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楚天金報)圖為:在醫學院的晚會上,樊明文院長傾情演出
圖為:2008年,樊明武院士出任奧運火炬手,在家鄉荊州傳遞聖火
圖為:兒時的兄弟倆(上為樊明文,下為樊明武)
本報記者高琛琛通訊員蔣楚劍
人物簡介
樊明文(哥哥),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IADR泛亞太地區聯盟主席,國際牙科研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享受國家級政府特殊津貼。
樊明武(弟弟),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協主席,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的回旋加速器專家、磁鐵理論與工程專家,入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在湖北沙市,曾有一條名為九十鋪的青石小街(今勝利街),從這裡的一戶貧寒人家中,走出了兩位國際知名學者。一位是前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樊明文教授,另一位則是他的弟弟,中國工程院院士、前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樊明武。一對兄弟,一「文」一「武」,分別為所在學術領域的扛鼎人物,又曾各在武漢兩所名牌大學出任要職,成為湖北乃至全國的一段佳話。
兒時家貧
父母慈愛兄弟情深
令人意外的是,而今學術成果卓著的兩位大學者,提起兒時的功課,竟這樣自我評價:「小學到中學的成績都不咋的。」樊明武更是常將發下來沒幾天的課本畫滿小人,「我上課不聽講,默默地『埋頭苦幹』,後來課本上都是畫,連字都看不清了,」日前,樊明武院士向本報記者談起年幼時光,忍俊不禁:「成績可想而知了。雖然數學都會,但語文總也不及格。」
令兄弟二人備感幸運的是,樊家父母重視教育,但對孩子們的成績卻並未強求,任他們自由成長。這對父母雖非知識分子,但堅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雖然家境貧寒,仍早早將樊明文、樊明武送進私塾。樊父話語不多,卻對孩子關懷入微。他發現,活潑外向的樊明文對文學、音樂很鍾愛,而沉靜內斂的樊明武則顯現了對繪畫、書法的天分。於是,他用竹子給長子做了一把簡陋的二胡,為幼子買來一些粉筆。樊明文得到二胡後如獲至寶,自己摸索音律,漸漸拉得有模有樣,從此,「自學」的信念就一直伴隨著樊明文。
「小學教育應該更側重培養孩子終生學習的素質,而不是片面追求會背多少單詞、會拉多少首曲子。」樊明文教授談起父親對自己樸實的早年教育,深有感觸:「一時的成績並不重要,關鍵是要一生都能保持更新知識的勢頭,才能成為『領跑者』。」
樊母是位樸實善良的傳統女性。「就算自己只有一口飯,母親也會分給其他窮人一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樊氏兄弟常感慨母親的言傳身教對他們的影響。樊家小攤賣鹽,母親常把鹽分給貧困的鄉親們。一次,樊明武隨母親上街,母親「奢侈」地買了一個花卷打算給孩子解饞,回家路上卻將花卷給了一個乞丐,類似的生活片段,深深影響了樊氏兄弟。
小哥倆之間,更是兄弟情深。樊明武初進私塾時未滿5歲,還不會上廁所、解褲子,年長4歲的哥哥樊明文悉心照料。有段時間,小明武患上了結膜炎,每天睜不開眼,哥哥明文就每天牽著弟弟的手,將他送到學校再牽他回家,沒有讓弟弟落下一堂課。「直到現在,回想起哥哥每天牽我的場景,仍感覺很貼心。」樊明武院士回憶。
樊明文升入初中住讀後,兄弟倆只有周末才能相聚。哥哥返校時,弟弟總是要送他到學校,哥哥不放心弟弟,又將弟弟送回,如此一來好幾次,兩人才依依不捨地揮別。1957年,樊明文考上了湖北醫學院(今武漢大學醫學院)。送哥哥去武漢的那天,樊明武一直送至船上,戀戀不捨。樊明文則叮囑弟弟:「好好讀書,考到武漢來!」
1960年,17歲的樊明武考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電機系。兄弟倆逐漸發現學習之趣,大學成績都非常優秀。
苦練外語
同成公派海外「第一批」
樊明文畢業後留校工作,1971年參加援非計劃,來到阿爾吉尼亞。踏出國門,語言不通,樊明文頓覺自己成了「瞎子」和「啞巴」。當時正是文革時期,其他同事常以打牌、聊天打發時日,而他卻抓住與阿國醫生相處的機會苦練法語。「當時就覺得多學知識一定有用。」漸漸地,樊明文已經能「客串」翻譯了。他發現,在用外語閱讀、交流時,世界向他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3年援非結束後,嘗到甜頭的樊明文開始學英語。1978年,我國選派第一批奔赴美、加等西方發達國家留學生,樊明文順利入選2000人之列,遠赴加拿大。「任何機遇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樊教授感慨。
同樣在外語方面「自學成才」的弟弟樊明武,也是「第一批」中的一員。從華工畢業後,他便被分配到由著名科學家錢三強領軍的北京401所(現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不久後文革開始,樊明武素來不愛爭鬥,便天天到圖書館看書。可當時的學術著作多是英文,這讓學俄語的樊明武苦惱不已。為了學英語時避免被揪「小辮子」,他買了一套英文版的《毛澤東哲學著作》,就著一本英漢字典,日日研讀直至深夜。造反派縱使多有不滿,也只能幹瞪眼。「當時學習得快痴狂了,連給女兒洗尿布時,腦子裡都縈繞著英文單詞。」憑著這股毅力,在一本字典翻爛後,樊明武的讀寫已不成問題。1972年中美建交後,英語節目逐步登陸中國。樊明武咬咬牙買了一部收音機,每天勤學苦練,終於告別「啞巴英語」。1978年,樊明武經層層選拔,來到著名的英國牛津盧瑟福實驗室深造。
