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蜀國吳國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為什麼魏國從未出現一次

2020-12-17 歷史小火鍋

古代皇帝的皇宮之中,往往會需要大量男子充當僕傭,但後宮之中妃嬪眾多,為了避免由此引發有傷風化之事,皇帝們別出心裁地創立了宦官制度,從此宦官就作為古代皇帝的附庸,與皇權相伴相隨長達數千年之久,一直到清朝覆滅後才徹底消失。

宦官們雖然看似身份卑賤低微,為人所不齒。但他們卻有一個外人難以企及的巨大優勢:他們可以和皇帝朝夕相處,甚至會成為皇帝的心腹和親信,進而成為皇帝處理朝政的助手,從而染指皇權,直接幹預操控國家大事,從而出現「宦官專權」的醜惡現象。

宦官專權,是特定的皇權統治模式下必然的贅生物,歷朝歷代基本都會或多或少存在。比如三國時代,就有蜀國和吳國兩個國家,先後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現象,給兩國發展帶來極大的幹擾與破壞。

蜀國後主劉禪在位期間,寵信宦官黃皓。《三國志》記載,黃皓為人「便闢佞慧,欲自容入」,狡黠詭詐,善於察言觀色,投其所好,諂媚皇帝,並野心勃勃開始染指皇權,操縱官員任命選派、軍隊調撥等重要事由。

尚書令董允最先意識到黃皓包藏禍心,經常嚴厲約束管制黃皓,使得黃皓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董允死後,黃皓立即跳了出來,利用劉禪的信任和縱容,肆意幹預國事,逐漸成為一手遮天的權臣,黃皓氣焰最盛之時,大將軍姜維向劉禪揭發他,都傷不了他一根毫毛。

劉禪縱容黃皓專權,終於釀成大禍。景耀六年(263年),姜維偵察得知魏國正在大批集結部隊準備入侵蜀國,立即上書劉禪要他加強戰備,「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黃皓卻公報私仇,把姜維的奏疏壓了下來,最終導致蜀漢國破家亡的大禍。

無獨有偶,吳國末代皇帝孫皓在位時,也出現了宦官專權現象。吳大帝孫權晚年,身邊有一個小宦官何定,善於巧言令色逢迎主上,被孫權任命為地方官。但何定一不懂用兵二不懂治國,一直得不到升遷。若干年後孫皓登基,何定屢次上書,聲稱自己是先帝內侍,請求重新回到宮廷侍奉主上,得以重新入宮。

何定老謀深算工於心計,很快取得了孫皓的信任,「而皓信任,委以眾事」,讓他參與處理國家大事。何定一朝權在手,立即作威作福,任性胡為。

孫皓喜歡豢養獵犬,何定就讓吳國各地駐軍將領和地方官,每人進獻一條名貴獵犬,哪怕在千裡之外也必須送到京城,各地官員不惜耗費民脂民膏給皇帝找狗,搞得吳國雞飛狗跳,烏煙瘴氣,民怨沸騰。何定還屢次公報私仇,向孫皓進讒言,冤殺有功之臣。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國之中的魏國卻始終獨善其身,從未出現過一次宦官專權現象。這都要歸功於魏文帝曹丕。曹丕登基後,有感於東漢末年禍國殃民的宦官專權現象,對此極為警惕,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宦官。

