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首送別詩,卻寫出了刀光劍影的殺氣,也就駱賓王作得出來

2020-12-11 美詩美文

古代文人的友誼一直都是長誦不衰的主題,多少文人之間相贈詩歌,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些詩無一不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厚的感情,在這友情的背後更是對自己知己的不舍,經久不衰。

送友人的詩歌也分為很多種,一種是希望友人走了以後能夠記得自己,有的是希望友人不論走到哪裡都能夠像以前一樣繼續生活,不要有太多的不適應。但今天小編卻要給大家分享一首絕妙的送別詩,來自初唐四傑的駱賓王。駱賓王從小就尚武,一心希望成為一代遊俠,可惜身不由已。這次好不容易有個好友要出使邊疆,一想到去了邊疆,就能上戰場殺敵,這個少年郎一下子就興奮不已了,當即寫下這首《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唐代 駱賓王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

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

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詩的大意是:外族來犯,邊疆又起烽火,朝廷立馬派你們這些俠客出徵邊塞。你們人人武藝高強,提起那雪亮的劍,就能把那一條條柳葉分成幾瓣,桃花明豔光芒照著馬鞍。天上的月亮將弓箭照射到地上,很多星星都在劍上被映出了影子。我希望你能建功立業,不要像荊軻那樣啊,空唱《易水寒》。

一首送別詩能被寫成這樣,當真是令人無語了,不知道駱賓王的這位朋友,看過了這首詩,心中該作何感想呢。邊疆本就是一個考驗人的地方,那裡危機四伏到處都是刀光劍影,別人想跑都來不及,去徵戰不過是身不由已。但在駱賓王眼中,這是男兒實現夢想的地方,朝廷既然已經有難,作為一名七尺男兒就應該及時去支援。詩中滿滿地都是詩人對友人的羨慕,潛臺詞是:我不能去,你命好,有機會去,一定要好好幹番事業啊!

全詩第一句介紹事件背景,將士出片,詩人用了「俠客」二字,將友人比作一位江湖俠客,前去掃蕩不平事。第二句,細節描寫了俠客般的友人形象,一句「柳葉開銀鏑」看似誇張,刀光劍影下滿滿的殺氣,令人震撼;而那「柳葉開銀鏑」對平添了一份浪漫情懷,或許這就是駱賓王眼中的孤影俠客,俠骨柔情。

第三句,更進一步地為讀者勾畫出月光下拉滿弓箭,手持寶劍的壯士形象,在邊塞的月光下,寶劍都能照出星星的影子,何等雄壯!最後一句道出了對友人的期待,在駱賓王眼中,荊軻雖勇猛卻終是失敗了,他對友人有著殷切的希望。希望友人能不學荊軻,馬到功成。

