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荊軻歌

2021-02-13 古文詩歌

荊軻歌 / 渡易水歌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還 一作:復反)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此句疑為後人補作) 

譯文:
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荊軻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一樣危險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史書上說,高漸離擊築,荊軻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得太悲壯了,以至於聽者嗔目,發盡上指。  一段唱畢,只聽見荊軻仰頭長嘆一聲,天空中居然出現一道七彩虹。高漸離趁勢變了一個調,樂音顯得更為激昂,荊軻繼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後被徹底地感動了,跪在地上向荊軻敬了一杯酒。

注釋:
蕭蕭:指風聲。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縣,是當時燕國的南界。
兮:語氣助詞。

壯士:在這裡指荊軻。


鑑賞一:

上句即景寫風吹水寒,渲染蒼涼悲壯的氣氛。下句抒寫決死的情懷,明知有去無還,卻毅然前往,決不回顧。「風蕭蕭」有聲,從聽覺上渲染離別之際的慘烈;「易水寒」徹骨,從感覺上描狀環境的悲涼;一上一下,極盡天地愁慘之狀,更加烘託出荊軻「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國難的凜然正氣。雖寥寥十五字,卻「悽婉激烈,風骨情景,種種具備」 。


鑑賞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於千古。在詩裡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時的衝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於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於辨別真偽,於是字裡行間不但欺騙了別人,而且欺騙了自己。許多一時興高採烈的作品,事後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一定要有荊軻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於那永久的情操。

  「蕭蕭」二字詩中常見。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風蕭蕭」三字所以自然帶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說「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而這裡說:「壯士一去不復還」,它們之間似乎是一個對照,又似乎是一個解釋,我們不便說它究竟是什麼,但我們卻尋出了另外的一些詩句。這裡我們首先記得那「明月照積雪」的遼闊。

  「明月照積雪」,清潔而寒冷,所謂「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易水歌》點出了寒字,謝詩沒有點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詩說「風急天高猿嘯哀」,猿嘯為什麼要哀,我們自然無可解釋。然而我們不見那「朔風勁且哀」嗎?朔風是北風,它自然要剛勁無比,但這個哀字卻正是這詩的傳神之處。那麼壯士這一去又豈可還乎?一去正是寫一個勁字,不復還豈不又是一個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個道理,何況都是名句,何況又各不相關。各不相關而有一個更深的一致,這便是藝術的普遍性。我們每當秋原遼闊,寒水明淨,獨立在風聲蕭蕭之中,即使我們並非壯士,也必有壯士的胸懷,所以這詩便離開了荊軻而存在。它雖是荊軻說出來的,卻屬於每一個人。「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這一點知,我們人與自然間的一點相得,這之間似乎可以說,又似乎不可以說,然而它卻把我們的心靈帶到了一個更遼闊的世界去。那廣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來,我們在狹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記,在文藝上乃又認識了它,我們生命雖然短暫,在這裡卻有了永生的意味。

  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軻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讚美著荊軻。士固不可以成敗論,而我們之更懷念荊軻,豈不正因為這短短的詩嗎?詩人創造了詩,同時也創造了自己,它屬於荊軻,也屬於一切的人們。

也許你還想看:
範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習大大帶火了哪些詩句?

