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MMA出現了史上首例拳手交易事件——「大力鼠」狄米崔斯·詹森從UFC離開,加盟了ONE冠軍賽,而UFC則交換來了本·阿斯科倫(Ben Askren)的籤約權。
在這樁交易背後,究竟反映了怎樣的市場動向,中國搏擊又能從中獲得怎樣的啟發呢?
專欄 | 沈 誠
32歲的「大力鼠」狄米崔斯·詹森(Demetrious Johnson)從2012年起就統治了UFC蠅量級,在八角鐵籠內創下11次衛冕記錄,登上UFC的P4P榜單NO.1。但從現在開始,他撕下了身上UFC標籤,找到了新的東家——ONE冠軍賽。
雖然作為蠅量級最優秀的冠軍,「大力鼠」狄米崔斯·詹森自帶的「票房毒藥」屬性讓其一直不被待見,最近UFC更直接用他的合同跟ONE冠軍賽交換了本·阿斯科倫(Ben Askren)的籤約權。
這樁MMA史上首例拳手交易事件為什麼會發生在這個時間點?又為何交易對象是大力鼠?它反映出MMA市場未來的哪些動向?我們一一分析。
求財得財,求名得名
當狄米崔斯·詹森接過ONE合同時,不忘diss一把老東家:「我一直不喜歡北美比賽推廣方式。那些想出風頭的選手通過罵人來吸引眼球。當一個選手當眾質問另一人為什麼還不籤比賽合同時,我覺得很無禮。這樣的言論會讓大家興奮,好像另一個人真的怕了一樣。我更喜歡亞洲的賽事,武者的精神讓大家彼此尊重。ONE冠軍賽專注於比賽本身,而不是在社交媒體上作秀,這讓我舒服。」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顯然更讓他舒服的是ONE給的出場費。
儘管沒有披露具體的交易金額,但我們可以找到參照對象。在詹森被交易之前,UFC前冠軍艾迪·阿爾瓦瑞茲率先加盟ONE冠軍賽,他在ESPN採訪中披露合同金額達到了八位數,達到千萬美金。
要知道在UFC205中,艾迪·阿爾瓦瑞茲對戰嘴炮,雖然拿到了50萬美金出差費,外加銳步4萬美金的贊助,但輸掉了比賽,讓他商業價值從此走低。即便這樣也能在ONE一下子獲得八位數合同,可見ONE對UFC冠軍級人才的重視。
對比之下,狄米崔斯·詹森拿到的錢顯然不少。在UFC227比賽中,狄米崔斯·詹森輸掉了金腰帶,出場費是38萬美金。可以預想若依舊在UFC比賽,失去冠軍頭銜的他很難報出更高的價碼。
兩位UFC前冠軍早已獲得過榮譽,如今他們想要的是最大程度實現自己的經濟價值,在ONE冠軍賽中能獲得身價成倍的增加,何樂而不為?
作為交易的另一方,本·阿斯科倫雖然在ONE獨步天下,但受制於組織的影響力以及競爭對手的名氣,18勝不敗的完美戰績帶來的聲望卻遠遠不及UFC前十的拳手。34歲的他顯然沒有太多時間繼續蹉跎,UFC是他證明自己的舞臺,那裡才有能與他匹配的對手。
UFC的經濟帳和ONE的野心
先說UFC的一筆帳。UFC近年來一直在尋求更大的商業價值,對拳手的包裝運作飽受爭議。小鷹哈比布和嘴炮康納的賽後鬥毆事件被認為是過度炒作和娛樂化帶來的惡果。
但UFC這麼做是有理由的,它需要對新股東的財務報表負責。拳手的實力只是競技層面,拳手的市場價值才正寫進報表。
近年來PPV有一個巨大的改變,拳手之間的商業價值差別越來越大。PPV銷售成績與賽事的話題度、關注度、拳手個性和表現力有關,與實力本身的關係不大。
「嘴炮」康納一場比賽能創下240萬PPV的成績,但我們看一下大力鼠領銜主賽的成績。
UFC174賣出11.5萬份
UFC186賣出12.5萬份
UFC191賣出11.5萬份
UFC有個不成文的規則,PPV30萬份是及格線,大力鼠這樣的成績單,難怪被白大拿稱為「票房毒藥」,甚至一度考慮取消蠅量級比賽。
是的,狄米崔斯·詹森強悍、謙虛、偉大,但他的比賽沒人愛看。UFC首先是個商業組織,一個拳手的價值不是對手定義的,而是觀眾定義的。