明明是首送別詩,卻寫出了刀光劍影的殺氣,這種事也就只有駱賓王做得出來,估計好友當時內心也是崩潰的吧!但他能說什麼呢?畢竟這是來自好友的美好願意和祝福啊!對此詩,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誰能寫出「天下第一戰書」?駱賓王的五首詩
    寫出「天下第一戰書」的駱賓王的五首詩作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留給歷史的有兩大寶貴遺產:一是駱賓王的詩歌,二是駱賓王的檄文。駱賓王的詩歌成就同樣出彩。駱賓王的詩充滿壯志豪情,激蕩著一股風雲之氣,完全契合英氣勃發、奮發有為的初唐氣象。
  • 駱賓王的一首詩送別詩,寫得盪氣迴腸,慷慨悲壯
    送別總是讓人悲傷,中國古代有許多有名的送別詩,送別詩大都充滿依依不捨的離情,風格大都壓抑、沉鬱、悲傷。有的離別詩歌卻寫的昂揚向上,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等。今天我們來分享一首盪氣迴腸的離別詩---《於易水送人》。
  • 初唐才子駱賓王的這首送別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描寫的很傷感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裡,僅次於王勃的一位詩人,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代表了初唐時期,詩歌創作的最高水平,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對於他的詩作都不會陌生,特別是他在七歲時隨口吟誦出來的一首《詠鵝》,更是成為了唐詩裡的經典名篇,還被收錄在了我們的小學課本,成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 古人筆下的友情最是令人感動,駱賓王的這首送別詩,寫得很是感人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裡僅次於王勃的一位詩人,而且他也是天才型的詩人,還在七歲的時候便是寫下膾炙人口的《詠鵝》,使得他成為了當時最了不起的詩人,而且他的詩作用詞也是極為簡練,寫得很是直白,儘管是樣但是同樣的充滿了意境。
  • 駱賓王這首送別詩,短短20個字,開篇就不同凡響
    今天小編分享的這首駱賓王的送別詩《於易水送人》,雖然題目為「送人」,但全詩既沒有寫送別的情景也沒有寫送的是何人,而是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託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 除了《詠鵝》,這首送別詩同樣精彩,讓你認識不一樣的駱賓王!
    就算現如今的孩子大多數都接受著超前的教育,但是也沒有哪個家長敢說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出一首讓人拍手稱讚的詩。可是駱賓王卻能夠看著池塘裡的大白鵝,作出了這樣一首流傳世間千年的作品,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只不過,成也《詠鵝》,敗也《詠鵝》,雖然我們都知道駱賓王是一位無比傑出的詩人,但是在提到他的名字的時候,大家想到的其實還是這首詩,這不免得讓他一些其他的經典詩作明珠蒙塵。所以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駱賓王一首比詠鵝更為經典的詩作,這首詩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意境上,都要比《詠鵝》強出太多倍,非常值得大家細細品讀。
  • 王勃的這首送別詩,可謂是寫出了新意,沒有了以往的依依不捨!
    王勃可以說是唐朝最有才華的天才詩人,他小小年紀便是以詩文名聞天下,雖然他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六歲,但是他同樣的創造了奇蹟,留下了大量的詩作,而且他的那些詩作描寫的極為唯美,無論是讚美田園風光的詩作,還是送別詩,那都是寫出了新意,尤其是他的送別詩,可謂是別出心裁,沒有了以往詩作裡的哭哭啼啼
  • 駱賓王的送別名詩,雖為送人,卻純是抒懷詠志。開送別詩新篇!
    於易水送人一絕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這首詩的前二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就是寫的這件事。「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捨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內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 讀唐詩:駱賓王《易水送別》
    易水送別駱賓王創作背景:公元678年,駱賓王忤逆午後被誣入獄。儀鳳四年(679年)秋天,遇赦出獄。出獄之後的他懷揣光復大唐的心願,不斷尋找時機,希望為國效力。那年冬天,他奔赴幽燕一帶,與軍幕之中,期待時機的到來。《易水送別》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一時期。
  • 古詩: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送別而又懷古,悲憤而又蒼涼
    於易水送人一絕[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是駱賓王送別友人的一首詩作,也是他的一首悲憤之作。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道,被稱為「初唐四傑」,人稱「王楊盧駱」。駱賓王的詩很多,但是最讓我們熟悉的恐怕還是那首《詠鵝》。這首駱賓王七歲寫就的詩作,被廣為傳唱,經久不息。駱賓王一生坎坷,唐高宗時,曾官至侍御史,但因上書言事而獲罪。
