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底,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按照慣例分享了他的年度書單,他稱這些書「為我帶來一些光明」。
書單中有一本書很特別,書名《Maid:Hard Work,Low Pay,and a Mother's Will to Survive》,國內引進後翻譯為《女傭的故事》。
其實這個翻譯不是很精確,國人的印象中,女傭往往是指貴族或者大戶人家的女僕。而這裡的女傭是指家政保潔鐘點工。
《女傭的故事》是一本自傳,作者名叫史蒂芬妮 蘭德,是一名單親媽媽。為了養活自己和女兒,蘭德當了一名女傭。
書中講述了蘭德從生下女兒到成功獲得蒙大拿大學助學金的這段真實經歷,一共約四年的時間。四年間,她一直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生活無比艱辛,身心俱疲,完全可以用悲慘來形容。後來蘭德在接受採訪時,也承認自己寫這段經歷,尤其是尋找住處,初衷就是想表達窮人過得有多艱難。
沒想到,這段悲慘經歷出版後,卻收穫了無數榮譽。它被《福布斯》列入年度最受期待圖書,被《華盛頓郵報》評為傑出非虛構作品,被《魅力》雜誌列入年度最佳圖書。
明明是一段悲慘的生活,為什麼會受到這麼多關注,歐巴馬甚至還認為「帶來了一些光明」?蘭德這位單親母親的經歷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她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光明?
一、打破人們對窮人的偏見
蘭德是非常典型的美國窮人,她有著低收入者、單親母親、孩子未成年這幾個身份標籤,以此獲得了一些救濟,比如食品救濟券、租房補貼、幼兒託管、兒童醫療救助等等。
然而在美國,領取食品救濟券的人有將近三千萬,佔美國總人口的將近十分之一。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這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公眾對他們有著很深的偏見。美國公眾普遍認為,這些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不夠努力,給窮人提供救助是在養懶人。媒體公然稱這個群體為「稅金包袱」。
使用食品券遇到的歧視無處不在,蘭德在超市購物時,在和朋友接觸時,經常遇到歧視。人們看到她用食品救濟券時,會直接來一句「不用謝」。蘭德並沒有感謝他們,純粹是因為人們普遍形成了一種態度,食品券就是他們交的稅金。
美國作家芭芭拉·埃倫賴希為了驗證「窮人是不是因為懶惰才窮」,曾經親身體驗過底層的生活,寫了一本《我在底層的生活》。她發現窮人根本不是因為懶才窮,他們為了生存已經耗盡了全部力量。
芭芭拉只是去體驗,難免缺乏一些說服力。而蘭德的經歷有很強的說服力,她就來自那個階層。
蘭德獲得的各種補助有七種,但這些補助並不足以維持她和女兒的生存,連飯都吃不飽,只是勉強處於餓不死的狀態。
蘭德非常努力地工作,她是公司最優秀的清潔工。然而這種體力活,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但收入很低。一小時只有9美元,扣掉稅和路費,她實際上只能掙6美元。後來她接私活,一小時可以收25美元,但這非常不穩定,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時間去找客戶。
蘭德的生理和心理都嚴重受創,肌肉勞損嚴重,脊柱變形,完全靠布洛芬止痛。有時候,她出現驚恐發作的情況,嚴重影響工作。即便如此,她還要照顧剛出生沒多久的女兒,她還在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學歷,每天還堅持寫作。
可以說,蘭德是個非常努力的窮人,懶和不努力跟她完全不搭邊。她遇到的很多窮人也都非常努力,比如她女兒的父親,雖然是個渣男,但並不是懶惰的人。她曾經想依靠的農夫特拉維斯,她的同事,包括那些被認為是來美國吃福利的移民,都是工作很努力的人。
但他們耗盡了全力,依舊是窮人,依然在底層掙扎。
二、暴露美國社會的秘密
女傭工作時,僱主們一般不在家,他們視女傭如隱形人。家是最隱秘的場所,隱藏著主人們很多秘密。蘭德有細緻的觀察力,她為工作的地方分別命名,比如植物之家、大廚之家、悲傷之家、小丑之家等。蘭德觀察到的不僅是僱主的秘密,還暴露了美國社會的秘密。
僱主的家雖然各不相同,但有個相似的地方,就是每家都常備著大量藥物。而蘭德打掃時會發現空的藥瓶。這些藥物的功能都是鎮痛、抗抑鬱或者抗焦慮之類的處方藥。
