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醒來,筆者就被一張圖雷到了。有家長發了朋友圈,說自己孩子四歲,現在有1500的單詞量,是不是不太夠啊?聽了這位家長的話,筆者真的是有點「無地自容」,才四歲就能背1500個單詞,筆者當年四歲的時候,連漢字都認不全1500個,能認到1500個字,估計都到小學三四年級了吧。
網友們也是不客氣,直接表示「在外國那肯定是夠了,在中國那指定是不夠」,「在外國家長眼裡這是天才,在中國家長眼裡,這孩子怎麼這麼差勁?現在趕不上,以後怎麼辦?」「不光在北京不夠,在上海也不夠」。筆者也是十分的無奈,感覺與時代脫節了,現在的孩子都這麼厲害嗎?
筆者找朋友了解了一下,發現貌似1500的單詞量,在北京還真的不算「很突出」的樣子。北京的培訓班有很多,很小的孩子就要把英語學到初中的水平,而且學英語還不夠,還得學第二外語,來增加小升初的競爭力。不光要學英語,小學就要參加KET考試,還有在小學就能看英文原著,做高考英語閱讀就能拿滿分的。說不定有些省份 的普通高中生,還真的比不過北京的小學生。
不得不說,如果這是真的,那北京的小學生真的很厲害,因為高考的英語詞彙要求,也才3500個,而很多高中生根本背不全,他們也就兩千多個。要知道這可是學了八年以上的英語,才有這樣的詞彙量,人家四歲的小屁孩,正經應該是幼兒園小班的年紀。看了看班裡正在背單詞的學生,我差點一腳踹過去。
你還敢嘲笑北京高考嗎?
一直以來,有很多人喜歡「嘲笑」北京的高考,考生人數太少競爭不激烈,題目太簡單沒有難度,都是被廣為吐槽。看了現在的情況,確實不敢再吐槽北京高考了,幼兒園的孩子都這麼厲害,那高中生呢?綜合實力豈不是更強。
其實想想也是,北京集中了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各方面的人才都是全國最優秀的,教育資源也是最充足的。北京的孩子們,只要有想學的,就沒有學不到的,有什麼興趣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加上家長們重視教育,而且還有錢,幾乎不會存在浪費了孩子天賦的情況,有這樣的條件,培養出來的孩子會差嗎?
不得不說,北京確實走在素質教育的前列,孩子的天賦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學到各種各樣的技能,而不僅僅是為了高考而學習。就像筆者剛剛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晚上的軍訓有活動,很多同學上臺表演,有唱歌的、跳舞的、彈吉他的、走太空步的……而我什麼技能都沒有,只會學習,只會做題,所以只能躲在最後面,看著別人在臺上表演,心裡想著,為啥別人啥都會呀?學習還不比我差?是我不想學嗎,是真的沒地方、也沒有錢學,那時候真的很失落。
教育教育,有「教」還有「育」。教育其實就是讓孩子成長,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學習,為什麼大家總是詬病「衡水式」的教育?因為誰都知道,這其實不是好方法,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並不是真的成功。比如曾經衡水的某文科狀元,他通過高考考上了北大,當了北大學生會的幹部,人生有了更高的平臺,還有了自己的創業團隊。
按道理說,他已經走入了一個新平臺,有了更廣闊的天地,能更好的揮灑自我。他在很多高中演講,可他講的依然是他的高中,說他當初有多麼多麼辛苦,這說明什麼?他人生最成功的,就是他的高中生涯,他沒有更多可以拿出來說的東西……素質教育真的是個好東西,可惜教育資源還是太少了。
不過話說回來,四歲1500個單詞還不夠?還要掌握更多的單詞嗎?這已經不是培養的範圍了,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這對他們的成長恐怕不是好事,家長們的過度焦慮該停一停了。教育這件事不能不趕,也不能太趕。對孩子來說,還是遵循成長的規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