  • 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2首五言絕句,一首肅殺孤冷,一首盪氣迴腸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從小便聰慧異常,素有「神童」之稱,駱賓王七歲時曾經作過一首詩,其流傳程度之廣,幾乎人人會背,這便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前兩句寫景,描繪肅殺孤冷的氣氛,城上風威、江中水冷,在這樣的氣氛下,極易使人聯想到戰鬥的慘烈,希望得勝的心理不言而宣。於是詩人接著說道「戎衣何日定」,這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暴君的典故來表示自己的決心和希望。周武王穿起「戎衣」,號召諸侯起義,於是商紂滅亡,天下大定。
  • 駱賓王的送別詩,明說送人,最後偏要去詠史一番
    (李白《渡荊門送別》)「功名萬裡外,心事一杯中。」(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真可謂:喝不完的離別酒,寫不盡的送別詩。如此盛事,作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如果不來捧場,那肯定說不過去。
  • 駱賓王最經典的一首詩,最後一個字畫龍點睛,令人拍案叫絕!
    駱賓王,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以七言歌行著稱,其名作《帝京篇》在當時來說,就以為絕唱。另外,駱賓王還曾寫過不少邊塞詩,開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河。小編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 60歲駱賓王出獄之後寫下的這首唐詩,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
    除了詩歌之名之外,駱賓王在歷史上的經歷很豐富,也很複雜。畢竟這個詩人曾經一度反對武則天,一次因為上書觸怒了武則天被下了大獄,後來直接寫出了討伐武則天的檄文,起兵反唐,最後兵敗被殺。679年,駱賓王出了大獄。雖然之前仗義執言得罪武則天被迫入獄,但是他一片報國之心並未受到影響。出獄之後他就趕赴幽燕一帶,進入到邊塞軍隊之中,渴望用熱血報效國家。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駱賓王寫下了一首五絕唐詩,情感深厚,頗有力道,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
  • 送你六首送別時候的詩,都是出自名家之手!
    這首詩是中國古代關於離別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首離別詩,也是一首千古名篇,其中的這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甚是經典,這一句是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文人墨客離別時候最想說的話,這首詩寫出了兩個朋友將要離別時候的感情,「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就是這個意思!
  • 駱賓王於幽燕之地寫下一首詩,感情強烈,筆調蒼涼!
    駱賓王出生於武德二年(619),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曾一度窮困潦倒,直到三十多歲,才謀到一個小官。唐高宗儀鳳四年(678),駱賓王因觸怒武后而被下獄,出獄後不久便加入了徐敬業的討武大軍,並寫下了一篇流傳千古的檄文。後來徐敬業兵敗,駱賓王在戰亂中下落不明。
  • 俠骨柔情駱賓王! - 唐詩宋詞天地
    然而這首詩卻出自一個七歲孩童之手。駱賓王七歲那年,一天家中來客,無暇照看他,便獨自跑到池塘邊玩耍,池中白鵝自由自在的遊弋,他看的出神。賓客隨家人來尋,看他痴迷的樣子覺得十分可愛,就想試試他,讓他即興賦詩一首。沒想到,轉瞬間他就高聲誦出,客人驚喜,抱著他說「神童也」。
  • 讀一首詩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易水送別,追感古代豪傑
    ——唐代: 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此詩是送別之作,不言別情,而是專寄一片壯懷。易水,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地。當時送別的人,作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發皆上豎,眾人激昂悲壯之情,動人心魄,足以瀰漫千古。荊軻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燕之秦,要做一件大事。今日重臨昔日送別之地,千年前的壯烈之情,尚猶在。
  • 王勃的這首送別詩,南北朝以來第一首,雖是送別卻全無悲傷
    」從此之後,基本上送別詩詞便尊定了主基調,一提起送別,一定是悲傷銷魂的。後來南朝著名文人江淹曾經在他那一篇同樣著名的《別賦》中,敘述了各種離別情況,並且總結道:「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也是發展了屈原的送別離愁的說法。
  • 中國古代殺氣最重的一首詩,黃巢甘拜下風,張獻忠也比不過!
    俗話說,文以載道,詩以言志,中國五千年裡,詩歌也不儘是些風花雪月的往事。也有很多殺氣十足的古詩。如詩仙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但李白畢竟是詩中聖賢,殺氣自然不會太重。要說殺氣最重的古詩。有人說是沖天大將軍的詠菊,沖天大將軍也就是黃巢,也有人說是張獻忠的七殺詩,有傳言張獻忠是殺人魔王。其實我覺得這兩個都不算是古代殺氣最重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