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狍子
北京地區的鹿科動物僅有兩種,即麋鹿和狍子。麋鹿為圈養種群,在北京地區無野外分布,另外可能歷史上北京地區也沒有獐子的野外分布。分布在山地環境中的狍子則是北京當地真正的野生鹿科動物。
北方大地 廣泛分布
狍是分布在歐亞大陸北方的古老鹿種,僅有兩種即東方狍(Capreolus pygargus)和西方狍(Capreolus capreolus)。狍古稱為「麅」,俗稱狍子,體長90—140公分,體重20—40千克,雄性有簡潔的三叉角,夏季體色為豔麗的紅棕色,冬季為淡黃色。在我國分布的狍子為東方狍,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狍子主要分布在森林草甸為主的環境中,以灌木的枝葉、嫩芽、草和地衣菌類為食物,由於適應性非常強,在河谷、丘陵甚至草原沙地這樣的環境中也有它們的分布。在我國,狍子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北的廣泛地區,從東北至西北都有它們的分布。狍子會組成小群活動,冬季甚至會組成十幾隻的大群一起活動和覓食。
剛長角的小狍子 宋大昭攝▲
雄性狍子每年11至12月的時候褪角,次年1至2月又開始生長出新角,3至4月的時候長成茸角,5月份脫茸骨化,整個夏季它們都在為秋季的繁殖期積蓄能量。在8月底9月初的時候狍子進入發情,雄性會經過爭鬥來爭奪交配權。雌性孕期為10個月,次年的5、6月時候會產下幼崽,通常為兩隻。狍子會在一歲後性成熟,剛成熟的年輕雄性無論從體力還是經驗上很難競爭過壯年的雄性個體,年輕的雄性需要兩三歲之後進入壯年期才能加入競爭進行交配繁殖。
動物園中飼養的狍子,四月的時候角上還覆蓋著茸
袁暢攝 ▲
動物園中飼養的狍子,角的基部瘤節狀明顯
袁暢攝▲
花開兩支 各分東西
狍分布在整個歐亞大陸北部地區,從俄羅斯遠東到歐洲的英國都有它們的分布。在廣袤的分布地中,狍分化為兩個物種,即東方狍和西方狍。東方狍又稱西伯利亞狍,我國分布的就是它們。西方狍又稱歐洲狍,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以西至歐洲地區。
兩種狍的分布圖,綠色為東方狍,黃色為西方狍
圖片來源自網絡 ▲
東西方兩種狍外形相近體型相當,但是分辨它們也是比較容易的,這兩種狍的雄性都有三叉的角,東方狍的角前叉較短,而西方狍的前叉的長度多與中叉等齊或者接近等齊。這兩種狍的角的基部都有明顯的顆粒狀結構,好似樹的瘤節,從角柄基部逐漸向上擴散狀分布,雄狍年齡越老,這種瘤節顆粒也就越多和明顯。
西方狍 圖片來源自網絡▲
由於保護得當,西方狍在很多歐洲國家分布廣泛,數量也非常可觀,甚至一些歐洲國家每年秋冬季節會針對它們的種群數量和結構進行合法科學的配額狩獵,允許獵人狩獵一定數量的狍子。
狍子不傻 只是好奇
民間流傳狍子挺傻,被人稱為「傻狍子」,人們傳說狍子看見人會傻傻地愣住,就是跑了也會再回來觀看,仿佛忘記了逃跑。其實這是大謬,對野生動物來說,遇到危險及時逃遁這是寫入基因的應對機制,根本不會像人們傳說的那樣自送狍頭。
那為什麼又有這樣說狍子挺傻的傳說呢?現實中很多野生動物很少見到人,如果見到了人,它們會嗅到人的氣味,大腦也會評估自己與人的安全距離,只要距離保持足夠安全,從心理上來說這就把握了局勢,為逃跑留下了足夠的時間和物理空間,所以剩下的就是與人類對視彼此觀察,好似傻傻愣住了一樣。
作者:張彤彤
編輯、校對:魏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