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BL/Slash三個詞分別指代中文、日語和英語三個文化中相似的文學和文化現象。這三個詞都代表女性作者寫作的,女性讀者為預設接受群體的,女性慾望為導向的,主要關於男性同性之間的愛情或情色故事,一般在流行文化領域內流通。三種寫作和文化傳統有顯著區別,但也存在很多相關之處。三種傳統都包括了文學寫作傳統、圖畫、廣播劇、視頻等很多種業餘或商業作品。
「耽美」一詞在中文中所指涉的內容,即女性向的男性同性愛情故事,在日語中表達相同意義的詞彙花樣繁多,主要有「yaoi」(「ヤオイ」或寫作801)、「BL」(Boys Love的縮寫)、 「JUNE」、「少年愛」等。這幾個詞所指文本互有差別。
在日本,最早出現的一個詞彙是「少年愛」,指的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的一種專門描寫美少年之間情感的漫畫作品,代表人物為「花之24年組」的萩尾望都(代表作《託馬的心臟》)和竹宮惠子(代表作《風與木之詩》)等。
萩尾望都代表作《託馬的心臟》
JUNE是1970—80年代專門登載類似漫畫的一本少女漫畫雜誌,也用作類型代稱。BL一般定義為1990年代以後商業化的該類漫畫和小說作品,區別於更早的少年愛作品,注重快樂的大團圓結局,開始高度符號化和程式化的商業類型寫作。而yaoi是個來自同人圈的詞彙,最早被用來遊戲性地稱呼帶有男性同性情色內容的戲仿二次創作。
Yaoi這個詞彙是三個詞組的首音節縮寫:やまなし,おちなし、意味なし,讀作「yama nashi, ochi nashi, imi nashi」,意思是「無高潮,無結局,無意義」,用以描述沒有情節專門畫情色內容的同人。也有人開玩笑地宣稱yaoi是這句話首音節縮寫:「やめて、お尻が 痛い」(讀作「yamete, oshiri ga itai」,意為「住手啊,我屁股疼」)。Yaoi在日語中一般用片假名寫作ヤオイ,有時候用日語數字的諧音寫作801。日本研究者普遍認為作為同人的yaoi晚於「少年愛」,在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
但後來在日常使用中,yaoi的外延越來越廣,漸漸被用於指稱所有帶有男性同性愛內容的女性向作品,不論同人還是原創,小說還是漫畫。Yaoi和BL是日本該類作品最常見的總括性名稱,其中yaoi是日本本土用得最多的,而在海外,BL的知名度更大一些。相較中文圈的耽美和歐美的slash,日本的yaoi文化是商業化得最徹底的一個。雖然業餘且非營利的yaoi同人作品仍然存在,但原創的yaoi,從漫畫到小說到動畫、廣播劇和遊戲,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和銷售市場。
斯波克,半人類半瓦肯人,在詹姆斯·T·柯克上校擔任艦長的進取號星艦上擔任科學官及大副
Slash一詞源自美國粉絲圈,這個詞指斜線符號,「/」,在英文同人圈用於連接兩個人名表示二者間的(同性)戀人關係。「耽美同人」在中文中與「slash fiction」具有相同含義,即運用流行文本中的角色二次創作的女性向男性同性戀愛故事。Slash最早來自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科幻媒體同人圈。20世紀60年代的電視劇《星際迷航》是最重要的同人作品來源,而且slash這個詞也正是來源於描述《星際迷航》中兩個男主角柯克艦長和斯波克之間可能的同性愛情關係的一類寫作,K/S。同時期也有其他的同人圈和耽美同人配對,但都不及K/S影響深遠。
如今slash和幾十年前一樣,指的是來源於流行虛構文本中的同性人物之間的愛情故事,而流行虛構文本的範圍則從70年代的少量美國科幻和間諜相關作品擴大到如今幾乎包羅萬象的愛好。
中文的「耽美」一詞源出英文詞彙aestheticism的日語譯名,即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於歐洲文壇的唯美主義文學。因為70年代日本早期敘寫男性少年間愛情的漫畫明顯追求唯美風格,所以這個詞曾短期被日本出版商用於指代如今一般稱作「Boys』 Love」(簡稱BL,日式英語寫為Boys Love)的類型。
「耽美」一詞在日語中嚴格說來和這個類型只是搭點邊,但卻成了這個文類從日語進入中文後最常用的文類名稱。日本本土的唯美主義(即日語中的「耽美主義」)寫作確實有時會寫到「美少年之愛」,但唯美化的同性之愛並非唯美主義寫作的唯一表達。
在日本一般提到「耽美」,也指的是比yaoi或BL在文學上更趨主流和高雅的文學寫作,耽美圈中常用的例子是常寫年長男性與美少年之間愛情的日本女作家森茉莉。進入中文語境中後,「耽美」這個詞固化為如今的含義,而同樣的義項在日語中已經非常罕見了。在中文圈中,「耽美」作為女性向男性同性愛的文類名稱,便曲解了唯美主義的含義,而且將高雅文學的聯繫和發展脈絡直接代入了文類理解之中,而在日本和歐美,與高雅文學的聯繫對於此類寫作都並不重要。這一定意義上也代表了中國耽美寫作中強烈的靠近經典以自我證明的心態。
