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魏國都難逃滅亡,吳國例外多生存了幾年,是怎麼一回兒事情

2020-12-11 閱史閣話歷史

蜀國魏國都難逃滅亡,吳國例外多生存了幾年,是怎麼一回兒事情

歷史上,有很多國家都要經歷很多磨難,從一開始的建立,到滅亡的時候,都不是一直都處於比較平靜的生活。這樣的國家還是一個平常的國家嗎?肯定不是了,除非這個國家比比秦國還要強大,比秦國還要有完善的制度才可以。因為秦國是那樣一個強大的國家,還要遭受來自自己的造反呢,關鍵還不是一次兩次的。

雖然看中國的歷史,會發現有很多的國家實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但是與那些實力弱小的國家相比較起來,強大的國家竟然還比較早的就滅亡了!這樣的情況,我覺得還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吧!就像是三國時期,那個時候的局面,真的是非常的複雜,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國家紛紛建立起來並且也都不是弱小的國家。那個時候,大家都一直致力於發展自己的國家,肯定就少不了戰爭,也少不了國家的滅亡。其中,魏國和蜀國都成為一個犧牲的國家,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吳國竟然比他們兩個國家生存的時間還要久!大家一致的認為吳國滅亡的時候到了,但是吳國硬是多生存了十幾年呢!這樣的事情,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原來是五胡亂華要發生了呀!我來給大家細緻的說說魏國、蜀國和吳國的生存問題吧!

蜀國魏國都難逃滅亡,只有吳國是個例外,硬是多生存了十幾年,對於蜀國和魏國來說,想要發展自己的國家,肯定就要和吳國痛痛快快的分出個勝負來,這樣的話,雙方就會有一個國家要面臨滅亡了。但是蜀國和魏國一直都沒有動手,到底是怎麼一回兒事情呢?吳國也不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接下來我先給大家說說吳國的情況吧!

吳國能帶兵打仗的將軍很少。對於吳國,他們國家能夠拿得出手的將軍是非常少的,因為可以說僅有的陸抗離世之後,吳國就沒有人是有打仗的天賦了。對於這樣的吳國,西晉的羊祜還想要趁勢打擊,但是遭到很多人的不贊成,其中就有司馬炎,所以攻打吳國就暫時放棄了。

吳國的皇帝比較暴躁:吳國不但沒有什麼有才華的人,就連皇帝也不是一個精明的人,據說吳國的皇帝是非常的不知道體諒百姓,百姓因此也非常的受罪,這樣的國家不是應該會遭到早造反,會更加快速的滅亡嗎?但是就是沒有其他的國家去攻打他們。

吳國的地理位置:吳國的地理位置也不是非常沒有可取之處的,吳國確實是處於比較優勢的地理位置,就像是長江,這樣的一個地方是比較難攻打的。吳國雖然有位置上的優勢,但是他的國家內部不行,因為百姓都不相信皇帝,大家都不在一條心,即使有位置優勢,也沒有什麼用處吧!