魏文帝曹丕專門下詔,宦官不得幹預朝政,「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把宦官牢牢限制在僕役下人的小圈子裡。曹丕還覺得不放心,生怕後世子孫忘掉他的諄諄教誨,「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把這道命令刻在金牌上,傳諸久遠。魏國歷代皇帝謹遵勿違,使得魏國始終沒有出現宦官專權。了解更多三國史實,敬請閱讀《三國志》。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三國歷史上的一次大戰,蜀國和吳國聯合對抗魏國,真的是非常精彩
    三國時期是個亂世,所以說發生了特別多的有意思的事情,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大的戰役發生。這個時期由於天下大亂而且整個國家都是特別混亂的,所以說出現了很多有志之士他們想著去統一這個天下,這當然就避免不了戰爭。我們會發現不管是這個時期的哪一場戰爭,都是這吳國魏國蜀國這三個國家參與的,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他們都是有著去一統天下的夢想,當然是會用自己的努力去達成這個目標了。
  • 三國後期蜀國有姜維,魏國有鄧艾鍾會,吳國有誰?
    看過《三國演義》我們都知道,三國後期的戰鬥主要是圍繞著魏國和蜀國的展開的,作為蜀國的頂梁柱,姜維九伐中原,跟魏國的鄧艾,鍾會二人在岐山展開了多次交鋒,在這些戰役中,三位青年才俊各自發揮本領,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場場不輸當年孔明跟仲達的精彩對決。
  • 回到三國當皇帝,魏國曹操最累,蜀國劉備次之,吳國孫權最爽
    如果讓你回到三國替換一個皇帝,魏國曹操,蜀國劉備,吳國孫權,你選哪個國家呢?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曹操或者劉備,但如果小編有這個機會的話,我定選孫權,為什麼呢?據說曹操本姓夏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所以三國裡很多人罵曹操是宦官之後,最著名的就是陳琳寫的討賊檄文了,把曹操罵的一無是處。曹操早年就表現出了其「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一面,恰逢董卓專權,敗壞朝綱,才回到家鄉散盡家財招募起兵。曹操早期運氣比較好,身邊謀臣武將多,起兵也很順利,擊敗各路諸侯並滅了當時最強大的袁紹,直至赤壁之戰大敗,其後基本就沒有重頭戲上演了。
  • 三國時期,看似都是蜀國和魏國相爭,吳國在做什麼呢?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這3個大國各有各的局面,看上去是一種「三足鼎立」的時期,但是它們無形中還是存在一些鬥爭的。天下的大勢走向最終還是要合在一起,一時的穩定不代表永久的和平。在翻拍的很多影視劇中可以看出,人們常看到的是魏國和蜀國之間常常發生戰爭,吳國一直都安靜的呆著,沒有踏入戰爭這趟渾水,歷史上的吳國不是這樣的,它和蜀國、魏國之間也有些「矛盾與戰爭」。先說吳國和蜀國,它們二者的關係可以用「相愛相差」來形容。早前三國還沒有真正的建立,劉備和孫權結盟,因此勢力大增,共同奮戰,抵抗曹操的打擊,所以有了「赤壁之戰」。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卻只封侯?
    然而相比之下,位於千百年前的三國亂世,各個朝代政權的末代皇帝,卻似乎下場都還可以接受,至少都是壽終正寢,比如漢獻帝,最終被封為了山陽郡公,順利活到了54歲。
  • 三國君主歸順晉朝後,為啥魏國被封為王,蜀國位公,吳國為侯?
    在三國時期曹丕就實行這九等爵制,從高到低為:王、公、侯、伯、子、男,此後的晉朝也是沿用這個制度。大家都知道經過三國戰亂,天下歸晉。那麼之前三個國家的皇帝自然也都歸到晉的統治下,但是在分封三國皇帝的時候卻出現了不同。例如曹奐為王、劉禪為公、孫皓為侯。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三個國家的皇帝在晉的地位不同?
  • 蜀國魏國都難逃滅亡,吳國例外多生存了幾年,是怎麼一回兒事情
    蜀國魏國都難逃滅亡,吳國例外多生存了幾年,是怎麼一回兒事情歷史上,有很多國家都要經歷很多磨難,從一開始的建立,到滅亡的時候,都不是一直都處於比較平靜的生活。這樣的國家還是一個平常的國家嗎?因為秦國是那樣一個強大的國家,還要遭受來自自己的造反呢,關鍵還不是一次兩次的。雖然看中國的歷史,會發現有很多的國家實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但是與那些實力弱小的國家相比較起來,強大的國家竟然還比較早的就滅亡了!這樣的情況,我覺得還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吧!
  •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國家防禦戰略體系的?
    東漢末年,戰火紛爭,天下逐漸呈現以魏國實力最強的三國鼎立格局。而另外的蜀國和吳國,根據當時的地理條件各自立於一方,那麼,這兩個國家究竟通過了什麼方法建立起本國自身的防禦體系,以抵禦住強大的魏國的攻勢呢?
