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原創文章
今年國慶節時,我帶著女兒到表姐家去做客。
表姐一看我們來了,很熱情地叫七歲的兒子冬冬過來打招呼。
此時的冬冬正趴在地上,認真地研究他的小汽車。表姐叫了半天,他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他的小汽車,站起來禮貌地回應了一句,跟我和女兒打了個招呼。
表姐說:「兒子,領著妹妹一起玩玩具吧!」冬冬似乎很不情願,說道:「不,媽媽,我想自己一個人玩會兒!」
「你這孩子,自己玩兒多沒意思,「表姐一把拉過冬冬,把他推向我和女兒,「快去,領著妹妹一起玩!」「我才不要呢!」冬冬一甩胳膊,又跑去搗鼓他的小汽車了。
表姐一看非常生氣,正要過去訓斥孩子,我連忙攔住說:「孩子想自己一個人玩兒,不是壞事,你就別為難孩子了。」
很多父母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在一起玩,認為這樣才合群,否則就開始擔心孩子性格孤僻。
而心理學家瑪格麗特瑪勒指出:孩子從6個月開始,要完成非常長的一個心理過程,那就是分離個體化過程。
孩子的人格是在與父母的心理融合中開始,通過逐漸分離、獨立的心理過程,才能完成的。
而獨處,正是孩子的分離個體化過程。他們的自我認同感,以及自信開朗的性格養成,都是需要這一時期的順利完成。
因此,孩子不光要學習社交,更重要地是學會如何獨處!
不善於獨處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孤單
喜歡獨處的孩子,並不意味著他沒有社交的能力,那只是孩子的一種行為選擇,暫時想一個人呆會兒而已。而不善於獨處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孤單。
國外有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布了一條視頻,讓人看了哭笑不得:晚飯後,她和8歲的女兒愛瑪坐在餐桌旁聊天,媽媽問女兒:「長大後你想要做什麼呀?」
愛瑪聽到這句話,思索了幾秒鐘,隨後她卻突然伸出雙手,掩住了面頰泣不成聲:「我不知道,媽媽,我不知道將來怎麼找、到哪裡去找我的丈夫。」
媽媽啞然失笑,「寶貝,你現在不需要丈夫。」可是愛瑪還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傷心,「媽媽,我不想一直和你住,我都沒有自己的床。」
這個8歲的女孩,因為一直有父母陪伴,沒有獨處的時間和空間,所以一想到將來要獨自一個人時,瞬間就感覺到了孤獨空虛,甚至恐懼。
《父母的覺醒》一書中寫道:父母應當讓孩子學會安靜地獨處,因為他們需要獨自面對精神發展的過程。
獨處,不但能滋養孩子的內心世界,而且能聚集孩子的自我能量,讓他面對自己時,不會感覺陌生,面對他人時,更加自信獨立。
喜歡獨處的孩子,更有專注力
微博上一位網友小麗分享了幾張圖片,她說自己的兒子今年一歲多,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每天在家裡,孩子不是在沙發上爬上爬下,就是在抽屜裡東翻西找,就沒有老實的時候。
可是最近幾天,小麗卻發現兒子有些不對勁,他常常一個人坐在陽臺上, 一動不動地望著窗外,一呆就是一兩個小時。
小麗很好奇,順著兒子的目光一看,原來是小區對面修路,有一臺挖掘機正在工作,所以小孩子看得入了迷。
小麗沒有打斷兒子的觀察,而是給他穿上防曬服,帶上防曬帽,讓孩子繼續坐在陽臺上看挖掘機。
此時的孩子,沒有任何幹擾,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享受這美妙的獨處時光。
蒙臺梭利曾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給孩子營設一個獨處的時間、空間,讓他專注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的孩子專注力會更強。
怎麼讓孩子學會獨處
讓孩子獨處,不是把他一個人丟在一邊,完全不考慮孩子在做什麼。而是在一個安全的空間內,讓孩子學會自己去面對周圍環境,並嘗試憑藉自己的力量去處理、解決問題。
1、適時放手,讓孩子能夠獨處。
德國繪本《非常美好的無所事事》中,小熊的爸爸媽媽很忙,它的朋友們也都沒有空,所以沒人陪小熊玩,這可怎麼辦?小熊覺得好無聊好孤單,它只好獨自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發呆。
白雲、小鼴鼠、小鳥、貓頭鷹、小螞蟻……原來大自然裡還有那麼多,小熊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生物、景象,慢慢地,小熊喜歡上了這種漫無目的的探索和遐想。
有時候,偶爾讓孩子體會一點點的無聊,也是一種智慧。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周圍的世界安靜了,孩子才能靜下來,了解自己的內心,發現真正的自我。適當無聊,學會獨處,滋養的正是孩子獨立思考、自主判斷的能力。
因此給孩子的時間留一點兒白吧,在給孩子安排課業、興趣班一大堆的時候,也適當讓孩子自我放空一下,給予他們獨有的空間,說不定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讓孩子獨處,本質上就是父母能夠捨得放手,不再幹涉孩子內心的發展,讓孩子發現真正的自我,發展真正的自我。
2、給予安全感,讓孩子喜歡獨處。
有些孩子不喜歡獨處,他們總是期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那是因為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就像有個廣告《第一天上學》,片中的小女孩要上小學一年級了,媽媽要求她自己去上學,可是小女孩不敢一個人走。
她委屈地撅著小嘴,眼含淚水望著媽媽說:「我想要媽媽和我一起去,」媽媽蹲下身子,拉起女兒的手,微笑著鼓勵孩子說:「不要怕,你一個人可以的!」
剛開始讓孩子獨處的時候,他可能會感覺害怕、無助,這時就需要父母多鼓勵孩子,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讓她慢慢喜歡獨處的感覺。
3、設立界限,讓孩子安全獨處。
今年暑假的時候,山東棗莊發生了一件讓人痛心的事件。
哲哲和小雨兩個女孩兒是鄰居,她們常在一起玩兒。那一天,兩人開心地看著手機,無意間發現了一段有趣的視頻:
把易拉罐的側面剪開一個口兒,放進一些玉米粒,然後把它們放到酒精燈上烤,不一會兒,一粒粒兒金黃的爆米花,就會在易拉罐裡砰砰地跳起來,特別誘人。
於是兩個小女孩趁父母不在家,找出家裡的高濃度酒精做起了實驗,結果不幸發生了爆炸。
視頻裡沒有提示禁止模仿,家長也未對危險物品進行安全警告,正是這種對孩子「很放心」的獨處,導致了事故的發生。
這種痛心事故希望不要再次發生!
很多悲劇確實無法預料,所以父母備足了功課,仍然避免不了的意外的發生。但希望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尤其讓孩子一個人的時候,可以適當布置一些具體的事項,給出孩子建議以及警示。
比如,想鍛鍊孩子自己一個人上學,父母必須在確保孩子認識路線,且能保證安全的意識下,才能真正放手讓孩子獨自去學校。
所以讓孩子獨處,並不是毫無界限的!只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才可能讓孩子從獨處中受益。
不束縛孩子的天性,不以成人的思想禁錮他們的想像力,平時灌輸規則意識,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直面生活……
獨處帶給孩子的這些能力,會讓父母看到更加積極強大的孩子。
美國電視主持人奧普拉曾說:所有那些獨處的時光,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下一次,當孩子說:「媽媽,我想自己玩一會兒,」你就微笑著接受吧;當孩子正專心地擺弄他的玩具時,停下你遞水杯的手吧。
慢慢你會發現,獨處正讓孩子變得更好!
願每個孩子都能自在地獨處,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