相關焦點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對荊軻刺秦的失敗,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做了諸多分析。
  • 中華成語故事典故:「一去不復還」和「一丘之貉」
    「一去不復還」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某一件事,過去了,就不再出現。這則成語來源於《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公元前227年秦國打敗趙國,迫臨燕境。燕國太子丹聞訊十分著急,他請求勇士荊軻去刺秦王贏政。
  • 【先秦】《易水歌》
    音頻請一周之內在公眾號留言「易水歌」獲得,給您帶來的不便,深感抱歉。註:《詩經》系列之後是《楚辭》系列,之前已經分享過,就不再重複了。風聲蕭蕭地吹呵,易水寒氣襲人,壯士在此遠去呵,不完成任務誓不回還!蕭蕭:指風聲。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縣,是當時燕國的南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於千古。在詩裡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時的衝動。
  • 易水歌
    易水歌                       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讀唐詩:駱賓王《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易水送別》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一時期。 簡要概括:從題目來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內容看,它又是一首詠史詩。作者借送別友人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寄託了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拋灑的苦悶彷徨。
  • 風蕭蕭兮易水寒——李俊邑散文集作品選刊
    風蕭蕭兮易水寒車進入易縣境也就是半個多小時,司機說前面就是易水河了。易水河?那可是震爍了中國歷史的地名啊!於是停車,舉步走到了河畔。他冷冷的望一眼那並不很湍急的河水,忽然一陣風,掀起了他的衣袂,腰間的玉佩撞到了青銅的劍護,泠泠作響,一種難以名狀的寒慄襲上心頭。於是揮筆:風蕭蕭兮易水寒……高漸離那會兒應該是坐在亭子邊上的吧,他們一行坐著最高檔的馬車由燕下都迤邐而來。作為國際級的音樂人,築是高漸離須臾不能離開的吃飯傢伙。築有十三根弦,憑著對這十三根弦出神入化的敲擊,使他贏得了無數的粉絲。
  • 元尊:所謂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蒼玄天將士此去註定悲,願諸天安寧
    哎,終歸還是不夠強,如果有實力,這天源界什麼神不能徵服,周元還需要努力。但聖族已經開始有動作,身為諸天的一員,還是蒼玄天的天主,他自然不能再繼續留在這裡守著夭夭了,需要帶人去鎮守蒼玄天的次空間。雖然與萬祖宣誓了一下主權,可大敵當前終究不能耽擱,也是趕緊召集蒼玄天的法域境修煉者前往次空間。
  • 18 於易水送別
    【譯文】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注釋】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這裡指易水岸邊。
  •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首《於易水送人》,就真實反映了詩人當時的苦悶之情。 詩人於易水邊送別友人,隨之想到了荊軻刺秦王的歷史事件。前兩句借用這個典故,意欲抒發詩人胸懷大志卻難有建樹的悲憤心情。
  • 讀一首詩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易水送別,追感古代豪傑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唐代: 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此詩是送別之作,不言別情,而是專寄一片壯懷。易水,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地。當時送別的人,作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發皆上豎,眾人激昂悲壯之情,動人心魄,足以瀰漫千古。荊軻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燕之秦,要做一件大事。今日重臨昔日送別之地,千年前的壯烈之情,尚猶在。氣為所奪,情因之發,激蕩於心,不能自已。為之徘徊,為之下涕。《詩》云:「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古人之意,非但揣測感知,並敬服仰慕而已,我心實亦有之。
  • 古詩: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送別而又懷古,悲憤而又蒼涼
    於易水送人一絕[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首《於易水送人一絕》是駱賓王在易水河畔送別友人時所作,詩的大意為:此地是荊軻告別燕丹的地方,壯士怒髮衝冠。當時的人已經不在了,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清寒。詩人並沒有直接寫與友人的送別,而是由送別聯想起當年的荊軻別燕丹。荊軻刺秦王之前,燕太子丹知其一去難回,便率人著白衣白冠,在易水河畔為其送行。
  • 佐餐故事20:很成功的《易水歌》和不成功的刺秦王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據史書上說,高漸離擊築(弦樂器,起聲悲亢、激越),荊軻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得太悲壯了,以至於聽者嗔目,發盡上指。 一段唱畢,只聽見荊軻仰頭長嘆一聲,天空中居然出現一道七彩虹。高漸離趁勢變了一個調,樂音顯得更為激昂,荊軻繼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燕太子丹最後被徹底地感動了,跪在地上向荊軻敬了一杯酒。
  • 駱賓王詩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中,壯士指的是誰?
    這句詩出自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全詩如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其實這句詩很明顯了,就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猜到呢?如果沒有的話,小矣給個提示詞:「易水」、「燕丹」,如果沒有想到的話,那就繼續往下看吧!
  • 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NO.4 .荊軻刺秦王《易水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易水歌》一作《渡易水歌》,是戰國時期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去秦國刺殺秦王在易水餞別之際所作的一首楚辭。這首辭前句通過描寫秋風蕭瑟、易水寒冽,一上一下極天地愁慘之狀,渲染了蒼涼悲壯的肅殺氣氛,滲透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
  • 第九篇:解析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於是荊軻私自去見樊於期,說明來意。樊於期為了報仇,自殺身亡。公元前227年,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與助手秦武陽從燕國出發去鹹陽(秦國都城)。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人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給他送行。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一去不復返,你還知道哪些具有複句式用法的成語?
    1.一去不復返 [yī qù bù fù fǎn]基本釋義:一去就不再回來了。出處:《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國的太子丹到處物色可以派去刺殺秦王嬴政(以後統一中國改稱秦始皇)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名叫荊軻的勇士。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趙國,迫臨燕境,太子丹聞訊後非常著急,請荊軻快點出發。荊軻說:「要行刺秦王,首先得想辦法接近他。如果能獻上秦王渴望得到的燕國南部的土地和他的仇人樊於期的頭,就好了。」,樊於期原是秦國的將軍,因為得罪了秦王,才逃亡到燕國來避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