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北地區,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用來形容東北地區物產非常豐富。這裡面提到一種動物-狍子,人們手裡拿著一根棒子,就能比較容易地捕捉到它,這反映出了東北地區狍子數量較多,而且還比較「蠢萌」,要不怎麼會有「傻狍子」一說呢。那麼,事實上狍子真的很傻嗎?
從生物學的分類來看,狍子隸屬於哺乳綱偶蹄目鹿科狍屬,在世界上主要有兩大分類,一種是西方狍,在歐洲廣泛分布,身長100釐米左右,體重一般不超過25公斤,體毛為紅金色,冬季時褪換為深棕色,臀部有一大塊白色毛髮。
另一種是東方狍,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以東,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亞和我國的東北境內,身長120釐米左右,體重一般在30-45公斤之間,體型明顯比西方狍要大,夏季時體毛為紅褐色,冬季時褪換為灰白或淺棕色,臀部也覆蓋著大塊的白色體毛。
網上流傳著一些關於狍子生活習性的說法,比如聽到人大聲叫喊或者巨大聲響,會駐足觀看,基本上不會逃跑;受到驚嚇時,會將腦袋埋入雪堆中;同伴被槍打死後,其它的狍子也不會立即跑走,而是圍在死去的狍子身旁查看周圍的情況;即使因受到威脅逃走後,過不了多久還會回到原地,等等。正是基於以上這些特徵,狍子在人們的心中逐漸形成了「蠢萌」的形象。
一些獵人在口述捕捉狍子的經歷時,往往都會提到以上其中的幾個特徵,認為它們是非常容易捕獲到的獵物,同時,由於狍子的肉質鮮美,皮可以製成各種皮製品,雄性狍子的茸角還可以入藥,所以在過去很長時間內,狍子被人類捕殺的情況非常嚴重,以至於野生種群數量大幅減少。為了保護這種動物,我國於2000年,在《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入保護範圍,禁止捕獲、買賣和食用。同時,在2013年,狍子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實際上,狍子是一種好奇心非常強的動物,對於陌生的事物都有著非常強烈的新鮮感,無論是遇到人、聽到聲響,還是其它動物,總要去一探究竟,這就造成了它們即使聽到槍聲,也不會立即跑走的情況,說白了,與其它動物一樣,這是它們適應環境的表現形式,也可以說是機警性強的表現,只不過從人類的視角來看,它們「駐足觀望」反而害了它們而已。
由於狍子所棲息的地區緯度較高,常年氣溫偏低,加上食物來源不甚豐富,身體的熱量散失較快,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它們進化出了獨特的行為方式,那就是尋找環境條件適應的區域,作為臥息地,臥息地往往具備光照條件好、雪量少、周圍有較多植被、視野比較開闊、捕食容易等條件,在臥息地狍子會刨出一塊區域來,在捕食以外的時間都會回到這裡來休息,從而避免了長期在雪地裡活動熱量散失加劇的問題,否則很容易凍傷甚至凍死。
這也是為什麼狍子受到驚嚇後跑走,過不了多久又回來的原因,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它們回來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而是需要重新回到臥息地,畢竟重新尋找條件都合適的臥息地不太容易,而且還要額外耗費大量的體力。
至於有獵人說狍子在被追趕時,有時候會把頭埋入雪堆中,其實這也並非想像的那樣是「自欺欺人」,而是由於冬季狍子的食物來源非常少,體力不怎麼充沛,不具備長時間在雪地裡奔跑的身體條件,因此,當被獵人追趕時,假如狍子沒有吃飽、或者本身就體弱有病,加上奔跑的時間較長,那麼就會因身體熱量的快速散失而身衰力竭,發生一頭倒在雪地裡的情景,使獵人誤以為它們把頭插進雪裡來逃避危險。
因此,狍子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非常傻,整體上還是非常機警的,它們的行為方式,都是長期適應自然環境變化進化而來,可以說是適應非常嚴寒氣候條件非常有效的方式了。如果真的像人們形容的那樣傻,在純自然環境下,早就被虎、豹、狼、熊等眾多天敵消滅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