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解析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2020-12-18 華姐姐讀書會

話說秦王嬴政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於公元前228年攻破了趙國的防線,趙王被俘。隨後,秦國大將王翦率軍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準備攻打燕國。

燕國弱小,不能和秦國硬拼。燕國太子丹找到荊軻,請求他去秦國劫持秦王嬴政,逼迫秦王退還各個諸侯國的土地;如不能活捉,就把秦王殺死,使秦國內亂,達到不出兵而退敵的目的。

荊軻答應了燕子丹的請求,要求帶著樊於期(秦國人,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來投奔太子丹,秦王正重金懸賞捉拿他)的人頭和燕國最富饒的的地方督亢(今河北省涿縣東)去見秦王,取得秦王的信任後才能實施劫持計劃。

太子丹覺得殺了樊於期不仁義,不同意。於是荊軻私自去見樊於期,說明來意。樊於期為了報仇,自殺身亡。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與助手秦武陽從燕國出發去鹹陽(秦國都城)。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人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給他送行。

高漸離敲著築(一種古時的樂器),荊軻合著節拍唱出那句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到如此悲壯的歌聲,眾人都睜大眼睛,頭髮直豎起來。唱完歌,荊軻義無反顧地登上車去往鹹陽執行這個非常危險有去無回的任務。

九百年之後,唐朝的駱賓王來到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易水邊,為朋友送行。望著千古以來奔流不息的河水,他非常感慨,寫了下面這首詩: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所謂五言絕句,就是整首詩只有四句,每句五字,並符合韻律規範的小詩。五言絕句的起源和發展見第三篇:解析王績的《秋夜喜遇王處士》

整首詩翻譯過來,就是:

在易水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那時的人都已經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這首詩的標題說明了地點和事件。

第一、二句寫荊軻在易水辭別燕太子丹的情形。同是易水送別,俠肝義膽的駱賓王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壯士」二字表明他對荊軻的敬佩景仰之情,而「發衝冠」則通過描述人物激昂感慨的情緒,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著一股難以抑制的憤激之情。

第三、四句用了對仗的手法,詩人的情緒自然地從第二句的憤概過渡到悲傷苦悶。壯士荊軻進秦宮後,刺殺秦王失敗,被秦王用劍刺死。作者在深深地緬懷荊軻這樣的英雄的同時,也感慨如今的唐朝在武后的把持下,奸佞橫生,國家危在旦夕,像自己這樣想要匡復李姓王朝的人處境艱難,宏志難展。

「寒」字是點睛之筆。這裡有四層意思:一是冬天的河水很冷;二是國家危機四伏;三是詩人報國無門心寒意冷;因此想要打破這種困境,還需我輩學荊軻視死如歸捨身取義。到這一層,又是暗含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互相勉勵。

短短四句僅二十字,駱賓王詠史抒懷,表達了如此充沛的感情,不愧是」初唐四傑「之一。其他三傑分別為:王勃、楊炯、盧照鄰。

嗣聖元年(684年)9月,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作為徐府的幕僚,他起草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他以實際行動恪守了自己的信仰。