蘭德甚至有過嫉妒,因為她只買得起非處方藥布洛芬。在美國,處方藥比較昂貴,蘭德自己沒有醫保,也就用不起處方藥。
富裕家庭大量使用這類藥物,說明主人們的精神壓力非常大,可以說這是美國社會的普遍現象。他們表面光鮮體面,但是情感缺失,內心充滿了孤寂、焦慮。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近做過一項調查, 他們發現美國成年人有心理困擾症狀的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3.6%,而在18-29歲這個年齡段甚至達到了24%。
而蘭德觀察發現,富人們在拼命維持表面的光鮮,比如第一次讓她感受到尊重的亨利,吃藥的次數和劑量越來越大。神秘的抽菸女士妝容很精緻,出入高端場所,然而家裡備著成箱的煙,馬桶邊總是有嘔吐物。廚房堪比星級酒店的大廚之家裡,處方鎮痛劑使用量越來越大,蘭德甚至想順走幾瓶。
經濟的衰退是引起人們心理困擾的重要因素。蘭德的家鄉本來是旅遊區,她本來可以靠旅遊業的興旺掙錢,但經濟衰退,遊客減少,給當地的就業帶來了困難,也間接導致蘭德只能做女傭。
第二任男友特拉維斯有個養馬場,受經濟衰退影響,生活日益艱難,和蘭德為了錢爭吵,最終兩人分手。
蘭德的幾個僱主也是受害者,有一名僱主付不起房屋的按揭失去了房子。蘭德後來搬進了一套很滿意的房子,房東起初答應她可以用清潔工作來抵扣租金,但身為銀行高管的女主人失業了,就與蘭德取消了勞動抵扣租金的協議。
底層的人固然生存很艱辛,但富人為了維持原來的生活水平也拼盡了全力,透支身體,不惜用藥物來對抗心理問題的困擾。
三、在令人絕望的泥潭中,她始終沒有放棄自己
中國有句名言: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認為,人類的生命就像一顆種子,充滿了無限的潛能。一旦落地生根,只要環境得當,就會自然長成一顆大樹。人的自身體驗被壓抑或者發生衝突,成長潛力就會受到阻礙。這種被壓抑或者衝突,很大程度上源於恐懼。如果能幫他克服恐懼,便可以發揮他的潛力。
《女傭的故事》展現出來的是蘭德自強不息的精神,她一直在抗爭,始終沒有放棄自己,最終在外界幫助下克服了恐懼,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力。
底層的生活令人絕望,蘭德孤立無援,父母早已離婚,也沒有能力幫她。她不敢約見朋友,無事時只和女兒待在一起。
蘭德當女傭所得的收入,加上領到的所有福利,也只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不能發生任何意外,比如生病、僱主忘記留下鑰匙、下雪,稍微有一點變故,就會立刻讓她陷入困境。
底層生活就像泥潭一樣,一旦陷入其中,只會越陷越深,難有出頭之日。就像《駱駝祥子》裡的祥子,祥子也想靠雙手改變命運。然而遭遇連續打擊之後,祥子最終墮落了,他也開始像其他車夫一樣,有了錢就喝酒、逛窯子,得過且過。
對窮人來說,精神上的墮落是最可怕的,這種墮落將人徹底推向深淵,墮落的人和死了沒什麼區別,因為他的心已經死了。
蘭德也曾經有過動搖,比如她就嫉妒一位能自殺的單親母親。她看到僱主家裡的高檔食品也會口水直流。見到那些處方鎮痛藥也會生出順走幾瓶的念頭。為了省房租,她曾經想依賴第二任男友特拉維斯。
蘭德年輕時就有去蒙大拿大學讀寫作、未來當一名作家的夢想,只是她被恐懼所裹挾。她充滿焦慮,她擔心女兒的父親不同意,擔心申請不到助學金,擔心負債。恐懼讓她怨天尤人,她痛恨福利制度,痛恨別人的目光,痛恨女兒的父親,痛恨自己的母親。
但是蘭德終究沒有放棄自己,比如她對女兒的愛。從某些角度來評判,蘭德算不上一個好母親,比如她明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撫養,卻執意生下孩子。這是蘭德的心理創傷補償,她渴望母愛,但被母親拋棄,因此她發誓要做一個好母親。每到一個新住所,即使條件再簡陋,她都會極盡所能為女兒營造一個家。
女傭身份卑微,蘭德雖有怨念,但她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得到了僱主的一致稱讚。
蘭德的遭遇很不幸,但她又是幸運的。她得到了幫助,僱主亨利的尊重以及社會組織的扶持幫她克服了恐懼,讓她能夠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為她走出泥潭提供了機會。
外界的幫助不可或缺,但根源在於蘭德自強不息的精神,也許這就是《女傭的故事》為歐巴馬帶來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