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於易水送別
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注釋】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這裡指易水岸邊。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
【古詩詞賞析】《於易水送別》
此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借詠史以喻今。前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後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全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時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
-
讀唐詩:駱賓王《易水送別》
易水送別駱賓王《易水送別》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一時期。 簡要概括:從題目來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內容看,它又是一首詠史詩。作者借送別友人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寄託了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拋灑的苦悶彷徨。
-
讀一首詩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易水送別,追感古代豪傑
——唐代: 駱賓王《於易水送人》此詩是送別之作,不言別情,而是專寄一片壯懷。易水,昔日燕太子丹送別荊軻之地。當時送別的人,作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發皆上豎,眾人激昂悲壯之情,動人心魄,足以瀰漫千古。荊軻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燕之秦,要做一件大事。今日重臨昔日送別之地,千年前的壯烈之情,尚猶在。
-
古詩: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送別而又懷古,悲憤而又蒼涼
於易水送人一絕[唐]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這首《於易水送人一絕》是駱賓王在易水河畔送別友人時所作,詩的大意為:此地是荊軻告別燕丹的地方,壯士怒髮衝冠。當時的人已經不在了,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清寒。詩人並沒有直接寫與友人的送別,而是由送別聯想起當年的荊軻別燕丹。荊軻刺秦王之前,燕太子丹知其一去難回,便率人著白衣白冠,在易水河畔為其送行。
-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首《於易水送人》,就真實反映了詩人當時的苦悶之情。 詩人於易水邊送別友人,隨之想到了荊軻刺秦王的歷史事件。前兩句借用這個典故,意欲抒發詩人胸懷大志卻難有建樹的悲憤心情。
-
易水歌
易水歌 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送別詞中極品,道盡人間萬千離恨
讀這些送別詩詞,詩情畫意、意境詩情俱佳,像極了一幅幅人物山水畫,傳遞出的情感略顯淺顯。要麼哀,要麼壯,總覺太單一。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讀到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我瞬間被其複雜、濃烈的情感給電倒了,人微言輕的我說了,你肯定不信。畢竟主觀,看前人怎麼評價的。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評此詞:「沉鬱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
-
【詩詞學堂】絕句作法:層遞法
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此詩描寫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借古喻今,抒發了詩人的感慨。第一聯,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第二聯懷古傷今抒發了詩人的感慨。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寓情於景,以景結情,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全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
第九篇:解析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人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在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給他送行。高漸離敲著築(一種古時的樂器),荊軻合著節拍唱出那句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到如此悲壯的歌聲,眾人都睜大眼睛,頭髮直豎起來。唱完歌,荊軻義無反顧地登上車去往鹹陽執行這個非常危險有去無回的任務。
-
駱賓王的一首詩送別詩,寫得盪氣迴腸,慷慨悲壯
送別總是讓人悲傷,中國古代有許多有名的送別詩,送別詩大都充滿依依不捨的離情,風格大都壓抑、沉鬱、悲傷。有的離別詩歌卻寫的昂揚向上,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等。今天我們來分享一首盪氣迴腸的離別詩---《於易水送人》。
-
《於易水送人》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注釋·解說:1、易水:河流名,河北省大清河上遊支流。2、燕丹:戰國末期燕國的太子,名丹。3、壯士:指荊軻。冠:帽子。4、沒(mo·四聲):死亡。全詩解釋:當年荊軻在這裡告別燕太子丹入秦刺殺秦王,臨行時,壯士慷慨激昂,怒髮衝冠。
-
送你六首送別時候的詩,都是出自名家之手!
各位看官,本場說書內容:中國古代詩詞、古代詩人!這首詩想要表達的依舊是送別之情,王勃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這首詩的畫面感還是比較強的,失蹤的「鴻雁」就是一個非常具有感傷的名詞,鴻雁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就是代表著離別或者是一種感傷的意思,古代很多詩人在詩中都經常用到鴻雁,說到鴻雁我們也會弄想到一個東西那就是秋季,感覺就是一排一排的大雁在天邊飛過,真實一種悲涼的氣氛,我們要在這個季節分別了!
-
駱賓王這首送別詩,短短20個字,開篇就不同凡響
今天小編分享的這首駱賓王的送別詩《於易水送人》,雖然題目為「送人」,但全詩既沒有寫送別的情景也沒有寫送的是何人,而是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託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
駱賓王的送別詩,明說送人,最後偏要去詠史一番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功名萬裡外,心事一杯中。」(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真可謂:喝不完的離別酒,寫不盡的送別詩。
-
開送別詩新篇!
武則天據史載,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喪服)送於易水,高漸離擊築,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這首詩的前二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就是寫的這件事。「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
-
帶上孩子,聽古詩學歷史|NO.4 .荊軻刺秦王《易水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易水歌》一作《渡易水歌》,是戰國時期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去秦國刺殺秦王在易水餞別之際所作的一首楚辭。這首辭前句通過描寫秋風蕭瑟、易水寒冽,一上一下極天地愁慘之狀,渲染了蒼涼悲壯的肅殺氣氛,滲透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
-
勵志詩詞大比拼,我先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01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上李邕》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此詞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當時辛棄疾的學生範廓之準備去參加科舉考試,辛棄疾為表達對他的送別之情和祝願之意而寫下此詞。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朝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既文又武,顯示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那些古代送別的詩詞
千古送別詩詞李叔同這詞真是很琅琅上口。古風味十足。普及點知識: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裡設一亭,亭有亭長。如《史記》漢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及壯,試為吏, 為泗水亭長。秦制三十裡一傳,十裡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裡設一亭,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也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裡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十裡長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為了詩詞長短及韻律的需要,又往往簡稱長亭。
-
古代送別詩詞為何集中在傍晚?還喜歡寫柳、渡口、南浦和長亭?
#古詩詞送別的詩詞一般都有這幾種類型時間和空間出現:時間類:日暮、清晨、月夜、春、秋,尤其是日暮即傍晚特別多。02送別為什麼會在渡口?渡口:是送別詩詞出現也非常多的。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裡設一亭,亭有亭長。秦制三十裡一傳,十裡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裡設一亭,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這實際就是官方連鎖旅店了。那亭就成了一個距離代表。一亭就是十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