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集、產業密集、規模擴張、綠地緊張、空氣欠佳……這都是大城市病的典型特徵。未來的城市,應該是以生活為重心,而不是一味追求產業發展、經濟增長。
在日前舉辦的第七屆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大會上,亞太旅遊聯合會副秘書長、北京天一博觀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葉昊提出,從生產轉向生活是城市更新的必經之路,值得景觀規劃設計從業者認真領悟。
以生活品質為導向漸成趨勢
葉昊認為,隨著創新與服務經濟方興未艾,城市卻明顯沒有適應這種改變,傳統產業、傳統發展模式的慣性依然強大。受此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水資源和大氣環境現狀堪憂,中小城鎮與中心城市差距明顯,空間協同發展缺乏引導,區域管制機制嚴重缺位。
對經濟物質的追求,已不再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主要內容,更不是唯一內容。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都有了房產汽車,都有了更多物質性資產,對工資等固定收入的要求越來越低,但是對空氣品質、公園綠地的嚮往在大幅度提高。雖然掙錢多,但是如果我因為宜居品質問題而生活得不愉快、不舒心,那我還不如離開北上廣。」葉昊說。
事實上,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逆城市化思潮。
大家都知道,一線城市霧霾很厲害,大家都喜歡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交通便利又可以在城裡賺錢。這樣可以生活在環境很優美的地方,又享受相對的生活便利。這就是典型的逆城市化。到城市周邊去,到城市近郊甚至遠郊去,成為很多人的情結。
在這種背景下,特色小鎮成為潮流,吸引大量投資。
葉昊指出,受趨勢影響,城市發展將出現重大的變化,城市功能將從以前的生產和交易為主,轉變成以生活為主。這意味著以經濟為中心、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思路,變成了以生活質量為導向的城市發展趨勢。
優化重組城市生態空間格局
近年來,在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利用原生自然生態資源,設計建造了大量的城市郊野公園。
「如今看來,當時規劃郊野公園的考慮雖然與現在的某些想法不太一樣,但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強調的很多東西,現在看來依然是對的,比如對自然生態功能的強化。當時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都沒有充分意識到城市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設計師的理念、想法多少都受到一定衝擊,有領導還未跳出普通市政公園規劃設計的思路。」
過去,更多強調歷史文化複製,缺乏人文關懷和人文情懷。現在,設計必須以文脈、地脈、人脈為基礎開展傳承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精細化管理方式引導發展,滿足居民旅遊休閒需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對於城市空間而言,核心產品是遊憩和休憩。在優化關鍵設施的同時,應充分考慮交通布局、遊憩空間、配套服務設施、開放空間等。一些重要指標如環境容量、遊客數量、靜態交通、設施配比、運營成本等,都是決定規劃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葉昊著重提到了北京近期的一些可喜變化。今年以來,結合疏散非首都核心功能,北京在中心城區大力整治開牆打洞,在更大範圍實施拆違建綠,成效明顯。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需要減產、減地、減人、減功能,同時增水、增綠、增文、增品質。在此過程中,城市強化功能選擇、疏解整治、留白增綠。北京近兩年通過封堵開牆打洞、整治背街小巷、調整地下空間、恢復河流河道、打造文化中心、建設郊野公園,首都的城市格局更加清晰。」
不完全統計顯示,北京建設用地降低到5600平方公裡,人口降低到2300萬,整治開牆打洞約1.6萬處,背街小巷提升2400條街道,拆除違法建設4673萬平方米,3200公頃拆后土地留白增綠,整治疏解地下空間260萬平方米,城市綠地150平方公裡全部改為城市公園或郊野公園。
風景園林為未來城市而設計
未來的城市除了高品質的城市基本功能,市民休閒遊憩功能、生態涵養保護功能,甚至生態旅遊景區功能,都將成為未來城市的主要功能,與現在經濟功能、產業功能等完全不一樣。
受此影響,未來城市一定是跟風景園林完美結合的。從生產性向生活性轉化,城市更新可以實現有機增長、可持續發展,並贏得更多彈性空間。
在葉昊看來,風景園林嘗試介入城市更新,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把宜人的景觀資源和生態空間做起來,將城市公園、綠地、濱水休閒、環城近郊遊憩等空間組成整體、系統的網絡型休閒遊憩系統;打造集中、特色鮮明的休憩功能區,同時豐富休閒遊憩設施;關注城市小型文化休閒空間的打造;強調用地多功能性,特別重視濱水區,特別關注濱水區對整個城市的作用;景觀設計需要充分融入休閒體育元素,並使之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
面向未來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已出現重大變化。葉昊希望,設計師們從中得到更多感悟。
規劃設計已從單純的景觀設計塑造,變成創造文化休閒空間,這是風景園林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
「設計師必須認識到,城市基礎設施本身就是園林景觀的一部分。與園林景觀相融合,基礎設施可以極大提升城市生活品質。除了傳統設施以外,還有遊樂場、寵物樂園、健身公園、城市綠道等,都是風景園林設施的內容。」葉昊說。
在他看來,科技與創新產品結合,如虛擬實境、物聯網技術等,廣泛應用於文化設施和景觀項目,對表現歷史場景、形成新景觀的作用無可替代,未來將成為潮流。
在創新設計時,有幾項基本原則必須把握。葉昊將其總結為:歷史風貌還本,綠色形態還初,歷史民俗還原,空間地理還民。
順應自然生態發展特色小鎮
「生態環境跟人的關係叫友好,人對生態環境的感覺叫美好。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生態環境顯然也包括在內。」
如果把疏散非首都核心功能看作城市更新,風景園林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中小城鎮當然不能也完全沒有必要照搬一線城市的經驗與做法。那麼,理想中的中小城鎮是什麼樣子?「有特色,有文化傳承,有產業支撐,不以工業生產為導向,這是新型城鎮的核心價值所在,是主要發展方向,是最佳載體。」
葉昊認為,未來的中小城鎮除了風景園林、特色產業、城市建設外,還要考慮一個問題,這就是社會治理、社會環境和公眾健康,健康的產業、健康的模式、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家庭、健康的自然環境、健康的社會環境等。無論是中心鎮、集鎮,還是集村,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範圍。
「特色城鎮是造不出來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逐步形成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產業聯繫的可持續性、社會效益可持續性。」
特色小鎮與主導特色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一步到位的小鎮能不能做好?值得思考。
現在,特色小鎮有可能會變成政府主導投資、全民共同參與的盛宴。葉昊對此表示一定的擔憂。「最大的問題是,日常運營管理沒有人管,也沒有預先規劃。你想,30億元投資規模的特色小鎮,建起來以後沒有運營,會怎樣?」
眼下正風行一時的特色小鎮建設,無論什麼主題,一定要以生活品質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