  • 三國時蜀國、吳國和魏國看為什麼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因為其佔領區域的發達程度和人口基礎較多。今天我們看三國地圖,魏蜀吳三國的領土都差不多大,那麼,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因為比較的不是地盤的面積大小,而是經濟和人口。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
  •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
    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文/有趣味的小仙女 圖/網絡首先,吳國、蜀國誰對魏國的威脅最大,應該分為兩個時期,襄樊之戰前蜀國,夷陵之戰後吳國,劉備死了之後魏國重心一直就放在東面,認為蜀國已經沒有人才,不足為慮,可以傳檄而定,事實上從國力而言也是如此,但是諸葛亮厲害啊!
  • 漢桓帝劉志,雖終結了東漢外戚專權現象,卻開啟了宦官專權時代
    三國時期應該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段歷史時期了,有關於它的影視作品與《三國演義》小說等等很多人應該都是倒背如流,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這段歷史,可能不少人們還會去查閱像《三國志》、《資治通鑑》一類的史書。平時,在茶餘飯後大家也比較喜歡談論裡面的人物。
  • 魏國是于禁,吳國是周瑜
    魏國是于禁,吳國是周瑜。說到三國,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謀士眾多,武將出彩,可是真正沒有經過三國演義加工的將軍卻並沒有那麼多知名的,尤其是蜀國,可以說經過三國演義的加工,出現了很多的名將,但是回歸歷史,就會發現實際上,真正的將軍十分稀少,這也導致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前鋒的尷尬局面。今天讓我們看看魏蜀吳最厲害的將軍分別是誰?
  • 《QQ三國》地圖:蜀國/魏國/吳國地圖介紹(五)
    《QQ三國》地圖:蜀國/魏國/吳國地圖介紹(五)
  •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那麼誰是吳國的五虎大將呢?
    比照蜀國的五虎,因為陳壽又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五位魏國猛將合列在同一列傳中,並稱讚這五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民間就又有了五子良將之說。然而,與魏蜀兩國鼎足而立的吳國,卻從來沒有「五虎將」的說法,這又是為什麼呢?
  • 蜀國劉備,吳國孫權,魏國的開國皇帝居然不是曹操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在這裡人氣最高的有幾位,比如諸葛亮,關羽,曹操,趙雲,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曹操,都知道三國,蜀國劉備,吳國孫權,曹操卻不一樣,雖然他是魏武帝,但他卻不是魏國的開國皇帝,只是他死後給他的一個名號,而開國皇帝是他的兒子曹丕魏文帝。
  • 為什麼感覺東吳的實力強於蜀國,但是在三國歷史存在感不如蜀國?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共同演繹了一曲氣壯山河、盪氣迴腸的歷史讚歌;但看完小說的人常常會掩卷遐思 ,感覺三國裡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吳國的少,好像存在感不如蜀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相當於現在的哪三個國家?中國是吳還是魏
    東漢末年的時候,由於宦官作亂,導致朝廷腐敗,西涼董卓趁機進入都城,並脅迫下天子。天下諸侯紛紛起義,於是便進入了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國時期。嚴格意義上三國時期是魏國,蜀國和吳國。而這也是歷史學界的狹義三國論。
  • 工兵時代 揭秘《天策》三國軍事殺手澗
    三國演義時代,三個國家在國家戰鬥實力上可謂各有千秋。每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殺手澗,這也是這三個國家能夠屹立橫行於中華大地聞名至今的主要原因。三國的鼎立中,有兵力強,也有戰略強,更有手段強的,各國的紛爭中,必然因為各自優勢的不同,才起到了相互遏制的作用。
  •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關係很好?看看正史上記載就知道了
    赤壁之戰事情得從赤壁之戰結束說起。公元219年,關羽開始孤軍北伐,孫權再次故技重施,令呂蒙一舉拿下了荊州,連關羽都被殺掉了。曹操一看雙方打了起來,趕緊給孫權加官進爵,孫權也遙相呼應,將之前俘虜的魏將都送回了魏國。
  • 三國時魏國軍隊婚姻體系曾出現漏洞,配給將士的媳婦被縣官私藏?
    三國時期人口問題,筆者之前已經用三篇文章闡述。其主題分別為:漢末三國人口驟減原因、漢末三國人口驟減地區的極端案例和三國時期南北人口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