尾崎南的《絕愛-1989》是影響了一代中國同人女審美和敘事的名作
中國的耽美文化最早是從日本經過臺灣和香港的漢化傳播進來的。20世紀末有大量帶有同性曖昧愛情因素的動畫、漫畫和小說,以及更加直接的耽美漫畫和動畫以地下渠道引入中國。其中一部結局悲慘的帶有虐戀情節的漫畫,尾崎南的《絕愛-1989》是影響了一代中國同人女審美和敘事的名作。另外,20世紀末的一些少女漫畫,如Clamp的《東京巴比倫》,也極有影響力。
中文的耽美創作上,一開始就以網絡為基地。早期的中國大陸耽美網站上多有臺灣和日本的耽美作品轉載,之後大陸自己的原創才漸漸跟上腳步。耽美同人最早多以日本動畫和漫畫為基礎。
耽美原創也是從模仿日本和臺灣起步,逐漸發展到出現自己的風格和一大批代表作者。中國大陸最早一批耽美網站以同人為主,但較大的同人網站(例如桑桑學院)起初並不會區分同人中的耽美和良識(即「正常向」異性戀)。不過在這些同人網站上,耽美同人的比例慣來極高,以至於造成耽美和同人二詞在使用上的混淆。
21世紀最初幾年,有數不勝數的耽美小論壇分散於樂趣園、西陸等社區網站,多以專門的人物配對、作品和作者為核心。需要註冊考核的露西弗是世紀之交最重要的耽美論壇之一,有極強精英色彩。另一個論壇,玻璃烏託邦,最早是日系BL愛好者建立的耽美論壇,也曾相當有影響力。
Clamp的《東京巴比倫》
相比而言,晉江文學網雖然比這些論壇起步稍晚,但很快便成為中文網絡上最著名的女性向文學網站,也成為最重要的耽美寫作集散地。2014年的淨網行動中,晉江文學網的耽美原創和同人論壇關閉,保留耽美閒情等論壇,同時,文庫區的「耽美」也改名為「純愛」,不僅完美隱匿了耽美的關鍵詞,還以此再一次強調了耽美對主流經典文學價值的重視。
現在耽美的創作平臺更加多元,晉江等較為公開的網站被嚴密控制之後,很多耽美作者轉移到了需要註冊登錄的私密論壇或文庫上發布作品,Lofter等博客平臺也意外地成為耽美同人的發布平臺。
英語文化圈中的slash和日本的yaoi以及中文文化圈中的耽美最主要的區別在於slash嚴格指一種同人寫作,而yaoi和耽美都同時包括同人寫作和原創故事。英語中不存在「原創耽美」的對應物,如今也有人開始仿照日本BL小說的類型創作英文的BL小說,完全是模仿日本BL寫作的模式。當然,這也許是因為美國的大眾文化裡存在類似女性寫作的男性同性戀愛故事,但並不會單列為一種類型的緣故吧。例如瑪麗·瑞瑙特的亞歷山大三部曲,就是一部著名的受到主流承認的男性同性愛情的小說。
瑪麗·瑞瑙特「亞歷山大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之火》
Slash和yaoi以及耽美的另一個區別在於slash指同性之間的配對,而不特指男性之間的配對。女性角色配對的同人在英文中也叫slash,有時候為了區分,寫成fem-slash。而yaoi和耽美嚴格都指男性同性之間愛情故事。女性同性之間的愛情故事在日本和中國被稱為「百合」(在日語中讀作yuri),或者GL(Girls Love的首字母縮寫,類比BL)。
不同於yaoi,slash並不存在嚴格的攻與受的區分,尤其缺乏yaoi寫作傳統中已經極其系統化的攻受文化符號體系,因此在寫作中較少受到角色扮演的限制。但這並不表示英語的slash中雙方的關係比yaoi中更加平等——slash只是沒有一套定型的符號系統,然而平等往往並不是由這套系統定義的;最終決定的力量還是來自用符號寫作的作者。
嚴格說來slash fiction和yaoi在風格來源題材上都有細微的差別,在英語國家和日本語境中這兩個詞很少對譯。中國的耽美寫作的主要影響來源是日本,卻和日本有細節上的不同,而歐美同人寫作對中國同人圈的影響不僅晚近而且一直呈支流狀態。
但在中文語境中,中國的耽美文類同時受兩者的影響,而自我也有獨特的新發展。因此中文的「耽美」、日語的「yaoi」和英語的「slash」,三者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畫等號很值得再商榷。雖然說「slash」這一英文詞彙在漢語中最近越發常用於特指歐美媒體和文學相關的耽美同人作品,但在中文裡「耽美」一詞的地位在粉絲圈內部仍然無可取代,即使在歐美媒體同人圈中。
如今耽美在中文網絡上已經非常顯赫,而且也不再完全不可出版,但仍然處在邊緣狀態。絕大多數耽美寫作依然靠網絡發布傳播,卻也在不斷地進入大眾主流的視野。但同時,大眾主流也在不斷蠶食耽美的寫作成果和文化產品,例如,很多耽美小說都必須將戀愛雙方一邊變成女性才能得到主流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