距離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軌道,技術難度更大。
  • 航天科工三院三維掃描安檢門入駐首都機場
    原標題:航天科工三院三維掃描安檢門入駐首都機場 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研發的毫米波人體三維掃描成像安檢門日前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2航站樓完成安裝,意味著國內首次由民航主管部門組織的毫米波安檢正式試用。
  • 交會對接,要靠太空「千裡眼」!——對話航科工二院25所微波雷達團隊
    曾在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的三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微波雷達,如今變得更小、更輕、更可靠。記者探營其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5所,揭秘他們第四次「出徵」的幕後故事。這一次,是載人航天在雷達技術上實現平臺化、系列化的首次考驗」。  根據天宮二號及以後空間站任務的要求,交會對接將呈現常態化、快速化的趨勢,一個高效、可靠的雷達通信平臺不可或缺。  「我們為新一代微波雷達增加了通信功能,將來實驗室和飛船溝通會變得更及時和精準。」孫武說,這意味著以往沉默的「千裡眼」會「說話」了,變得更加強大。
  • 「數一數」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50年
    「數一數」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50年 2015-06-09 18:30:22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黃忠魁 張素)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簡稱33所)成立於1965年6月9日,是中國從事慣控技術研究的核心單位。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8358所開展「趣航天」科普活動
    「趣航天」主題科普活動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第八三五八研究所拉開帷幕。 張道正 攝中新網天津4月22日電 (記者 張道正)為了慶祝第四個中國航天日的到來,4月22日,一場以「趣航天」為主題的航天科普活動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第八三五八研究所拉開了帷幕。據悉本次航天科普活動將持續10天,本次航天日活動將普惠千餘名中小學生。學生們積極參加「趣航天」科普活動。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〇四所創新孵化中心(河北)揭牌
    11月17日上午,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〇四所創新孵化中心(河北)在保定市大學科技園揭牌。    該中心是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〇四所與保定航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據介紹,通過建立創新孵化中心,雙方將建設「航天軍民融合創新平臺」,輻射河北全省開展軍民融合產業合作,發揮三〇四所航天技術優勢,聚焦保定市科技資源,承擔京津冀技術創新跨越工程項目和課題,開展系列關鍵技術研究,打造系列創新產品,逐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著力做好軍民融合成果市場轉化,推進重點項目落地。
  • 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在京舉行 劉鶴出席交接儀式並講話
    12月19日,國家航天局在京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與部分參研參試單位一道,共同見證樣品移交至任務地面應用系統,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為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