想要了解駱賓王更多的人生經歷,詳見第八篇:解析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相關焦點

  •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約640-684),字觀光,祖籍婺州義鳥(今屬浙江)。 幼時人稱神童,七歲便能成詩。
  • 《於易水送人》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作者簡介:駱賓王(約638-?),婺(wu·四聲)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初唐時期傑出的詩人。七歲就會作詩,人稱神童。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並稱「初唐四傑」。
  • 讀一首詩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易水送別,追感古代豪傑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唐代: 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此詩是送別之作,不言別情,而是專寄一片壯懷。易水,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地。當時送別的人,作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發皆上豎,眾人激昂悲壯之情,動人心魄,足以瀰漫千古。荊軻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燕之秦,要做一件大事。
  • 讀唐詩:駱賓王《易水送別》
    易水送別駱賓王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創作背景:公元678年,駱賓王忤逆午後被誣入獄。儀鳳四年(679年)秋天,遇赦出獄。出獄之後的他懷揣光復大唐的心願,不斷尋找時機,希望為國效力。那年冬天,他奔赴幽燕一帶,與軍幕之中,期待時機的到來。《易水送別》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一時期。
  • 古詩: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送別而又懷古,悲憤而又蒼涼
    於易水送人一絕[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是駱賓王送別友人的一首詩作,也是他的一首悲憤之作。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道,被稱為「初唐四傑」,人稱「王楊盧駱」。駱賓王的詩很多,但是最讓我們熟悉的恐怕還是那首《詠鵝》。這首駱賓王七歲寫就的詩作,被廣為傳唱,經久不息。駱賓王一生坎坷,唐高宗時,曾官至侍御史,但因上書言事而獲罪。
  • 駱賓王的送別詩,明說送人,最後偏要去詠史一番
    所以古人就特別看重別離此事,在分別之際,就會設酒餞行,折柳相送,氣氛極為隆重。亦因此,別離也成為詩歌創作的熱門題材,自古至今,誕生不知多少名篇佳句,讓人嘆為觀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功名萬裡外,心事一杯中。」
  • 駱賓王的送別名詩,雖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開送別詩新篇!
    於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清人陳熙晉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這四句話大致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喪服)送於易水,高漸離擊築,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這首詩的前二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就是寫的這件事。「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
  • 駱賓王最經典的一首詩,最後一個字畫龍點睛,令人拍案叫絕!
    駱賓王,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以七言歌行著稱,其名作《帝京篇》在當時來說,就以為絕唱。另外,駱賓王還曾寫過不少邊塞詩,開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河。小編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 駱賓王於幽燕之地寫下一首詩,感情強烈,筆調蒼涼!
    駱賓王出生於武德二年(619),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曾一度窮困潦倒,直到三十多歲,才謀到一個小官。唐高宗儀鳳四年(678),駱賓王因觸怒武后而被下獄,出獄後不久便加入了徐敬業的討武大軍,並寫下了一篇流傳千古的檄文。後來徐敬業兵敗,駱賓王在戰亂中下落不明。
  • 18 於易水送別
    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注釋】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這裡指易水岸邊。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 【一日一詩詞】易水送別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七歲時便寫下讓世人驚嘆的《詠鵝》。天資聰穎,其《討武曌檄》被譽為千古第一檄文,可見其曠世奇才,聲名遠揚。今天分享的駱賓王之《易水送別》是一首送別詩,駱賓王用這首詩送友人,並沒有講述與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也沒有說送的是哪位友人。可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以送友人這件事借題發揮,用易水寒的激昂來抒發自己鬱結的情感。
  • 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2首五言絕句,一首肅殺孤冷,一首盪氣迴腸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從小便聰慧異常,素有「神童」之稱,駱賓王七歲時曾經作過一首詩,其流傳程度之廣,幾乎人人會背,這便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在唐朝為官,後來因為反對武則天,幫助徐敬業起兵,曾寫下了一篇十分著名的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zhào)檄》,這篇檄文對武則天極盡謾罵之能事,但是當武則天讀完之後,卻極其震驚,連問宰相為什麼這樣有才的人不能早點重用,以至於跑到了對手陣營中。由此可見駱賓王之詩文才能!
  • 駱賓王的一首詩,格調慷慨激越,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駱賓王,唐代義務人,七歲就能寫詩,唐高宗時期歷任奉禮郎,武功主簿,長安主簿等職,因上疏言事,獲罪入獄,貶為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最後因兵敗被殺(一說下落不明)。《於易水送人 》唐代: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駱賓王的一首詩送別詩,寫得盪氣迴腸,慷慨悲壯
    送別總是讓人悲傷,中國古代有許多有名的送別詩,送別詩大都充滿依依不捨的離情,風格大都壓抑、沉鬱、悲傷。有的離別詩歌卻寫的昂揚向上,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等。今天我們來分享一首盪氣迴腸的離別詩---《於易水送人》。
  • 駱賓王詩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中,壯士指的是誰?
    這句詩出自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全詩如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唐高宗儀鳳三年,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六月,改元調露,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 駱賓王這首送別詩,短短20個字,開篇就不同凡響
    今天小編分享的這首駱賓王的送別詩《於易水送人》,雖然題目為「送人」,但全詩既沒有寫送別的情景也沒有寫送的是何人,而是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託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 初唐才子駱賓王的這首送別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描寫的很傷感
    其實說起初唐四傑,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少年天才,同時每一個人的命運,也都極為悲慘,王勃僅僅活了二十六歲,掉進了海裡淹死了,駱賓王則是最後不知所終,其它的兩位的命運,也是同樣的很悲慘,但是他們對於整個唐朝詩歌的發展,卻是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唐詩也正是從他們開始大放異彩。
  • 駱賓王的五首詩
    」之一的駱賓王,留給歷史的有兩大寶貴遺產:一是駱賓王的詩歌,二是駱賓王的檄文。駱賓王的《代李敬業討武曌檄》一文,被譽為「天下第一戰書」。這篇氣吞山河、慷慨激昂的檄文,飽含著勢不可擋的情感和思想力量。就連討伐對象武則天讀後,也不禁擊節讚嘆,這,不能不說是一篇千古奇文。
  • 【古詩詞賞析】《於易水送別》
    此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借詠史以喻今。前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後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全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時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
  • 明明是首送別詩,卻寫出了刀光劍影的殺氣,也就駱賓王作得出來
    送友人的詩歌也分為很多種,一種是希望友人走了以後能夠記得自己,有的是希望友人不論走到哪裡都能夠像以前一樣繼續生活,不要有太多的不適應。但今天小編卻要給大家分享一首絕妙的送別詩,來自初唐四傑的駱賓王。駱賓王從小就尚武,一心希望成為一代遊俠,可惜身不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