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題為「請馬上停用家中不鏽鋼電水壺,不然孩子會變笨」的網文刷爆朋友圈,稱江蘇省質監局發布報告指出「55.6%的電水壺產品存在使用高錳鋼的問題」,文章據此推定,高錳鋼存在錳析出的更大可能性,或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危害,這一結論在網民中引起一陣「恐慌」。
質檢報告引發「討論」
記者梳理發現,網文始於江蘇省質監局3月17日發布的「2016年電水壺產品風險監測質量分析報告」。報告首段中指出,此次抽檢發現的主要問題是「55.6%的電水壺產品錳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錳鋼的問題」。報告還指出,此次對45個批次進行了錳析出量的檢測,其中有25個批次材質為高錳鋼,多為不知名品牌。
緊接著,19、20日,廣東省某地一家電視臺欄目中,一位博士表示,用「高錳鋼」製成的食品容器在加熱時會造成「錳」溶出,並說長期超量攝入錳,會損傷人體。21日起,無數微信公眾號、網絡媒體開始「頻頻發力」帶有「細思極恐」「這水喝了變傻致癌」等關鍵詞的系列文章充斥網絡,「高錳鋼」所制燒水壺也由此正式變身「毒水壺」。不少網民也由觀望進而恐懼,甚至不斷有市民加入到「丟水壺」的隊伍中。
專家:這種說法不靠譜
55.6%的不鏽鋼熱水壺中錳的含量高達10%,這一試驗結論如何得出的?記者研讀這篇檢測報告發現,試驗中食品模擬物採用的是4%乙酸食品模擬液而不是日常用的水。
首都師範大學化學系副教授葉能勝提出,用4%乙酸測定熱水壺原材料中錳的含量,所得結果會比用水進行試驗的結果偏高。如果檢測僅用於燒水的電熱水壺時,測試液體用水為正確的檢測方法。為什麼沒有使用國家標準要求的「水」作為測試液體,而是用4%乙酸食品模擬液進行檢測,江蘇省質監局未作回應。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編寫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成人被建議每天攝入3.5毫克的錳,最高可耐受攝入量為每天10毫克,即終生每天攝入10毫克不會產生健康危害。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辦公室主任陳新良介紹,從專業的角度,合格不鏽鋼產品經過加熱,達到水沸騰時的溫度為100攝氏度,不可能析出過量錳;同時,即使沸水中有了重金屬元素,因人體內沒有金屬消化酶,也無法吸收水壺原材料中的錳元素。況且,錳的毒性遠低於鉛、砷、鎘、鎳等元素,臨床上所見錳中毒的患者多是通過呼吸系統所致且多由職業原因造成,因進食而導致的錳中毒非常少見。
葉能勝從食品安全的角度進行分析,他說,錳元素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很多種酶靠這種元素激活。如果人體日常進食所含錳元素含量不過量,並不會威脅健康。
如何挑選「放心壺」
陳新良等冶金專家介紹,如何甄選「合格」不鏽鋼水壺?需首先留意容器內外壁的「GB9684」字樣。如果有此標識,代表此容器符合不鏽鋼製品的國家標準。消費者在購買不鏽鋼產品時可自帶「磁鐵」:將磁鐵靠近被檢測炊具,凡是具有吸力(包括吸力較弱),則基本可認定為不合格不鏽鋼。
對於對生活品質要求更高的消費者,陳新良建議,目前300系(包括媒體廣泛宣傳的304鋼)、400系不鏽鋼均屬於優質不鏽鋼,其生產工藝複雜,不論是使用性能還是清洗性能,均表現優秀,建議選擇。
葉能勝等專家及業內人士建議,質檢報告的出具機構及權威部門進行檢測時需規範操作,如食品模擬物等的選用要精準。媒體傳播應努力做到理性,先調研後發聲,以免在公眾中形成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