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7月20日電(王厚啟 劉錦鵬)戰「疫」時期,「關愛」不停,拆開快遞的包裹,廣東工業大學的同學們都收到了什麼?一封來自書記和校長的鼓勵信,那是武漢同學收到的;4個功能模塊組成模電實驗套件,那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同學收到的;一封企業的錄用通知書,那是家有兩位殘障人士的貧困生收到的......
廣東工業大學疫情之下勇闖狹路,利用「雲端」,開設「口袋實驗室」,推動就業「雲服務、雲招聘、雲指導」。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邱學青說, 60多年來,學校堅持與產業深度融合的辦學特色,緊密對接廣東產業市場需求,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產教融合,培養一批批社會需求的專門人才,服務廣東,尤其是支撐廣東產業的發展。
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邱學青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 伍嘉煒攝
「線上教學」「雲實驗」「雲指導」 行逢狹路多措並舉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廣東工業大學早謀劃早行動,在1月底就制定了「線上教學」的預案。學校設立了愛心基金,聯繫三大運營商,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流量補貼。校長邱學青說,「能免的免,不免就減」。
「狹路相逢勇者勝,」邱學青說。面對線上教學,許多老師從剛開始的不適應到駕輕就熟,為了講好一堂課,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為了保障教學質量不降低,經常召開線上教學研討會,開展線上案例教學分享,通過新媒體推介優質課件、優質課堂等,97.8%的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優良。
6月3日,電子科學與技術19(4)班的全體同學收到了一件快遞,那是陳安老師的教學團隊自主研製的「口袋實驗室」套件。捧著口袋實驗室盒子和印著校徽的電路板,同學們激動不已。「實驗裝置+仿真實驗」「翻轉課堂」等項目,都創造性地完成了實驗教學任務。「這些案例我聽了都挺感動的,」邱學青動情地說,「32萬人公共基礎實驗的線上教學時數,我們的老師做到了。」
就業居民生之首。遭遇疫情,招聘市場崗位萎縮,1萬多名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又成「狹路」。廣工大駛入「雲」跑道,開啟了「雲服務、雲招聘、雲指導」。學校心系學生就業,克服重重困難,舉辦了大型雙選會「雲」招聘會7場,提供崗位145353個,「雲」宣講會97場,提供崗位數27550個,還為湖北籍困難畢業生發放專項求職補貼,實施「一人一策」精準幫扶。
產教融合,打造新工科教育新模式
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邱學青。新華網 伍嘉煒攝
瞬息萬變的時代,廣東工業大學瞄準工業社會發展需要,打造特色鮮明的新工科發展之道。「怎麼接地氣就怎麼來」,邱學青說:「主動適應科技和產業革命之變,聚集校內外創新教育資源,培養新工科人才。」 2012年,廣工大設立「IC2+2設計班」,升級改造傳統工科專業。
在「工業4.0時代」與「機器換人」大背景下,廣工粵港機器人學院應運而生,這是新工科人才跨境培養模式的新探索。瞄準廣東省高端晶片設計與製造的需求,學校與廣州國家集成電路(IC)設計產業化基地聯合創辦「集成電路設計聯合學院」。
學校還構建了新工科教育平臺,孵化了500多家高科技企業,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1家,新三板上市公司4家。
邱學青說,社會對學生的認可度是檢驗學生培養質量的一把標尺。廣東工業大學大力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向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更高素質的新工科人才。
勇立潮頭 培育人才建功廣東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我們的出發點就是為廣東服務,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服務。」邱學青說。新時代新徵程新使命,廣東實施「1+1+9」工作部署,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廣州的國家IC基地建設、佛山的數控裝備、東莞的工業設計、汕頭的環境整治服務、河源的晶片製造……在廣東,哪裡有工業製造,哪裡就有廣工人的身影。在疫情的緊要關頭,學校謝勝利教授團隊堅持自主研發,發明「遠程」聽診器,可以無接觸處理心臟信號;王成勇教授團隊在短時間內提升口罩機核心功能部件——超聲焊接系統產能,大幅提高了口罩的生產效率。邱學青說,廣工人就是育人才應廣東產業之所需,建學科應技術發展之所需。
「我們要支撐廣東省從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邱學青說。從科技創新到人才培養,學校堅持「與廣東崛起共成長 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的辦學理念,紮根南粵大地,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廣東地方經濟和科技需要的人才。從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到培養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一切都是為了廣東省從「大」到「強」的轉變。
60多年來,廣東工業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務實肯幹的人才。而今,廣工人正以創新推動廣東經濟發展,以擔當瞄準社會的時代需求,勇立潮頭。