總的來說,吳國不管有什麼優勢,就和沒我了是一樣的。他們之所以能夠多活幾年,就是因為鮮卑人開始作亂了,大家都忙著去治理鮮卑人,所以就暫時沒有搭理吳國。

相關焦點

  • 三國君主歸順晉朝後,為啥魏國被封為王,蜀國位公,吳國為侯?
    大家都知道經過三國戰亂,天下歸晉。那麼之前三個國家的皇帝自然也都歸到晉的統治下,但是在分封三國皇帝的時候卻出現了不同。例如曹奐為王、劉禪為公、孫皓為侯。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三個國家的皇帝在晉的地位不同?首先在三國中魏國的實力在後期是很強盛的,司馬家族就是在其中任職的。而晉朝的產生是以晉代魏的說法而建立的。
  • 三國時期,看似都是蜀國和魏國相爭,吳國在做什麼呢?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這3個大國各有各的局面,看上去是一種「三足鼎立」的時期,但是它們無形中還是存在一些鬥爭的。天下的大勢走向最終還是要合在一起,一時的穩定不代表永久的和平。在翻拍的很多影視劇中可以看出,人們常看到的是魏國和蜀國之間常常發生戰爭,吳國一直都安靜的呆著,沒有踏入戰爭這趟渾水,歷史上的吳國不是這樣的,它和蜀國、魏國之間也有些「矛盾與戰爭」。先說吳國和蜀國,它們二者的關係可以用「相愛相差」來形容。早前三國還沒有真正的建立,劉備和孫權結盟,因此勢力大增,共同奮戰,抵抗曹操的打擊,所以有了「赤壁之戰」。
  • 三國後期蜀國有姜維,魏國有鄧艾鍾會,吳國有誰?
    看過《三國演義》我們都知道,三國後期的戰鬥主要是圍繞著魏國和蜀國的展開的,作為蜀國的頂梁柱,姜維九伐中原,跟魏國的鄧艾,鍾會二人在岐山展開了多次交鋒,在這些戰役中,三位青年才俊各自發揮本領,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場場不輸當年孔明跟仲達的精彩對決。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卻只封侯?
    作為古代至高無上的存在,相信不少人對於那些坐在九五之位上的天子,心中多少也有著一些期待,畢竟綾羅綢緞,錦衣玉食,享用不盡,然而皇帝,實際上也是個高危職業,根據統計,在歷朝歷代400多位皇帝中,平均壽命才只有39.9歲,將近有一半人是非正常死亡,單單是被毒死的君主,就達到了20人之多。
  • 魏國為何從來就沒有正眼瞧過蜀國?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
    它對魏國的威脅不大嗎文/有趣味的小仙女 圖/網絡首先,吳國、蜀國誰對魏國的威脅最大,應該分為兩個時期,襄樊之戰前蜀國,夷陵之戰後吳國,劉備死了之後魏國重心一直就放在東面,認為蜀國已經沒有人才,不足為慮,可以傳檄而定,事實上從國力而言也是如此,但是諸葛亮厲害啊!
  • 三國歷史上的一次大戰,蜀國和吳國聯合對抗魏國,真的是非常精彩
    三國時期是個亂世,所以說發生了特別多的有意思的事情,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大的戰役發生。這個時期由於天下大亂而且整個國家都是特別混亂的,所以說出現了很多有志之士他們想著去統一這個天下,這當然就避免不了戰爭。我們會發現不管是這個時期的哪一場戰爭,都是這吳國魏國蜀國這三個國家參與的,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他們都是有著去一統天下的夢想,當然是會用自己的努力去達成這個目標了。
  • 三國時代蜀國吳國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為什麼魏國從未出現一次
    比如三國時代,就有蜀國和吳國兩個國家,先後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現象,給兩國發展帶來極大的幹擾與破壞。蜀國後主劉禪在位期間,寵信宦官黃皓。《三國志》記載,黃皓為人「便闢佞慧,欲自容入」,狡黠詭詐,善於察言觀色,投其所好,諂媚皇帝,並野心勃勃開始染指皇權,操縱官員任命選派、軍隊調撥等重要事由。
  • 曾經魏國滅亡以後,吳國還能堅持15年的原因是為什麼?
    魏國滅亡了以後,吳國還能再堅持15年。這主要從魏國滅亡以後的局勢來看,魏國是被司馬懿給奪權的,後來司馬懿後人徹底推翻魏國,建立西晉,這個時候他們沒空理會吳國,要抓緊時間穩固自己的力量,所以吳國多存在了十幾年。第一,因為西晉沒有時間對付吳國。
  •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那麼誰是吳國的五虎大將呢?
    比照蜀國的五虎,因為陳壽又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五位魏國猛將合列在同一列傳中,並稱讚這五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民間就又有了五子良將之說。然而,與魏蜀兩國鼎足而立的吳國,卻從來沒有「五虎將」的說法,這又是為什麼呢?
  • 魏國是于禁,吳國是周瑜
