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時間越長,親子關係越緊張,這話一點也沒錯。
前幾天,閨蜜吐槽自家「神獸」:
想著趁天氣不錯,帶孩子出去走走,誰知孩子卻不聽使喚,非要和她對著幹。
「我在和同學聊天呢,我不想去,你要是想去你自己去吧。」
好不容易拉他出門了,還磨磨蹭蹭,衣服沒換,鞋子沒穿,說他兩句還會頂嘴。
「換衣服、穿鞋能有多快,光速嗎?」
原本今天心情挺好的,全被孩子頂嘴不聽話的表現給攪黃了。
中午吃飯的時候,孩子還不讓人省心,因為他爸爸在他的小盤子裡放的全是蔬菜。
「我不吃蔬菜,你不愛吃的東西為什麼要給我吃!」
閨蜜的孩子7歲,之前是出了名的聽話乖巧,但是從今年開始卻表現「反常」,變得越發叛逆。
不知何時,學會了頂嘴,說不得罵不得,你說一句,他就回你10句。
閨蜜總說,孩子長能耐了,翅膀硬了,不聽勸了,簡直被他氣死了!
父母一生氣,就容易衝孩子發火。
孩子偏偏不像父母想像的,乖乖認錯道歉,反而喜歡頂嘴,張口就是:
為什麼我必須聽你的?
你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你怎麼知道是我幹的?
……
頂嘴的孩子就像個小刺蝟,我們碰他一下,他就豎起一身刺來還擊。
結果孩子一還擊,父母更生氣了,然後就陷入了死循環,開始為了吵架而吵架。
其實,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各位爸媽們,你們是不是也認為孩子頂嘴,是令人討厭的行為呢?
其實,頂嘴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三歲前,孩子的生活基本由爸爸媽媽掌控,三四歲,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萌芽,隨著獨立意識的增加,他們開始想要以自己方式生活,比如吃什麼、穿什麼、做什麼。
孩子逐漸長大,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就越來越喜歡跟大人對著幹,最顯著的表現就是頂嘴。
當他們認為不對或者不合理的時候,就會用「頂嘴」來反對爸爸媽媽的言行,經常把「不」字作為口頭禪。
所以頂嘴這個行為,符合了孩子的逆反期的心理,但不是一個長期的行為,所以它不屬於壞毛病,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那麼,歸根結底孩子頂嘴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1、可能沒顧及到孩子感受:
就比如閨蜜的孩子,他在和朋友聊天,可媽媽就是要拉著他出去。
如果父母逼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孩子便會以頂嘴的方式去反抗。
2、沒有和孩子足夠的交流:
孩子逐漸長大,自我意識開始形成。內心有自己想法、觀點的孩子,便會開始判斷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在乎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是在幹涉自己,就會頂嘴發表自己的意見。
3、溺愛的結果:
被溺愛的孩子對長輩有恃無恐,語言上產生頂撞就不足為怪了。
4、內心受到了委屈:
很多父母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觀點,立場去評判孩子的對錯。
所以難免會對孩子有誤解,冤枉孩子。
因此,當孩子意識到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的對待時,便會用頂嘴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委屈。
5、父母沒有做好榜樣:
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沒有做到。比如
讓孩子晚上早點睡覺,可父母卻在客廳看電視;
讓孩子別玩電腦,爸爸卻在手機上玩遊戲。
還有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乖巧聽話,承諾了孩子做某事,但卻沒有兌現諾言。
孩子內心不滿,便會選擇以頂嘴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憤怒。
很多家長在面對自己家的愛頂嘴的孩子時,都會羨慕別人家那些「乖巧」、「聽話」的孩子。
但是如果孩子適度的「頂嘴」,並不會蠻橫到什麼話都不聽時,那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
從小會頂嘴的孩子,說明他早早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對長大後也會有很多的好處。
1、愛頂嘴的孩子,更善於思考
孩子在父母責備自己的時候,會及時想出回懟父母的話,並且舉一反三,說出多個說服自己父母的理由,這說明孩子從小思維就很活躍,邏輯性也很強。
2、愛頂嘴的孩子,更勇敢
在和父母頂嘴的過程中,孩子的自我意識會不斷提高,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孩子向父母的權威發起挑戰。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會被困難所折服。
3、愛頂嘴的孩子,內心更光明
愛頂嘴的孩子,容不得自己受委屈,不會把不愉快藏在心裡,成為自己心中不能說的秘密,獨自消化。
他們只要自己心裡不痛快了,就會主動地說出來。情緒得到了排解,內心才不會壓抑。
我們接受孩子頂嘴,但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因為頂嘴只是一個基礎,誰都不知道它將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比如:有的孩子沉溺在一句話噎死人的快樂裡,變成一個人見人厭的槓精;有的孩子嘗到了頂嘴後父母妥協的甜頭,就會愈演愈烈,頻繁的出現頂嘴的現象。
所以面對孩子的頂嘴,要引導他用合理的方式說「不」,有強大的說服力,又不乏溫暖的態度,而不僅僅是頂嘴。
1、用心溝通 傾聽孩子的需求
不少家長覺得跟孩子溝通難。其實難的不是溝通,難在情感溝通、思想溝通、心理溝通。
真正會溝通的家長一定少說多聽,而且是深度傾聽,共情式談話。
要學會聽孩子講話,要聽出孩子話語背後的需求、情感、期待,為理解而傾聽。
父母只有跟孩子溝通好了,親子關係才會和諧,這個關係甚至比教育更重要。
2、收起「霸道總裁心」,讓孩子做選擇
父母總是覺得孩子還小,霸道性替孩子做選擇,替孩子安排好一切。
但是漸漸長大的孩子,面對選擇時,有自己的想法,有屬於自己的意識。
所以,父母不妨將選擇的權利給到孩子,讓孩子自己做抉擇。
比如問孩子是現在看電視還是寫作業,看電視的話,今天的作業就寫不完了,明天老師會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你的。
孩子這個時候就會去思考,權衡,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
3、冷靜下來,學會換位思考
在解決問題之前,父母要控制要自己的情緒,一定要讓自己冷靜下來。
我們要學會以孩子立場思考理解孩子的行為,然後說出解決辦法
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溝通更容易。
相比兩敗俱傷,選擇皆大歡喜,不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