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秦王嬴政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於公元前228年攻破了趙國的防線,趙王被俘。隨後,秦國大將王翦率軍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準備攻打燕國。
燕國弱小,不能和秦國硬拼。燕國太子丹找到荊軻,請求他去秦國劫持秦王嬴政,逼迫秦王退還各個諸侯國的土地;如不能活捉,就把秦王殺死,使秦國內亂,達到不出兵而退敵的目的。
荊軻答應了燕子丹的請求,要求帶著樊於期(秦國人,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來投奔太子丹,秦王正重金懸賞捉拿他)的人頭和燕國最富饒的的地方督亢(今河北省涿縣東)去見秦王,取得秦王的信任後才能實施劫持計劃。
太子丹覺得殺了樊於期不仁義,不同意。於是荊軻私自去見樊於期,說明來意。樊於期為了報仇,自殺身亡。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與助手秦武陽從燕國出發去鹹陽(秦國都城)。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人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給他送行。
高漸離敲著築(一種古時的樂器),荊軻合著節拍唱出那句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到如此悲壯的歌聲,眾人都睜大眼睛,頭髮直豎起來。唱完歌,荊軻義無反顧地登上車去往鹹陽執行這個非常危險有去無回的任務。
九百年之後,唐朝的駱賓王來到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易水邊,為朋友送行。望著千古以來奔流不息的河水,他非常感慨,寫了下面這首詩: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所謂五言絕句,就是整首詩只有四句,每句五字,並符合韻律規範的小詩。五言絕句的起源和發展見第三篇:解析王績的《秋夜喜遇王處士》。
整首詩翻譯過來,就是:
在易水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那時的人都已經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這首詩的標題說明了地點和事件。
第一、二句寫荊軻在易水辭別燕太子丹的情形。同是易水送別,俠肝義膽的駱賓王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壯士」二字表明他對荊軻的敬佩景仰之情,而「發衝冠」則通過描述人物激昂感慨的情緒,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著一股難以抑制的憤激之情。
第三、四句用了對仗的手法,詩人的情緒自然地從第二句的憤概過渡到悲傷苦悶。壯士荊軻進秦宮後,刺殺秦王失敗,被秦王用劍刺死。作者在深深地緬懷荊軻這樣的英雄的同時,也感慨如今的唐朝在武后的把持下,奸佞橫生,國家危在旦夕,像自己這樣想要匡復李姓王朝的人處境艱難,宏志難展。
「寒」字是點睛之筆。這裡有四層意思:一是冬天的河水很冷;二是國家危機四伏;三是詩人報國無門心寒意冷;因此想要打破這種困境,還需我輩學荊軻視死如歸捨身取義。到這一層,又是暗含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互相勉勵。
短短四句僅二十字,駱賓王詠史抒懷,表達了如此充沛的感情,不愧是」初唐四傑「之一。其他三傑分別為:王勃、楊炯、盧照鄰。
嗣聖元年(684年)9月,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作為徐府的幕僚,他起草了《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他以實際行動恪守了自己的信仰。
想要了解駱賓王更多的人生經歷,詳見第八篇:解析駱賓王的《在獄詠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