    魏國是于禁,吳國是周瑜。說到三國,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謀士眾多,武將出彩,可是真正沒有經過三國演義加工的將軍卻並沒有那麼多知名的,尤其是蜀國,可以說經過三國演義的加工,出現了很多的名將,但是回歸歷史,就會發現實際上,真正的將軍十分稀少,這也導致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前鋒的尷尬局面。今天讓我們看看魏蜀吳最厲害的將軍分別是誰?
  • 蜀國劉備,吳國孫權,魏國的開國皇帝居然不是曹操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在這裡人氣最高的有幾位,比如諸葛亮,關羽,曹操,趙雲,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曹操,都知道三國,蜀國劉備,吳國孫權,曹操卻不一樣,雖然他是魏武帝,但他卻不是魏國的開國皇帝,只是他死後給他的一個名號,而開國皇帝是他的兒子曹丕魏文帝。
  • 《QQ三國》地圖:蜀國/魏國/吳國地圖介紹(五)
    《QQ三國》地圖:蜀國/魏國/吳國地圖介紹(五)
  •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國家防禦戰略體系的?
    東漢末年,戰火紛爭,天下逐漸呈現以魏國實力最強的三國鼎立格局。而另外的蜀國和吳國,根據當時的地理條件各自立於一方,那麼,這兩個國家究竟通過了什麼方法建立起本國自身的防禦體系,以抵禦住強大的魏國的攻勢呢?
  • 魏蜀吳分別被哪個國家滅亡、滅亡順序又如何,您能說得清楚麼?
    曹丕影視形象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曹丕即魏國開國皇帝。蜀國是三國中第二個建立的國家,在漢獻帝禪位後,劉備謊稱曹丕殺害了漢獻帝,於成都自立為帝,繼承大漢的江山社稷,時間是公元221年,比曹魏晚了一年建國。吳國建立比魏、蜀晚了很多年。孫權在222年,名義上依附曹魏,受爵吳王,一直到229年,孫權才在武昌登基稱帝,建立吳國。
  • 三國時蜀國、吳國和魏國看為什麼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因為其佔領區域的發達程度和人口基礎較多。今天我們看三國地圖,魏蜀吳三國的領土都差不多大,那麼,為何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因為比較的不是地盤的面積大小,而是經濟和人口。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
  • 三國中的曹魏滅蜀,吳國為何不救?其實是來不及救
    很多人都會非常喜歡這個時期以來發生的一些事情,又或者是一些有能力的人物。因為我們通常都會選擇通過一個人來慢慢的研究裡面的歷史,可能這就是我們最恰當的一種方法了吧。不過就算是讀過多年的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三個國家裡面,只有魏國取得了最後的成功。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看好另一個國家的,那就是蜀國。
  •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關係很好?看看正史上記載就知道了
    赤壁之戰事情得從赤壁之戰結束說起。公元219年,關羽開始孤軍北伐,孫權再次故技重施,令呂蒙一舉拿下了荊州,連關羽都被殺掉了。曹操一看雙方打了起來,趕緊給孫權加官進爵,孫權也遙相呼應,將之前俘虜的魏將都送回了魏國。
  • 如果諸葛亮不去參加北伐,選擇了養精蓄銳,蜀國的命運將會如何
    諸葛亮的一生都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恢復漢朝,回歸舊都,他開始派兵參加北伐戰爭。結果,在第五次北伐戰爭期間,由於疾病死在了五丈原。失去諸葛亮這一個主力的蜀漢開始漸漸的走下坡路,最終被魏國滅亡。君王劉禪也被迫定居在魏國的洛陽。
  • 蜀國打魏國明知道是輸,諸葛亮為什麼還要打,他的苦衷誰能懂
    但是讓人們很不理解的是,為什麼在蜀漢中後期諸葛亮明知道蜀國的國力在三個國家中是最為弱小的,卻還要偏偏的去攻打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而且不止打一次,前前後後共打了六次,自己都最後死在了進攻的路上。有人計算過,蜀國的整個國力才相當於魏國的30%,兩者懸殊是多麼的大。諸葛亮這麼做,難道不怕蜀國因此而拖垮嗎?
  • 吳國最勇猛的5大名將,一人救過孫權2次,一人經歷了整個三國時期
    第二位便是甘寧,在《三國演義》中,甘寧是被蜀國將領斬殺的,然而這只是演義作者虛構的,據史料記載,公元220年甘寧不幸病逝,也就是說甘寧正好在劉備出徵前去世。後來劉備為了報關羽之仇,在稱帝之後隨即以傾國兵力,東徵孫權,打算一舉剿滅東吳政權。不僅甘寧是如此,黃忠其實也是如此,黃忠並非戰死在沙場上,其實也是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