對比之下本·阿斯科倫簡直是個黃金配角,他能配對的次中量級和輕量級有著不少商業大咖,無論是格鬥巨星喬治·聖皮埃爾GSP或輕量級冠軍哈比布,都會讓UFC賺的盆滿缽滿。
一筆大錢減掉一筆小錢,UFC算了算差價餘額,欣然奉上大力鼠的合同。
ONE的角度就有些微妙。在這件事中,ONE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低。要理解為什麼接連用重金籤下兩位UFC冠軍級拳手,我們先要看一下這件事的背景。
不久前,ONE冠軍賽宣布完成來自紅衫資本領投的1.66億美元的D輪融資,總融資規模已超過2.5億美元。重金在手,ONE冠軍賽需要快速拓展市場。除了MMA之外,ONE還舉辦自由搏擊、拳擊比賽,並籤約了世界冠軍「醫師」喬治-佩託西奧(Giorgio Petrosyan)、「電腦鬥士」雅桑克萊(Yodsaenklai Fairtex)等名將。
亞洲搏擊市場雖然廣大,但還在培育期,真金白銀不多。真正成熟市場在北美,要快速擴張北美市場,從UFC明星中挖人是最高效的選擇。ONE奉上八位數的合同,顯然不僅是買拳手的商業變現能力,而是要快速打響品牌號召力。
與UFC進行歷史首例拳手交易,也讓ONE如願以償的在北美獲得了一定影響力。這有利於下一步的拳手招募和造星計劃。假若有機會在這裡擊敗UFC 冠軍級拳手,那麼大量等待機會的MMA 人才或許會不考慮在UFC排隊,而直接來ONE碰碰運氣。
另一方面,手頭有了北美觀眾認可的明星,ONE冠軍賽也好與北美播出網絡進行版權談判,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絕不是想當冤大頭。
MMA 這項生意正在起變化
這次拳手交易最令拳迷震驚的是UFC的態度轉變。曾幾何時,UFC對於旗下拳手的控制是最苛刻的,感覺築起一道厚厚的城牆,死死綁住拳手,但如今這堵城牆開了一道側門,甚至可以偶爾去串串門。
UFC的轉變並非心血來潮。可以說MMA運動是UFC一手推動的。當一項運動剛剛發展起來的時候,規則需要磨合,技術需要提煉,拳手需要培養,物以稀為貴,UFC早期的每個明星拳手都是不可替代的。
UFC高築圍牆,堅壁清野,不放出任何一個人才,屬於飢餓戰略。競爭對手缺少能與之抗衡的明星,面對無米之炊,自然被甩出N條街。甚至出現了「UFC開除的我們要,UFC退役的我們高價要」的拳手策略。可見正是UFC 的拳手控制策略,讓它在早期始終保持了對MMA市場近乎壟斷的地位。
但隨著MMA的普及,技術訓練體系的可複製化,賽事組織的增加,MMA人才再也不靠一個聯盟來培養。UFC無法繼續壟斷人才,此時UFC的優勢就轉移到成熟的商業機制和品牌談判力上。在以商業化變現能力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UFC改變了策略。
以嘴炮康納為例,他原先是奮戰在CWFC等小賽事組織,通過UFC 宣傳包裝和PPV渠道,迅速躋身億萬富翁之列,甚至以UFC冠軍的身份跨界拳擊挑戰梅威瑟。運動員本身的競技水平開始讓位給商業化價值。大力鼠是一位出色的運動員,但在商業價值上,他卻沒有什麼表現,所以一直得不到白大拿的好臉色。
商業的基礎是開放與合作,從跨界戰到拳手合同交易。MMA正變得越來越像是成熟的生意,而不是「追求地上最強」的中二組織。
對於中國搏擊來說,從UFC的策略變化中也可以學得一二。競爭的目的不是打倒對手,而是做好自己手裡的這筆生意。
燒錢砸品牌只能一時,夢想失去財務報表支撐也只能是口號,踏踏實實做生意要的是價值計算、利弊衡量、談判妥協、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