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姐說,最近被兒子小山包氣壞了。
快考試了,小山包還是回家就打開pad玩玩玩。
堂姐勸他,先寫好作業再玩。
小山包頂了回去:
為什麼我不能先玩再寫作業?
第二天英語模擬考,小山包考了一堆叉叉,很簡單的詞錯了好幾個。
堂姐很生氣,沒想到小山包更有「骨氣」:
-你怎麼回事呀,這些單詞都能錯。
-我覺得考得還可以。
-錯成這樣還可以,你昨天到底背沒背單詞?
-我背了!
堂姐更火大了,小山包也嚷起來:
-胡說!背了怎麼錯成這樣?
-你問我背了沒有,又沒問我記住沒有。
堂姐跟我說,這會兒他還小,將來到了青春期,會不會被他氣死?
父母一生氣,就容易衝孩子發火。
孩子偏偏不像父母想像的,乖乖認錯道歉,反而喜歡頂嘴,張口就是:
為什麼我必須聽你的?
你不讓看電視,自己怎麼看手機呢?
你怎麼知道是我幹的?
……
結果孩子一頂嘴,父母更生氣,就陷入了「頂嘴怪圈」,開始為了吵架而吵架。
頂嘴的孩子就像個小刺蝟。
我們碰他一下,他就豎起一身刺來還擊。說他一句,他有十句等在那裡。
孩子頂嘴,我們就忍不住也想還擊。
但親子戰爭中從來沒有勝利者,在「話趕話」裡,大家都會說出一些傷人的話,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
我們忍不住幻想,如果孩子不頂嘴該有多好!
孩子不頂嘴,確實是幻想。
美國一項兒童發展的統計顯示,愛頂嘴的孩子約佔70%。
他們為什麼要頂嘴?
有時候,孩子頂嘴是為了「尊嚴」。
頂嘴,本質上是用語言反擊。既然是反擊,自然是先感受到了「攻擊」。
有一次去閨蜜家,她正生氣地嘮叨兒子:
房間太亂,像個小豬窩,每次都是自己看不下去,幫他收拾。
小傢伙氣鼓鼓地「反擊」:
我覺得亂挺好,誰要你收拾了?
娘倆吵了半天,最後小男孩哭著說:
我知道房間亂,但我就是不喜歡媽媽說我!
當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即使說的全是事實,孩子也會感受到貶低和攻擊:
媽媽覺得我錯了,我不好。
而那些安全感好點的孩子,才會頂嘴:
媽媽我沒有不好,你才不好。
有時候,孩子頂嘴是為了「權力」。
媽媽們都知道,一團香甜的小嬰兒是不會頂嘴的。
只有到了三四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才會頂嘴。
孩子逐漸從父母的精神世界裡分離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他有獨立的見解,獨立的意願,並且拼命秀給父母看。
美國記者Jay Heinrichs寫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冬天的早晨,他的兒子要穿短褲去上學。
他大驚失色:
你必須穿長褲,我是你爸,聽我的。
小男孩不肯,眼睛裡含滿了淚。
他講道理:
不穿長褲腿會凍裂。
小男孩說,
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它們被凍裂。
萬般無奈的老爸同意了,因為孩子的「頂嘴」有道理。
老爸打電話徵求學校的同意……校長覺得這個小男孩很酷,決定以後他的生日,是學校的「短褲短裙日」。
從某種角度看,孩子爭奪「權力」的努力,確實很酷。
因為這是他成長的勳章。
如美國著名喜劇演員宋飛所說的那句話:
我們要明白孩子們為什麼會出現——他們是來取代我們的。
孩子喜歡頂嘴,但父母討厭孩子頂嘴。
搜狐曾做過一項調查,孩子慢慢長大後,你最討厭他哪種行為,75%的父母選擇了頂嘴。
為什麼?
孩子頂嘴,我們會有一種被冒犯的生氣和傷心。
美國作家帕梅拉.李在她的育兒暢銷書裡說道:
在很多人看來,孩子頂嘴就是和自己作對。
但其實,這不過是我們對「失去權威」對一種尷尬。
孩子的成長,往往意味著父母的「失去」。
失去軟萌小寶寶全身心的依賴。
失去權威。
我們在他的世界裡,影響越來越小,從神一樣的存在,縮成平平無奇的兩個點。
這是為人父母的真相,只是我們很難接受。
我們生氣的背後還有傷心。
我是為你好,為什麼你不但不「感恩」,還粗魯地把我推開,視我為敵人?
如果我們要的感恩,不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愛,而是絕對的服從,那孩子是給不起的。
孩子不是我們珍貴的玩具,他是另外一個人。
保護自己的獨立人格,對別人的「侵略」反感,這是人的天性。
如果孩子從不頂嘴,像小綿羊一樣對父母言聽計從,那我們反而更要擔心,孩子是心理能力發展不足,還是一直在自我犧牲?
我們接受了孩子愛頂嘴,並不意味著,就此欣喜地放任自流。
因為「頂嘴」是一個基礎,它會發展到不同方向。
有的孩子在「頂嘴」基礎上,形成會思考、有主見、敢表達的品質。
有的孩子沉溺在一句話噎死人的快樂裡,變成一個人見人躲的槓精。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說「不」,有強大的說服力,又有溫暖的態度,而不僅僅是「頂嘴」。
具體該怎麼做呢?
孩子拿了一張全C的卷子回家,如果我們真正放下自己,去傾聽孩子,也許他會說,我很難過,考得很差,很丟臉。
如果我們一頓罵,孩子可能會立刻頂嘴:
C怎麼了,還有人考D呢!
智者蘇格拉底說,自然賦予我們人類一張嘴,兩隻耳朵,也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只有耐心傾聽,我們才會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說出合適的回應。
更重要的是,這對孩子是一種示範。
孩子慢慢學會,「頂嘴」之前,要先聽完別人的真實想法。
維吉尼亞大學做過一項研究:
讓150個13歲的孩子描述他們和父母之間的一場矛盾。兩年之後對比他們與父母的爭吵方式和與同事的相處方式。
研究發現:
在家跟父母經常爭論但能保持冷靜的孩子,更能夠輕鬆應對外界的意見分歧。
在爭辯時,孩子必須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還要說服父母。
這對孩子的思維、表達都是磨練,而且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也很重要。
漢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說:
爭執能幫助兒童變得自信和獨立。
在對抗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
父母愛孩子,不願意孩子走一點點彎路,所以總想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塞給孩子。
但孩子一點也不領情。
小侄女在學新概念,每天背單詞很不情願。
媽媽天天催,她天天頂嘴。
後來媽媽決定讓她自己負責這件事。
後果是災難性的,不但課外班的成績直線下滑,連學校的英語考試都連著幾次考到B和C。
但終於有一天,小侄女主動說,媽媽,我得學英語了。
媽媽都淚奔了。
對父母來說,看著孩子犯錯不出手,簡直是對抗自己的天性。
雖然很難,但我們得承認,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我們與其抓著「權力」不給他,不如放手,讓他慢慢練習,如何用好這份權力。
一個孩子,能對自己負責,敢於表達自己,又懂得尊重別人的時候,才是作為父母真正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