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皇宮之中,往往會需要大量男子充當僕傭,但後宮之中妃嬪眾多,為了避免由此引發有傷風化之事,皇帝們別出心裁地創立了宦官制度,從此宦官就作為古代皇帝的附庸,與皇權相伴相隨長達數千年之久,一直到清朝覆滅後才徹底消失。
宦官們雖然看似身份卑賤低微,為人所不齒。但他們卻有一個外人難以企及的巨大優勢:他們可以和皇帝朝夕相處,甚至會成為皇帝的心腹和親信,進而成為皇帝處理朝政的助手,從而染指皇權,直接幹預操控國家大事,從而出現「宦官專權」的醜惡現象。
宦官專權,是特定的皇權統治模式下必然的贅生物,歷朝歷代基本都會或多或少存在。比如三國時代,就有蜀國和吳國兩個國家,先後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現象,給兩國發展帶來極大的幹擾與破壞。
蜀國後主劉禪在位期間,寵信宦官黃皓。《三國志》記載,黃皓為人「便闢佞慧,欲自容入」,狡黠詭詐,善於察言觀色,投其所好,諂媚皇帝,並野心勃勃開始染指皇權,操縱官員任命選派、軍隊調撥等重要事由。
尚書令董允最先意識到黃皓包藏禍心,經常嚴厲約束管制黃皓,使得黃皓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董允死後,黃皓立即跳了出來,利用劉禪的信任和縱容,肆意幹預國事,逐漸成為一手遮天的權臣,黃皓氣焰最盛之時,大將軍姜維向劉禪揭發他,都傷不了他一根毫毛。
劉禪縱容黃皓專權,終於釀成大禍。景耀六年(263年),姜維偵察得知魏國正在大批集結部隊準備入侵蜀國,立即上書劉禪要他加強戰備,「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黃皓卻公報私仇,把姜維的奏疏壓了下來,最終導致蜀漢國破家亡的大禍。
無獨有偶,吳國末代皇帝孫皓在位時,也出現了宦官專權現象。吳大帝孫權晚年,身邊有一個小宦官何定,善於巧言令色逢迎主上,被孫權任命為地方官。但何定一不懂用兵二不懂治國,一直得不到升遷。若干年後孫皓登基,何定屢次上書,聲稱自己是先帝內侍,請求重新回到宮廷侍奉主上,得以重新入宮。
何定老謀深算工於心計,很快取得了孫皓的信任,「而皓信任,委以眾事」,讓他參與處理國家大事。何定一朝權在手,立即作威作福,任性胡為。
孫皓喜歡豢養獵犬,何定就讓吳國各地駐軍將領和地方官,每人進獻一條名貴獵犬,哪怕在千裡之外也必須送到京城,各地官員不惜耗費民脂民膏給皇帝找狗,搞得吳國雞飛狗跳,烏煙瘴氣,民怨沸騰。何定還屢次公報私仇,向孫皓進讒言,冤殺有功之臣。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國之中的魏國卻始終獨善其身,從未出現過一次宦官專權現象。這都要歸功於魏文帝曹丕。曹丕登基後,有感於東漢末年禍國殃民的宦官專權現象,對此極為警惕,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宦官。
魏文帝曹丕專門下詔,宦官不得幹預朝政,「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把宦官牢牢限制在僕役下人的小圈子裡。曹丕還覺得不放心,生怕後世子孫忘掉他的諄諄教誨,「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把這道命令刻在金牌上,傳諸久遠。魏國歷代皇帝謹遵勿違,使得魏國始終沒有出現宦官專權。了解更多三國史實,敬請閱讀《三國志》。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