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今年江蘇高考分數第一名叫白湘菱,才18歲,過早認識了生活的真相:有些事不是光努力就可以的。
白湘菱高考總分430分(江蘇總分480分),其中語文180分(滿分200分),數學141分(滿分160分),英語109分(滿分120分)。
光論分數,她是江蘇省第一,然而她卻當不成狀元,不僅如此,湘菱同學被包括北清交復、以及本省的南京大學在內所有的名校統統拒之門外。
原因是江蘇的高考制度有點奇葩,語數外算分排序,共480分。選修課按照排名論等第,全省排名5%得A+,排名10%得A,排名15%得B+,以此類推。文科必選歷史,理科必選物理。
招生的時候名校除了看分數,還要求考生選修課等第雙A,而白湘菱的歷史等第是B+,直接就被一票否決了。
江蘇的這個招生制度要求考生必須四平八穩,一條腿都不能瘸。語數外一門弱了就很難拉回來,選修課每門都要在全省名列前茅。
錯失名校,網友都很為白湘菱惋惜,畢竟430分很不容易考:
破格是肯定不會破格的,規矩就是規矩。算上歷史分,她肯定也不會是第一名。但是她也絕不像大家想像地那樣偏科。
白湘菱的班主任老師說:這孩子之前每次模擬考試等第都沒出過岔子。
而且她所在的學校:江蘇省淮陰中學是省內的超級中學,不僅一本上線率超過90,二本接近百分之百,而且考上清北數量一直在省內排名前三。湘菱所在的「文強」班,又是文科最好的班,按老師的話來說,全班必修等第都「富庶有餘」,所以孩子當然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語數外上。
這就冤枉了,白湘菱的歷史分數很可能跟A只差1分。說不定就多錯一道填空題。
她的班主任講得很清楚:並不是因為孩子學得不好,或者學習能力有問題,而是因為政治歷史只看等第,孩子準備考試的時候側重點就不同。如果歷史也算分,她肯定可以拿高分的。就算不是文科狀元,考上名校是不會有問題的。
大家一想就能明白,從來沒出過岔子的學科,又是只看等級,複習也要算性價比的,沒想到偏偏陰溝裡翻了船。
這種事情擱誰身上估計都很難接受。也難怪很多江蘇人聲討這種不合理的高考制度。最慘的一個,08年高考,至今耿耿於懷。當年江蘇第一屆教改,竟然是高考完才出政策,他被坑慘了,附加分40分統統沒做,還是老師讓不做的。
對此,白湘菱自己倒是很看得開。人生出了這麼大的意外,三年辛苦沒有收穫到應有的結果,她還能笑著說:雖然覺得有點遺憾,但是也不是非要上清華北大,未來才能變得一片坦途。
這真是太讓人驚訝了。一個18歲的孩子,剛剛絆了這麼大一跤,大部分成年人都做不到雲淡風輕,一笑而過,她竟然做到了。
而且白湘菱的家境不是最近幾年那種典型高考狀元家庭,要麼父母都是高知,祖傳書香門第。要麼父母一個能賺錢,一個把精力都撲在孩子身上,從小琴棋書畫、最好的補習班走起。
白湘菱的父母都只有高中文化,家庭條件十分一般,兩口子經營著批發市場的一個燈飾攤位。
她還有一個弟弟。
這樣的家庭,你說孩子不想魚躍龍門嗎?
我真的不信,從考分就能看得出,孩子已經到了努力的極限了。大風大浪都闖過去了,卻摔倒在小水塘裡,還能笑著爬起來,說放下就放下,這份心氣和豁達實在太難得了。
別說她這樣非戰之罪,失手的,我見過許多學霸,清北沒考上,考上浙大了。明明浙大也是清北之下數一數二的好學校,他們就是一直耿耿於懷,每次都說:當年我離清華就差x分。
浙大人自己也弄出一個梗:「考敗來浙」。可想而知,放下兩字有多難得。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周國平說:「人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但可以支配自己對命運的態度,平靜地承受落在自己頭上不可避免的遭遇。」
但是當困難和挫折砸到頭上時,能心平氣和接受的人卻寥寥。
左宗棠算是半個。
左宗棠小的時候素有神童之名,四五歲的時候就能過目不忘。家裡正值學齡的哥哥還沒背出來的書,他聽了兩遍就能倒背如流。
20歲出頭,左宗棠第一次進京趕考,不知道是因為水土不服,還是包袱太重,發揮失常,沒考上。
沒關係,三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一次他準備得十分充分。
當年考進士可不比如今高考容易,一個省只取十幾名,錄取率還不如清北。
這一次的考官之一戶部侍郎溫保深批到左宗棠的卷子,忍不住拍案叫絕,把他的卷子推薦給主考官,將他的卷子判為湖南省第十五名。
沒想到放榜前,他們發現湖南籍考生多錄取了一個,主考官就把左宗棠的名額讓給了另一位湖北考生。溫保深愛才,替他據理力爭。
最後主考官答應給左宗棠一個謄錄的身份。意思就是由幹部出身變成了秘書出身。左宗棠沒有接受,包袱卷卷回家再戰。
但古代高考變數太大了,相當於復讀生非清北不去。
左宗棠三戰三負,27歲這一年,他毅然決定放棄走科舉這條路,接受無緣科場的結果,安安心心地讀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的學問。
這個決定很難下。
那個年代大多數讀書人都接受了「自古華山一條路」,只有科舉才是唯一的出路這個設定。考不上想都不想就復讀。
每年白髮蒼蒼還在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的比比皆是。
可左宗棠放下了。
後來他因為有學問被林則徐等大官賞識。41歲的時候,長沙被圍,當時的湖南巡撫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左宗棠。
為什麼說左宗棠只能算「半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呢?
因為62歲這年,左宗棠一想到自己不是進士出身,以後萬一掛掉,連個「文」字都撈不著(進士出身的文官諡號才能有文),吵著鬧著要去考科舉。後來鬧到慈禧那,慈禧一看老頭鬍子頭髮都白了,還科舉呢,別考到一半掛了。就賜了他一個進士出身。
最後左宗棠的諡號是「文襄」。(老頭我跟你講,你又被騙了,你不是想要文字(蚊子)嘛,最後他們叫你「蚊香」,你還是挨不著蚊子。)
臨老臨老,左宗棠還是念念不忘科舉失利。所以他就只能算放下一半。
人生要學會放下:過去的已經發生,能爭取,則爭取,不能爭取,不能爭取,就得學會認。
能在如此年輕就學會放下,私以為白湘菱的前途不會遜於任何一個高考狀元。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凡抱此想法之人,人生必將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