樊明文在加拿大學習期間,樊明武因開會來到蒙特婁與哥哥見面。住在隔壁的外國教授得知他們是親兄弟,拿來一份當地報紙,指著上面一篇文章問:「這上面介紹的都是中國高官的孩子留學的情況,你們一定是大官的孩子吧!」樊明文看過報紙,笑答:「您誤會了,我們只是最普通的中國家庭的兒子。」
留學期間,兄弟倆都被祖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巨大鴻溝而深深震撼。樊明文發現,國內知名教授的最新實驗成果,到了加拿大,只是學生的實習項目。深受打擊的同時,他堅定了一個信念:知識無國界,「洋為中用」完全可行。
樊明武學成回國不久,1986年,又應邀到美國一家加速器中心工作,成為該中心技術骨幹中唯一的中國人。因成績卓著,不久他轉入美國著名的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研究世界頂尖課題——超導超小型同步輻射。當時,四十多歲的樊明武在電磁場領域的成果已達世界水平,美國人用高薪極力勸他留在美國。當時,樊明武的一項研究項目剛剛申請下來,美方也正積極為他的妻女辦移民手續。但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一封來信,讓他心生回國之念。思慮再三,樊明武決定放棄海外的優厚待遇和即將到手的成果。
「祖國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有盡己之力為國家服務的義務。」——抱著同樣樸實的信念,兄弟倆相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情系荊楚
成就湖北兩張「名片」
回國第二年(1984年),樊明文擔任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當時,口腔醫學院還很不起眼。多年留學經歷讓樊明文認識到,要推進醫學院發展,首要抓科研。1986年,醫學院申請到世界銀行的60萬美金貸款,樊院長將大部分資金用於發展科研項目、建實驗室,把學生送出國外學習,請國際知名專家「傳經」,醫院的博士點也逐步建立起來。1990年,樊明文教授又仿照國外口腔診所模式,將首家分門診開到了漢口,在國內首創將口腔門診開進社區的先河,隨後,醫院相繼在武漢三鎮成立8個院外門診部,廣覆蓋、高水平模式,成為國內其他口腔院校效仿的榜樣。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也躋身全國五大口腔醫學院。
現任該院院長的邊專談起自己的導師樊明文,這樣感慨:「樊教授是一位『年輕』的長者,很少有學者像他這樣,年逾七旬還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在自己的科研領域,樊教授始終不懈努力。去年,他憑藉對齲病牙髓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領導研發的國際首隻防齲DNA疫苗在臨床運用後,孩子們有望一生告別蛀牙。
哥哥積極推動口腔醫學發展的同時,樊明武也在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他主持研製的30MeV回旋加速器,至今仍創造著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被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為1996年全國十大科技事件之一。
1996年,樊明武出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帶領重重危機中的原子能院走出了困境。1999年,樊明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在婉拒了多家高校邀約後,樊明武回到闊別35年的母校華中科技大學擔任校長。一天凌晨5點多,他跑步途經圖書館時,發現學生竟已排成了「長龍」,一問才知,學生們沒有足夠的教室上自習。當時,華中大剛剛經歷四校合併,校區分散,在校學生逐年增長,但教學樓卻沒有增加,教師、學生住房條件差。這深深觸動了樊明武,此後,在政府幫助下,學校買下了周邊幾千畝土地,先後修建了西十二教學樓、東九(現為逸夫)教學樓、大學生活動中心、紫菘公寓、韻苑公寓、喻園小區、韻苑等大食堂,改造了東、西操場和中心體育場,修通了東校區和主校區之間的公路,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老師和學生是學校的根本,學校應讓他們安居樂業,沒有後顧之憂。」樊明武說。
上任之初,樊明武便提出「國際化」辦學戰略和建設國際化、研究型、綜合性世界高水平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還提出建「無汙染校園」、引進「大學開放日」等。據統計,樊院士在任的四年裡,學校總收入(不包括附屬醫院、產業)由8.99億增長到15.88億,科研收入由2.57億增長到5.27億,國家重點學科、博士點數目都大幅增長,校園面積由5366畝增加到7126畝。他離任時,教育部經濟責任審計小組評價他「為華中科大今後10年到20年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
2005年,離任後的樊明武又回到了科研崗位。他關心湖北發展,建議在湖北能源緊缺和全國能源布局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核電事業帶動經濟發展,得到羅清泉書記、李鴻忠省長等領導的重要批示。經過樊院士的積極推動,去年,國家已批准在鹹寧建造我國內陸第一座核電站。
樊家兩兄弟都是性情中人。如今,他倆一個71歲、一個67歲,卻還保持著兒時的愛好。「周杰倫非常有才,他寫的《菊花臺》和《青花瓷》都很棒!」被學生贊為「相當潮」的樊明文教授不僅「追星」,還自學薩克斯、葫蘆絲,在學院的晚會上,常能技驚四座。樊明武教授的書法已頗有風骨,他還常追憶著童年:「閒暇時,我仍願拿起畫筆,重拾兒時的愛好。」(本文來源:荊楚網-楚天金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